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一詞爭取20年

正名運動攝影暨史料特展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8月3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台灣有10幾個「原住民族」,有很棒的「原住民歌手」,有令人喜愛的「原住民藝術」。「原住民」一詞現在聽來似乎順理成章,但恐怕大部分人都已忘記,對原住民族群來說,為了爭取「原住民」一詞取代帶有貶抑意味的「山胞」,是有很多人花了20年時間辛苦爭取來的。

為了支持行政院將每年8月1日訂為「原住民正名紀念日」,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舉辦「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攝影暨史料特展」,將20幾年前為爭取原住民族權力與尊嚴的過程,透過史料與影像再次體現。

歷史上的殖民者與原住民族接觸以來,曾經以許多不同的方式來稱呼原住民族,比如清朝稱原住民為「番」;日治時期,稱原住民為「蕃」或「高砂」,國民黨佔領台灣後,則稱為「山胞」。

由於「山胞」帶有濃厚的歧視內涵,並且是被污名化的符號,因此,採用「原住民族」的稱呼視為自我認同及擺脫污名的起點,進而爭取原住民族應有的權利,也成為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核心主題。

1984年成立的第1個原住民族運動團體即以「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為名,開啟了長達10幾年的「原住民族正名運動」。1980年代中期台灣民主運動蓬勃發展,原住民知青也以族群認同的「部落主義」開始挑戰既有的國家認同體系,紛紛走上街頭,爭取原住民的族群權益。這群原住民菁英一方面出版刊物表達民族存亡的危機感,另一方面則發動街頭運動,直接衝撞國家體制。

順益博物館此次特展展出攝影內容包括民國70至80年代所發起的原運及社會事件,共有劉振祥、潘小俠、蔡明德、黃子明等人攝影作品。展場並放映紀錄片導演林建享所拍攝的「爭取正民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影片。

此外,展出文物則有《原運》當時的相關刊物及資料;《高山青》雜誌、《原報》、《獵人文化》、80至82年間與正名運動相關的剪報資料等。(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最年輕紋面泰雅青年矢志傳承原民文化
澳洲原住民的傳統樂器「大吉來多」
澳洲原住民訂嚴厲計劃遏阻酗酒
台灣.中央山脈  外敞衣 布農族山居不畏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