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青雲路.大尖山

Tony 撰文、攝影

人氣 25
標籤:

這是我第一次來土城爬山。前些日子無意中發現土城市公所網站列出當地四條古道路線,見獵心喜,於是開始規劃今日的土城古道之旅。閱讀資料後,發現土城的山還真不少,以市公所規劃的森林浴步道就有十座山系,登山步道錯綜複雜,宛如蜘蛛網。細數其中山頭,至少十餘座,而我沒有爬過任何的一座山。以一個專注於台北的旅人而言,對此怎能不感到心虛呢?於是選定其中之一的「冷水坑古道」,做為我的土城「投石問路」之旅,順道爬爬附近的山。



出發時,台北信義、南港的天空開始飄著細雨。雖然天氣不如所願,仍決定按計畫前往。近日的台北,天氣總是如此,希望土城的天氣會好些。有地圖指引,順利找到土城青雲路。青雲路沿著冷水坑溪而行,從市區通往山區。往山區的這一段路,就是昔日的「冷水坑古道」。實地探訪,才發現這條古道,早已是「過去式」。青雲路已鋪上柏油路。附近另一條通往山區的石門路,也是昔日的古道,亦已鋪上柏油路,無古味可言。我於是就沿著青雲路直走,循著昔日的古道深入山區,看地圖所標示的幾個古道遺跡,是否還有跡可尋。



首先來到位於青雲路637號,昔稱為「老厝」的「居之安」古厝。最早期的保甲路只修築到老厝,後來才逐步深入山區。這附近已看不到什麼老房子,道路旁有不少工廠,「居之安」勉強可稱為古厝,但也是新舊參半。巷口有一疑似古井,井口已被水泥蓋封閉。院前幾隻家犬好奇我的到訪,冷靜地盯著我的一舉一動。

過「居之安」古厝,道路變為更狹窄,前行0.4公里,過「雲安橋」,橋旁有一間萬古聖公廟及一座福德廟,是古道遺跡,但廟宇都已改建,失去古味。萬古聖公廟的廟碑誌寫說「(本廟)源頭肇自何始,已無從稽考」,則至少應是百年以上。廟旁有一登山口,指標寫著「往文筆山1.5公里」。這時土城也下起小雨,天氣轉壞。暫時不考慮爬山。決定先走完整條青雲路「古道」再看情況。

開車往上走,約0.3公里,左側有一日式屋舍,旁有殘存的紅磚厝,地址為「青雲路667號」。日式房子雖然破舊,但從正門的格局及裝飾,可以看出昔日曾有的風采。我判斷這裡可能就是昔日的「復興煤礦」。礦坑雖名為「復興」,但實際上是日據時代就已開始開採的煤礦。昭和初年,土城以石炭(煤)的產值最高,是攸關當地繁榮的一項重要產業。台灣的煤礦榮景至民國五十年左右達到最高峰,從此之後,因煤礦枯竭而逐漸沒落。復興煤礦結束於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

日據時代因為開採煤礦,所以保甲路又延伸至此,並修築輕便車道,以運送煤炭下山。我詢問附近一位老伯,確認這裡就是昔日的復興煤礦。老伯說,這間日式房舍是昔日的礦場事務所。如今,變成尋常百姓人家而已,屋外吊掛著一排曬晾的衣服。礦坑已無跡可尋。復興煤礦旁也有登山口,路標寫著「往二尖山0.84公里、往慈聖宮1.2公里」。天候依然不佳,暫且不爬山。



資料上說,青雲路再往上走,有一處中油的「1號油探井」遺址。我好奇,想去看看。原來,中油曾在土城探勘過幾處油井。這裡是其中的一座。早期當地居民繪聲繪影的傳言,山區常見鬼火,後來發現可能有蘊藏天然氣,於是中油前來探勘油氣。這大約是二十年前的事。因為要鑽井探勘,所以道路又往上修築。我向老伯詢問油井遺址,他說繼續直行,柏油路變成碎石路,爬坡之後,來到一處平地時,就是昔日的油探井處。

我繼續上行,來到老伯所說的地方,但現場已被大片圍籬包住。裡頭雜草、芒草叢生,「1號油探井」已無跡可尋,當年探勘的結果可想而知。老伯說,中油封井後,還派人繼續看守半年,確定安全無虞後,人員才全部撤走。鑽油井已填平,又經過二十年,自然是了無痕跡。我從圍籬的缺口走進去,想找看看有無一絲舊跡。

進入後,芒草間竟還有一條明顯的路徑,於是往前走,穿越雜草區,山徑往上走,路寬闊好走。我猜想油探井遺址或許在更上方,於是循著山路往上走。約兩、三分鐘,繞過一彎,抵達一處私人墓園。於是失望折返,途中卻突然發現地上有移動的物體,竟是一隻螃蟹。螃蟹不稀奇,但在山路遇見螃蟹,這是頭一遭。這隻螃蟹長約七、八公分,顏色青藍色。我不曾見過這種螃蟹。螃蟹發現有人,則楞呆在原地不動,不敢移動身驅,任我在一旁拍照。這又與一般的螃蟹的機警習性不同。拍完照,見螃蟹楞楞不動可憐,於是用登山杖輕輕挑逗,螃蟹才拼命奔逃,從我眼前消失。

