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出兵東北動機爭議和影響

人氣 41
標籤: ,

【大紀元8月2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白樺2005年8月20日莫斯科報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整整60年了。二戰的結束不但為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血腥的戰爭劃上了句號,也為世界格局的重新組合揭開了序幕。為了探討二戰結束的歷史意義和對國際局勢的深遠影響,時事經緯特別推出長篇系列報導《二戰以來的亞太格局》,跟聽眾一道回顧過去60年來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風雲變幻。今天播出《俄羅斯的遠東》。

在日本宣佈投降前夕,蘇聯撕毀對日本保持中立的有關協議,突然對日宣戰。蘇聯軍隊進入中國東北改變了東北亞地區地緣政治的根本面貌。

1945年8月,在日本大勢已去,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前夕,蘇聯突然向日本宣戰,隨即數十萬蘇聯軍隊立刻跨過邊界進入中國東北以及朝鮮半島。

*日爾諾夫:出兵東北為爭利益*

俄羅斯《商人政權》(KOMMERSANT VLASTI)週刊的觀察員日爾諾夫(ZHIRNOV)曾經研究過許多當時的檔案資料,他認為,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時,日本已經基本被打垮,所以打擊日本人並不是當時蘇共領導層的頭號目標。

日爾諾夫說:「在二次大戰結束之際,所有各方都想改善自己在以後的和平時期的地緣政治環境,我想正是出於唯一的這一原因,蘇聯在歐州戰場上雖然遭受重大損失,但仍然最後向日本宣戰。」

日爾諾夫認為,蘇聯出兵東北一方面大大鞏固了德國投降之後蘇聯在歐州地區所獲得的大量利益,另一方面,蘇聯當時也想藉此機會同樣在亞洲地區獲得更多的實際利益並同美國在地緣政治領域進行戰後的競爭。

*學者:斯大林想控制東北和朝鮮*

一些歷史學者認為,在德國被打敗,蘇聯控制了東歐之後,斯大林當時下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控制中國東北特別是著名的旅順港和南滿鐵路還有朝鮮半島。

另外蘇聯同時也想藉此機會在南薩哈林島重新行駛主權。南薩哈林島(SAKHLIN)在1905年的俄日戰爭之後因為俄國當時戰敗而割讓給日本。

日爾諾夫介紹說:「因此將薩哈林島附近的鄂霍茨克海(OKHOSK)變成蘇聯的內海對於蘇聯領導層來說當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不過蘇聯對日宣戰進軍東北也違背了蘇聯在此之前同日本所簽訂的雙方互不進攻的有關協議。但俄羅斯遠東問題研究所的研究員拉林(LALIN)認為,美英等盟國當時都請求蘇聯對日宣戰以便能加速日本垮臺和二次大戰結束。

他說:「現在許多人都指責蘇聯對日宣戰違反了當時蘇聯所做出的對日本保持中立的承諾協議。這樣的協議確實存在,不過蘇聯當時這樣做是為了履行對同盟國的責任,美國其他盟國當時都希望蘇聯能這樣做,因此對日開戰後,蘇聯軍隊在中國東北迅速挺進,所以日本很快地就投降了。」

*軍紀渙散民怨多*

蘇軍從1945年8月進入中國東北到1946年4月撤走,東北老一代人說,蘇軍軍紀比較渙散,士兵的行為舉止也比較粗魯。在1948年曾經進入中國東北工作的俄羅斯著名漢學家傑柳辛(DELUKHIN)說,蘇軍當時在東北的一些行為確實引起了許多東北老百姓的不滿,人們怨聲載道。

傑柳辛說:「在滿州地區的居民中存在著許多怨恨和委屈,因為蘇聯軍方從日本在東北的工廠中將很多機械設備作為戰利品運回國內。另外也發生過蘇軍士兵搶劫和強姦婦女的情況。」

*拉林:運走設備是對援華的補償*

不過,俄羅斯遠東研究所的研究員拉林認為, 蘇聯當時需要這些機械設備。50年代在蘇聯當時本身並不十分富裕的情況下,蘇聯對中國提供了大規模的經濟援助, 蘇聯幫助中國在東北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建設了數量如此巨大的現代化工業企業,所以蘇軍當時在東北的一些舉動也可以說獲得了賠償。

*國民政府逼走蘇軍而結怨*

蘇軍在東北的所作所為還促使中國國內當時爆發了大規模的反蘇抗議示威活動。在這種氣氛下,蔣介石所領導的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藉機向蘇聯施加壓力迫使蘇軍最後不得不從東北撤走。

但另一方面,蘇聯也因此對蔣介石的中國國民政府更加不滿,所以越來越加大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援助,這些幫助在共產黨打敗國民黨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說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也改變了二次大戰結束後東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面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第十二篇:美國二戰總貢獻和名人論述
二戰結束60年日本仍然避提侵略
小泉今就戰後60年發聲明
小泉發聲明表示真誠道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