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範〉─唐太宗的治國之道(一)

作者:李劍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811
【字號】    
   標籤: tags: , ,

前言

公元648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正月,一代英主李世民並沒有沉浸在新春佳節的喜悅和四海臣民的賀歲聲中,他以極大的毅力、睿智的目光,將自己戎馬一生的征戰經驗、勵精圖治的治國之道,用流暢的文筆、深邃的智慧、成功的範例一氣呵成,撰著〈帝範〉十二篇,作為對太子李治的訓誡之辭。寫完此書第二年,太宗即與世長辭,〈帝範〉便成為他的政治遺囑和絕筆之文。

〈帝範〉一書,分〈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十二篇,全書結構嚴謹,每篇自成體系。這是唐太宗修身治國經驗的總結,也是「貞觀之治」的理論概括。

唐太宗對〈帝範〉評價很高,推崇為「帝王之綱,安危興廢,咸在茲焉」。該書言簡意賅,辭約義豐,凝結著太宗一生的心血,堪稱是他治國思想的精華。他將此書賜給太子後,語重心長的告訴太子:「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勉勵他知行合一、善始善終。拳拳之心、殷切之情躍然紙上。

此書著成後秘藏宮中,鮮為人知。新、舊〈唐書〉雖有記載,僅僅說明〈帝範〉內容有四卷,詳文不知。〈資治通鑒〉也未見全文。此書在宋代遺失,大多數內容已不為世人所知。慶幸的是,在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帝範〉一書在雲南被意外發現,重現於世。清代乾隆年間編撰〈四庫全書〉,大儒紀昀等人參照元人註釋,並考證其誤,重作列注,附於原文之中,上奏清高宗弘歷過目,經批准後,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一〉,才使後人能領略全書原貌和宗旨。

〈帝範〉一書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必將永遠保存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中,不斷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現連載全文並附白話試譯,以饗讀者。

帝範序

【原文】

序曰:朕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樹之君臣,所以撫育黎元,鈞陶庶類。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歷數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叨臨神器?是以翠媯薦唐堯之德,元圭錫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開八百之祚;素靈表瑞,漢啟重世之基。由此觀之,帝王之業,非可以力爭者矣。

昔隋季版蕩,海內分崩,先皇以神武之姿,當經綸之會,斬靈蛇而定王業,啟金鏡而握天樞,然由五嶽含氣,三光戢曜,豺狼尚梗,風塵未寧。朕以弱冠之年,懷慷慨之志,思靖大難以濟蒼生,躬擐甲冑,親當矢石,夕對魚鱗之陣,朝臨鶴翼之圍,敵無大而不摧,兵何堅而不碎,剪長鯨而清四海,掃挽槍而廓八,乘慶天湟,登暉璇極,襲重光之永業,繼大寶之隆基,戰戰兢兢,若臨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終。

汝以幼年,偏鍾慈愛,義方多闕,庭訓有乖,擢自維城之居,屬以少陽之任,未辨君臣之禮節,不知稼穡之艱難,每思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自軒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經天緯地之君,纂業承基之主,興亡治亂,其道煥焉,所以披鏡前蹤,博覽史籍,聚其要言,以為近誡云耳!

【譯文】

唐太宗在〈帝範〉序文中說:我聽說天地的高尚德行是生成萬物,君主最寶貴的東西是權勢和地位。分辨尊卑上下,確立君臣名分,是為了撫育百姓,教化庶民。如果不是聰明睿智、文武具備、受到天命眷顧和保佑的君主,那怎麼能有符瑞出現而輕易登上王位呢?所以在唐堯盛世,有神龜從翠媯川中浮出,向唐堯獻上〈河圖〉,表彰他的聖德;大禹治水,涉歷山川,上天賜他元圭,褒獎他的巍巍之功;周朝興起時,有赤鳥口銜丹書飛到岐山,向文王宣喻天命,呈現祥瑞,開創周朝八百年的基業;漢高祖劉邦怒斬白蛇而起義兵,奠定了兩漢二十四帝的國基。由此觀之,自古帝王的基業本由天命,決非人力可以爭奪而得。