這時雨勢卻突然大了起來,我快步往下走,回到車上避雨。想起剛才的際遇,覺得新鮮有趣。今天原本是來探古道,收穫反而是遇見奇怪的螃蟹。



青雲路到此為止,之後就是狹窄的泥土路。道路的終點,路標寫著「往青雲嶺、五尖山」。這麼多山名,讓人一頭霧水,還分不清楚彼此的相互位置及關係。既然下雨,山也不必爬了。看資料,在德霖技術學院附近,青雲路587巷的山區,昔日因多土地公廟,所以地名被稱為「土地公坑」。於是開車往回走,轉往青雲路587巷,去尋尋看有無古老的土地公廟。

進入587巷,道路通向山區,上行約0.6公里,路左側有一「六福宮」。停車查看,是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但翻新之後,已無古味。這大概是郊山地區所有土地公廟的宿命。一則以喜,一則以悲。

續前行,約兩、三百公尺,抵達了道路終點,沿途路旁沒有再看見任何土地公廟。道路終點,就是大尖山的登山口。路標寫著「往青龍嶺0.38公里、往大尖山0.76公里」,距離頗短。雖然下著雨,但今天遇過的幾個登山口中,以這條步道最適合雨中行。步道以鐵路枕木鋪設而成,路寬超過一公尺,枕木不溼滑。於是決定爬上去看看。若不能爬至大尖山,至少應可登上青龍嶺。路程不遠,不帶背包,僅撐一把傘,空手上山。

踏上枕木步道,空氣充滿溼氣,芬鮮怡人。土城的山,多油桐樹,步道的路標又寫著「賞桐步道」。油桐五月開花,現在是十一月,並無落英繽紛的「五月雪」可賞。但走在山林裡,雨中行,別有一番滋味,想起蘇東坡的一詞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希望下山時候,能接另一詞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約十分鐘,抵達青龍嶺。嶺上有相思老樹,盤根糾結,也有突兀的怪石,樹林遮擋,視野平平而已。來到此處,興緻已起,於是決定繼續前進大尖山。不久,枕木步道消失,變為傳統泥土路,以木板工法做成的木階路,仍然好走,不虞滑倒。途中有觀景台,但景色迷迷濛濛,市區若隱若現。不久,爬至一處相思林,有簡易的運動設施,也有舒適的木製吊床,可惜雨裡不堪使用。此處無遊客,雨中的相思林,輕嵐微霧,頗有詩意。誰說雨天不適合爬山?

大尖山已不遠。大約再一、兩百公尺,過一高壓電塔,就來到大尖山頂。大尖山,海拔約276公尺,有一土地調查局設置的圖根點。大尖山的展望還不錯,可惜最佳視野角度剛好被高壓電塔的幾條電線繪遮住。今天能見度低,眺望風景,宛如霧裡看花。從青龍嶺至大尖山,約十七、八分鐘而已。



大尖山另有山徑可下慈聖宮,然後繞回登山口。於是走往慈聖宮。下坡石階路,溼滑,得小心謹慎通過。約七、八分鐘,聽到慈聖宮傳來的卡拉OK聲。不久,抵慈聖宮,稍休息,繼續下行,遇一間土地公廟「清山宮」,小巧可愛,可惜也已經過改建。繼續下行,遇叉路,往二尖山約0.5公里,但意已滿足,不想節外生枝,於是直接下山。

這條下山的石階步道被稱為「朱財華紀念步道」,途中有一座朱財華紀念銅像。朱財華,浙江人,民國三十八年隨軍來台,六十九年遷居土城,他前後花了七年時間,整修這條登山步道,當地居民及山友為感念他的貢獻,在他去世之後,設立銅像以資紀念,土城市公所亦順應民情,將這段步道命名為「朱財華紀念步道」。步道長約五百五十公尺,入口有一小段已改鋪水泥,其餘約有八百石階,可想見當年朱財華先生就地取材,鋪造石階路的辛苦。從大尖山走這條步道返回登山口,約二十分鐘。



今天初次造訪土城,原先期待的古道已變成柏油路,只是以車代步,走訪幾處遺跡而已,而巧遇螃蟹,可說是「失之古道,收之螃蟹。」,無所遺憾。爬山則有收穫,得青龍嶺與大尖山。僅以這兩座小山而言,土城的山中步道給人的初步印象還不錯,山徑很質樸,亦足以尋幽探微。改天再來探探其它幾條「古道」,順便爬幾座山。

旅遊日期:2005.11.22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基隆.海興路森林步道.大武崙山.中山峽谷森林古道
草原驚艷:頂山.石梯嶺.北五指山.高頂山
鄧肯禁區轟炸 熱火不敵馬刺
南港.樹梅古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