《笑泯恩仇》三、入住閣樓

陳沅森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那是上一世紀70年代初,賓伯駿以房換房,住進了麻園灣86號,在那裏一住16年。

賓伯駿“家庭出身不好”,高中畢業時儘管成績優異,因“政審不合格”,被排除在大學院牆之外。跌落社會底層之初,他在小學、中學當了兩年代課教師。目睹知識份子地位低、工資少,運動來了,老是寫檢查挨批判,便決心跳出“臭知識份子牢籠”,學一門手藝,躋身“響噹噹的工人階級隊伍”。

在那個極左年代,穿著油亮工作服、一身髒兮兮的工人,比衣冠楚楚的知識份子,吃香得多。只要身懷一技,能解決生產中某方面的實際問題,隨便走到哪里,都會受到歡迎,受到尊敬,工資也高得多。更為遂心的是,工人參加各種政治運動只是走走過場,開會發個言,表表態,“堅決擁護”就行了,沒有人來窮根究底,沒有人來批判你。因此,許多淪落社會底層的大、小知識份子,進入各行各業後,都爭著學手藝,當工人。

俗話說,“七十二行,鉗工為王”,於是,賓伯駿選擇了學鉗工。他放下身段當學徒,白天黑夜,苦鑽苦練技術,不懂的向書本請教,不會的問老師傅,“應知”(理論)和“應會”(操作技術),都飛速長進,短短三、五年,便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高級模具鉗工。

時間過得飛快,到了談婚論娶的年歲,賓伯駿卻總是“婚姻未動,緣分未到,芳草難尋”。儘管他有文化,有技術,性格開朗,多才多藝,也勇於追求。但那個極左年代,姑娘們頭腦裏的觀念是:“嫁給一個出身不好的,等於判了無期徒刑,將永無翻身之日”。城裏姑娘沒指望,不得已,賓伯駿求其次,娶了個鄉下小學教師,生了一個“黑市女兒”。(注1:)

結了婚,生兒育女,具體問題便一個個來了,首先是住房問題。賓伯駿原來租住的是一間8平方米的斗室,又黑暗又潮濕,放一張床,一張書桌,便沒有多少迴旋餘地了。

婚後,妻子仍在鄉下小學教書,女兒寄放在岳家。只有節假日,她們才進城,在這個狹窄的小窩裏,對付兩、三天。賓伯駿患有風濕性關節炎,怕潮濕,平時基本上沒在自己家裏睡,總是這個朋友家睡十幾晚,那位親戚家歇半個月,生活如同“打遊擊”。

不得已,他到房地產公司去登記換房。一間又黑又潮的斗室,能換到什麼好房子呢?試一試吧,也許有人願打願挨。這間斗室還是有優勢的,它地處城市中心,出門就是繁華路段,百貨公司、文化宮、電影院……喜愛熱鬧的人,也許看得中。登記不久,一位單身漢看中了,願意用麻園灣18平方米的閣樓調換。賓伯駿實地考察:樓房無潮,對關節炎沒有影響;房子比現在的寬大;鄰近郊區,空氣新鮮;環境優雅、安靜……雙方很快在房產公司辦好租約互換手續,擇日搬家。1970年的某個秋日,賓伯駿搬入了麻園灣86號。

這是一間什麼樣的閣樓呢?

麻園灣86號院內兩棟房子,是原國民黨省党部某高官的公館。1949年,房主南逃後,房屋被人民政府沒收,劃歸房地產公司管理。東、西兩棟公館,大小、結構一模一樣。每棟四間正房,住進了四戶人家;後面兩間雜屋,安排了一戶;毀掉前花園,新起兩間屋,安排一戶。三間閣樓,原是堆放雜物的,高度只有2米零,窗子較小;樓板單薄,只要走動,便活閃活閃。最初沒安排住人,後來住房緊張,又安排了兩戶,先來的占了兩間,後到者便只有一間了。這樣,一棟公館房,原住一戶人家,現在擠進八戶。八戶人家,擠在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廚房裏,每家只有一個放小煤爐的位置。炒菜時,油煙滿屋,嗆得人無法吐氣。沒有放桌子案板的位置,油鹽碗盞都要搬來搬去。男女共用的公共廁所,兩個蹲位,天天早上要排隊……但就是這樣的住房,能夠擁有一間,都是令人羡慕的。許多人,連這樣的房子都沒有哩。

這間閣樓,天花板和四周牆板,都是木板釘成的。原住戶粘貼的牆紙已經發黃,許多地方已經破爛。為了把新居打扮得漂亮一點,迎接妻子進城過國慶日,賓伯駿決心將四周牆板和天花板,新貼一層白紙。星期天下午,他調好漿糊,站在凳子、桌子上,一個人耐心地、艱難地粘貼著。

他的房門敞開著,“一板之隔”的鄰居小何、小唐夫婦(占住兩間閣樓的),一早帶著兩歲的兒子,走親戚去了。

賓伯駿粘貼好一張白紙,聽到樓梯響,回頭一看,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年站在門口,微笑著。

他回報一個微笑,問道:“有事嗎?”

少年搖搖頭說 ;“沒事,媽媽叫我來幫你貼牆紙。”

“哦,你不做作業?不出去玩?”

“我沒有讀書了,在棉紡廠學徒,今天休息。”說著,這個機靈小夥子便進房來,不待吩咐,拿起毛刷,幫忙粘貼牆紙。

賓伯駿上午買了一卷白紙回家,在樓下鎖單車時,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主動和他搭話,他便告訴她,準備粘貼牆壁。他聽人們稱這位慈眉善目、已經發福的中年婦女為“譚媽媽”。

譚媽媽說:“我家有麵粉,有缽子、毛刷,你要漿糊,來調就是。”但賓伯駿已經買了麵粉,便借她家的缽子、毛刷,在她家的煤爐上,調好了漿糊……

“你是譚媽媽的兒子吧,叫什麼名字?”

“我叫譚文武,小名‘四毛’。”

就這樣,賓伯駿和譚四毛認識了,後來成為忘年交。關係密切後,結下了一生不解之緣。

不要小看這小小年紀的譚四毛,做事利索,精益求精,有他幫忙,粘貼牆紙的進度加快一倍多,兩人很快打扮出一間潔白如新的房間。

……待續

(注1:)“黑市女兒”——當年政策規定,男方是城市戶口,女方是農村戶口,子女應在農村上戶口。但一般農村排外,不按政策辦理。於是,這些子女便沒有戶口,沒有口糧,需購買“黑市糧”吃,因此,這類人叫“黑市兒女”,又叫“黑人”、“非洲人”。(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