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一梟:君子三樂

——東海草堂讀經札記

東海一梟

人氣 141
標籤:

【大紀元10月9日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盡心上》

小時候讀到這段話,只覺得孟子有些傻乎乎的。父母打罵,兄弟爭鬥,好苦也;為人師表,好煩也。至於仰首看天低頭看地,有啥好愧怍、又有啥子可樂的?大一些之後,覺得孟子對於快樂幸福的標準太低。太容易滿足了嘛,要我說,應該是:權尊位高,前呼後擁,一樂也;當老闆,開名車,住豪華別墅,二樂也;得天下美女而勾引之,三樂也。如果能以王天下的名義「霸天下」,那更是大樂特樂矣。

隨著年齡不斷提高,才越來越感覺孟子的正確英明偉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樂,雖無緣享受,可以想像得到(少年翩翩的小梟倒是教過幾年初中高中的語文政治,似乎沒「得」甚麼英才,自己也混混沌沌,不知敬業樂業)。另外兩大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和「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我是深有體會,樂在其中。

父母身體康健,弟妹平安無事,大幸福也;居仁由義,俯仰無愧,坦坦蕩蕩,無惑無懼,亦大可樂也。縱然別有用心的人物或勢力要對我下手,也只能硬幹蠻來,因為難以抓到我金錢道義上的把柄(當然,老梟的樂事比孟子的君子三樂要廣泛得多,何止十樂百樂。尋詩,看書,靜坐,玩拳,賞石,上網,創作,思考,遊山逛水,探親訪友,喝酒聊天等等,對我來說,都很可樂。)

朱熹《集注》引林氏之言說:「此三樂者,一繫於天,一繫於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第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取決於天意,有賴於天助,第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取決於機會,有賴於人助,唯第二種快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只關乎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取決於自己,只需自助。一個人所言所行能夠面對親人友人他人乃至「老天」(或神靈、上帝)而無愧無怍,自然神欽人敬鬼怪遁避,那種坦蕩心態浩然氣概,確實是一種人生大快。

孔子也有「三樂」之訓。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以禮樂調節言行、調和情緒為樂,以喜歡引導他人向善為樂,以多多結交賢能之友為樂,這都是有益之樂。《論語》開卷就是寫孔子之樂的。學而時習之,樂;有朋自遠方來,樂;人不知而不慍,仍然是樂。孔子自稱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自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還讚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樂,乃是儒家思想的內在性質和基本特徵之一。宋明理學將尋找「孔顏之樂」視為重要題目(詳梟文《快樂的哲學》)

《韓詩外傳》中亦有關於「君子三樂」的記載。曾子曰:「君子有三樂,鐘磬琴瑟不在其中」。曾子的三樂是:「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諫,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

綜上所述,儒家之樂與權力、財富之類外在事物無關,乃德性、精神、五倫之樂,樂在「事君、奉親、教子、交友」等行為之中,更樂在心靈生活的充實光輝和精神境界的闊大崇高。儒者但能明心見性,反身而誠,自然萬物皆備於我,圓滿自足,無待於外無賴於物,富亦樂貧亦樂貴亦樂賤亦樂順亦樂逆亦樂,無事不可樂無處不可樂。世稱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就是這樣的一個大快樂人。劉安禮雲:「明道先生德性充完,粹和之氣,盎於面背。多恕,終日怡悅。立之從先生三十年,未嚐見其忿厲之容」(見《近思錄》)。

同時儒家強調領導人在物質享受上應該「與民偕樂」,這種思想正是孟子「仁政」理論的重要組成部份。孟子曾與梁惠王、齊宣王多次討論過「與民同樂」的問題。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與齊宣王從樂說到憂,強調「為民上」者應該「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那樣才能王天下。「王天下」的意思是行仁政王道於天下,那也是「三樂」之外的一種樂,乃王者之樂也。@

2006-7-26東海一梟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落水》之2---答川歌
東海一梟:憑甚麼剝奪我的出國權?
東海一梟:滿台冠冕堂皇甚,多是人間賤骨頭!
東海一梟:我們都是未來中國奠基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