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命力 】山城末代「腦長」——吳能達

「腦長」類似過去菸酒公賣局許可證,管理一群「腦丁」(工人)和「腦寮」(工寮),從事樟樹開採和製造。吳能達是台灣樟腦運輸合作社第53號會員,也是東勢鎮碩果僅存的「腦長」。
文/張庭卉 照片提供/吳能達
font print 人氣: 650
【字號】    
   標籤: tags:

近幾年,燻香療法盛行,進口香精油充斥台灣市場,很多人不知道台灣原產樟腦油曾是聞名海外的台灣特產。

家族經營製樟業超過一百年

東勢鎮位於中央山脈與台中盆地之間的台中縣東北部。早期盛產樟樹,是主要經濟產物,曾有一段製樟腦的輝煌歲月。吳能達祖父吳錦春於日據時代即開始從事製樟腦行業,是家族第一代腦長;父親吳祿生也擁有日據時代官方頒發的「腦長」證明。山城之子—吳能達,生於斯長於斯,從小耳濡目染,對他以後的發展影響很大。

吳家三代,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據時期以及台灣光復後經濟重建的年代。吳能達八歲時,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物資非常缺乏,配給物品接續不上,那個時期父親總是把米、油、鹽等糧食,留給腦丁們,家裡則只能吃地瓜籤、香蕉籤和木瓜籤等食物。

光復後,父親改行做香蕉出口生意,經常台灣、上海來回跑,政府撤退到台灣那年,吳父當時人在上海,聽到消息後趕搭最後一班船要回來台灣,卻發生不幸的沈船事件,而失去音訊。

父親失蹤後,身為家中長子的吳能達必須扛起家計重擔。服兵役前他一直在叔父的工廠學做龍腦(學名:BORNEOL,俗名:冰片、梅片)、薄荷油。他說,他對這些味道有很濃厚的興趣,於是,服完兵役後即全身心投入製樟業。

吳能達24歲就取得「腦長」資格,成為台灣當時最年輕的「腦長」。當時國民政府未開放樟腦提煉,「腦長」有名額限制,申請者必須是專業技師,或是農校相關科畢業,或是有伐木二萬立方公尺的經驗,當時他申請時為第53名,被稱為第53位「腦長」。至此,家族三代經營製樟業超過一百年。

台灣總督府核發的腦丁牌。

為事業奔波 練就一身膽識

吳能達說,為了從事製樟生意籌措資金,向親朋好友借貸了不少錢,才開始了「腦長」的山林開發生涯。

年輕時的吳能達在山中的腦寮工作現場。

台灣的製樟業早在清朝中期便逐漸蓬勃,於日據時期達到最高峰,當時日本政府在台灣設有專賣局管理樟腦事務,並鼓勵人民伐樟製腦,所以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50年中,樟腦產業始終獨霸世界。

在1967年開放前,林區是管制的,要控制每年的產量。腦長必須親自到林區普查樟樹的數量和生長狀況,報給林務局作為編列預算的依據。吳能達當時由於剛開始經營這產業,對山區還不瞭解,必須請當地居民或山胞帶路,經常要在山上過夜,也因此練就一身的膽識。

從事伐樟製腦這個行業風險極大,在山中伐樟、運樟除了耗費極大體力以及容易受到傷害外,更冒著可能遇到野獸或生番殺害的危險。

吳能達當時年紀很輕,頂著長子的壓力,讓他義無反顧地在事業上奔波,那個年代,20歲的男子通常都已結婚生子,而他卻遲至31歲才結婚。

重建「樟腦間」留下好教材

吳能達從小就在製腦世家中長大,對樟腦業有著一份濃的化不開的感情,山城的孩子,樂天、知命、勤奮的精神,從他的言談舉止中,一覽無遺。

1967年樟腦業開放自由買賣後,剛好碰上石化工業的興起,加上進口舶來品的衝擊,台灣的樟腦業開始式微。吳能達曾一度放棄製腦工作,轉換跑道經營果園。

13年前,由於施金山先生的相知相惜,在台灣財團法人施金山文教基金會的支持與配合下,在台灣民俗村成立了「樟腦間」,展示了自清朝晚期至日據時期的文物資料。並為參觀的遊客現場實際操作傳統焗腦、製腦及燻油的過程,與民眾一起探討台灣自然生態資源與人文互動的歷程變化。

台灣民俗村內的樟腦間。

吳能達在樟腦間現場製作示範教學。

現年70歲的吳能達,從事製樟業將近半個世紀,經歷了製樟業的輝煌與衰亡。有多少現代人明白樟樹曾為台灣三大出口品之冠?日據時期,台灣有一半面積是覆蓋在樟樹底下,曾是先民抵台拓荒時生計之所繫?