隋朝末年,煬帝違反天道,昏庸殘暴,朝綱不整,天下大亂,四海之內分崩離析。先皇高祖以神武之姿,遇上這改朝換代的風雲際會,傚法劉邦,在太原起兵平亂,奠定了大唐王室的基業,重修清明政治,登上了君臨天下的大位。高祖稱帝時,神州大地妖氛未淨,群雄割據,哀鴻遍野,天日暗淡,豺狼橫行,烽煙四起,天下未寧。我年方十八歲,胸懷救國救民的慷慨大志,一心想平定大亂,救濟蒼生。每臨大戰,一定親自披掛上陣,不避矢石相加,勇猛直前。朝朝夕夕面對敵軍的險惡陣勢,毫無畏懼。無論敵軍聲勢如何浩大,無論群雄有多少堅甲利兵,我率軍進攻,無城不破,無堅不摧。剪除長鯨,澄清四海,掃除餘孽,平定八方。大唐王朝繁榮昌盛,我作為高祖之子,受群臣擁戴登上王位,繼承了大唐光耀日月的偉業。每日裡,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駕朽車,沒有一點疏忽懈怠之心。一天比一天謹慎,經常思考在治國安民時,如何能善始善終。

你身為太子,從幼年起,便受到父王和母后的鍾愛,言行不合義理,往往背離我的訓誡。我非常信任你,把你由藩王冊立為太子,賦予你繼承王位的重任。但你自幼生長在深宮,不懂君臣禮節,不知百姓生活的艱難。每想到這些,我深感憂慮,經常廢寢忘食,心緒不寧。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北周、隋朝,有經天緯地之才,創業垂統的君主,他們的功業彪炳,有目共睹;歷代興亡,國家治亂,道理顯然,無一不載入史冊。為了讓你更好的繼承大唐基業,開創太平盛世,作一代明君,我追溯前代君王的盛績,博覽史書,將他們治國要旨匯聚成冊,作為對你的訓誡。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太宗開始,唐代帝王大都心胸較為開闊,對自己的統治地位,也具有較強的自信心,不搞文字獄,也不勉強壓抑人性的自由發展。
  •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的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 天久不雨,宮外的百姓正盼望著下雨。百姓見到下雨,個個都會高興得手舞足蹈!所以,我請求:讓樂工們在雨中繼續演奏和歌舞。與民同樂,共慶天降甘霖!
  • 唐代初年,裴略任宮廷侍衛的考核期限已滿,由兵部測試判定其優劣。裴略因為試卷上錯了一個字而落榜。於是他到僕射溫彥博的府衙去上訴。
  • 在本系列文章的開始,我們就展現過這一象,這也是當前被熱傳的一象,當前的片面解析,只對了一半。「雙羽」是指習近平的「習」字不假,而「四足」在這裡卻不是指馬英九的「馬」。
  • 整場宴會裡主人虛心地求教,賓客也誠懇地提出各項治國高見;上下之間沒有隔閡,氣氛歡愉和悅;聲色娛樂不是重點,道德的促進才是目標,這才是貴族燕饗的真正價值呀。
  • 然而,國境的安寧,四海的昇平,是要以戰士的風霜與離鄉背景做為代價的。那塞外雄偉的風景,背後是刺骨的風沙,與深閨夢裡的眼淚。邊塞與閨怨,就成了唐詩題裁中互為表裡的內容。
  • 茫茫宇宙大穹中,生命無量無計。不同天體體系亦有不同生命、不同生命特點及其文化特色。當創世主允許不同天體體系將其生命精髓、其特有之文化帶進人類,在人間結緣演繹,並能夠讓這些生命及其文化將來有機緣進入新大穹,遂有人間中土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眾生一朝文化的現象出現。
  • 中國古代帝王,大凡建立功勳彪炳、垂範後世之千秋功業的,歷史上均有關於他們來源的記載。
  •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貞觀群賢有幸遇見明君唐太宗,如鴻鵠展翅、魚躍天池,從此海闊天寬,他們自然對唐太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力報答太宗的知遇之恩。太宗與眾臣將之間肝膽相照、相處和樂,君臣間的情義深重,更是自古罕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