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 含蘊民族長遠深厚的語文文化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九日電)新年家家戶戶貼春聯,從遠古時代在桃木牌上寫上吉祥話用來迎接新年,又稱「桃符」,直到宋朝才稱為春聯,而漢民族最早在台灣南部沿海一帶 (鹽分地帶)落地生根,開發非常早,當時也就將春聯文化帶到台灣來,隨著移居而擴及全台,形成了今天大家都熟悉的春聯文化。

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靜琪接受國科會的補助進行研究,她表示,春聯的來源相當悠久,清代富察敦崇編著「燕京歲時記」說春聯是「桃符」;清梁章鉅著「楹聯叢話」也提到是始於「題桃符」。所謂「桃符」,是指古人過新年時,掛在大門旁的兩塊畫著兩位門神神荼、鬱壘神像或題二位門神名字以鎮邪避惡的桃木牌。

到了五代,就在桃木牌上題寫吉祥佳句迎接新年,日後逐漸形成風氣,演變成書寫對聯,宋代已經把題在桃符上的對聯稱為「春聯」;明代因明太祖的大力提倡,書貼春聯的風習最盛,清代書寫張貼春聯流傳不變。

陳靜琪指出,台灣南部保存許多傳統習俗文化,例如台南縣西港鄉、佳裡鎮、學甲鎮、七股鄉、北門鄉、將軍鄉等由於是漢民族祖先最早來台落植生根的所在,開發非常早,地理上瀕臨海邊,曾經是台灣重要的漁鹽產區之一,稱為「鹽分地帶」。

她說,居民保留祖先所留下來習俗,早期每逢新年就到附近的雜貨店購買由懂漢文的文人所寫的春聯,當時一幅約值古錢數分,日治時期一幅一錢,也有自己書寫春聯貼在大門,來拜年的親戚朋友先就春聯文字稱讚一番,再開口互相道「恭喜」,顯見春聯在當時受到大家特別的矚目。

至今存在鹽分地帶80歲以上的當地耆老的記憶裡,早期單字的春聯紅紙是正方形,後來才是現今所見的菱形,字都是正貼。除了文字之外,家中大廳貼有門神神像,上書「加官」、「晉祿」二字。

另有一種紅色長方形符紙,依大小上書四字不等的祈福文字。張貼春聯處除了大門,還有米甕、菜廚、窗口等處。台灣西部開發由南而北,因此鹽分地帶所保留的先民習俗,也跟著居民向外遷居的腳步,一路拓展擴延帶向全台,而時代環境的改變,也會衝擊鹽分地帶,所以今天所見新年的習俗文化,均與一般無異。

陳靜琪說,從春聯文字書寫的書體,如楷書或行書的點畫線條、字體結構可表現書寫人的書法功力與美感,親筆寫書法不僅難能可貴,也充滿雅興,平添許多文藝氣息,欣賞討論之餘,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此外,春聯寫作講究字數、平仄、對仗、聲律,含蘊民族長遠深厚的語文文化,而內容所傳達的理想,大至天地萬物,小至個人家庭,均是追溯自先民以來,在誠懇、踏實的生活之餘,共同祈求圓滿、祥和、平安、富饒的心願。

相關新聞
高雄兩國營事業邀書法社揮毫贈居民
台潮州稽徵所租稅宣導    統一發票換春聯
丙戌迎春揮毫  書法家免費替民眾寫春聯
嘉義縣朴子配天宮 名家揮毫送春聯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