在民俗村裡,吳能達夫妻默默地耕耘著這間樟腦間,配合園方做教學,並用古法煉製樟腦油、燻油等精油產品供應遊客購買,他說,這裡是他們的第二個家。

現在,夫妻倆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成立一間「樟腦博物館」,把這一門傳統古老行業的風光史蹟展現給世人。

*****

見證樟樹的風華歲月

諸羅縣誌卷十物產誌木之屬記載:「樟,大者數孢,四時不凋,枝葉扶疏,垂蔭數畝,作器雕鏤必用之。熬其汁為樟腦,藥也。」因此,自古以來,樟木的效用除藥用以外,作為船隻、建築構才與器具雕鏤等,而樟樹也是台灣原木的樹林中含芬多精氣味最濃郁和最強的殺蟲劑,有「藥王」之稱。

由於樟樹的用途廣泛,在人工樟腦還沒發明前,全世界百分之七、八十的樟腦都來自台灣。
台灣煉製樟腦始於明鄭時期,因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氣候炎熱多雨,特別利於樟樹生長,使得台灣成為世界生產樟腦的重要地域。同時所產樟腦品質也是全球之冠。樟樹也是在世界市場上打開台灣知名度的第一個本土特有種植物。

砍伐下來的樟樹需再經過大剖。

以前的製腦業者,所製造的樟腦油都屬粗製,交給公營的製腦廠再經過分餾成各種產品,這屬精製樟腦。

所謂粗製的階段就是以水蒸氣蒸餾法,將刨成約0.5~1公分的樟樹薄片放入腦炊中蒸餾,樟木片經過高溫蒸熱後,隨著水蒸氣將樟木內的油帶出來,再經過冷卻、凝結成液體,一起流入分離槽內,利用樟腦油的密度比水密度小的原理,將油、水分別導開。吳能達不厭其煩的解說著。他表示,台灣的樟腦油是國寶,可惜消費大眾都不瞭解。

樟樹伐下後需刨成0.45至1公分的薄片。

純樟油經再加熱、冷凝後結晶成腦砂。

吳能達說,提煉樟腦油,必須砍掉整棵樟樹,人工培育樟樹要25年才能提煉,天然樟樹30年才能提煉,凡是樹圍小於30公分的都不砍除。由於樟樹根部樟腦成分高,以前樟樹的開採是整棵伐起,一棵樟樹從葉子到樹根都可煉出油,甚至燒成灰燼後,還能拿來當清潔劑洗衣服用。

在十九世紀石油的分餾技術尚未開發前,樟腦便一直在簡單的化學工業裡,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除了可以防蛀驅蟲、消炎止癢、香料等醫學上的用途外,在軍事工業上還可用來當塗料、製造火藥。

樟樹製成的各項產品。

清朝時期被列為台灣三大出口品的樟腦、茶葉、蔗糖,以樟腦佔最高出口總值,達94﹪,當時養活了晚清台灣眾多人口,帶來財富,並稱「台灣三寶」。

*****

敬天敬神

製樟業者每到一個林區在開採之初,選好建腦寮地點後一定要先搭個神壇,祭拜山神,之後才開始施工建設,祈求這個工程能順利豐收、人員平安,而這樣一個區的工程至少都要做上一至二年。

在山林裡工作的工人對山神的敬仰是很虔誠的。腦寮開工後都是24小時不停的焗腦、製腦。工人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向山神上香,然後才能做其他的事;即便生病了,無法上工,也一定要起床拜了山神才能再回床睡覺。

過去在山中的腦丁群相。

吳能達說,現在到山上可以看到很多石頭或是大樹上,都留有很多神座,很多都是當時留下來的。

過去製樟業是政府專賣事業,工人在山裡工作風險又大,因此收入比一般行業還好。但碰上天災人禍,造成的損失,也是無可避免的。他說,曾經有過一個腦寮剛搭建完成,卻不幸碰上山洪大水,把整個腦寮沖走。當時搭建一個腦寮約需二到三萬元,而當時一個工人一個月才賺50元。

過去在山中搭建的腦寮。

直到有一次,一個腦寮在鋸一棵樟樹時,因為腦丁的疏失,不小心壓死一個工人,吳能達看到這個工人穿著工作服,手上帶著手套,被壓死在地上,他為這樣一個生命的消逝感到不值,因此決定結束腦長的工作。

幾年後,由於施金山先生的邀約,再度重燃他對製樟業的熱忱,在台灣民俗村的樟腦間,我們可以看到吳能達這位製樟腦好手,讓原鄉物語一一重現。@*(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