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台灣需要新思維

──北高市長選舉之後

金波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2月31日訊】「反貪腐」運動反到馬英九的時候,媒體開始冷靜下來了,話題逐漸轉到制度問題上去。雖然這是馬英九的一個脫困策略,但是這畢竟是大家要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台灣現在是發展到了一個需要新的重大改變的時刻,而促成這些重大的社會政治改變,必須有新的思想先行開路才行。

在二十多年前,台灣的反對運動已由啓蒙階段進入到成熟階段,這個轉折是以美麗島事件為分水嶺。蔣經國之所以由一個獨裁者轉變成一個接受改革的開明領袖,是因為看到了這個民主發展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因此,順應歷史潮流,作出了開放黨禁、報禁的重大歷史性決定,改寫了台灣歷史,也是對兩岸、對亞洲的政治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正面示範。不過可以說,沒有風起雲湧的黨外一波又一波的街頭民主運動,蔣經國是不會先知先覺的。但是,台灣從衝撞威權體制的黨外運動起,至今沒有再產生一套全新的思想去引領台灣民主進入一個更高的層階。

北高市長的選舉已有結果,國民黨郝龍斌在台北小勝對手謝長廷,而民進黨陳菊在高雄險勝對手黃俊英,南北綠藍格局沒有發生變化。國民黨在台北的得勝和在高雄的選舉,都遇到不少的困難,選得也很吃力。這次選舉是外熱內冷,因為經過幾個月的扁馬弊案惡鬥,社會資源和元氣過度消耗,人們對政治已感到心疲力竭了。但人們外表的沉寂不代表思想的沉寂,雖然不少人仍深陷在挺扁反馬或是挺馬倒扁的舊情緒中,可以肯定的是,許多人已開始作新的思想探索,作更深層的思考。人們已經認識到,民主選舉是一件好事,是一大進步,但是不要對立式的選舉。如果長期這樣對立選舉,社會和個人都會受不了。一位學者感嘆地對筆者說:「台灣每一次選舉,都是一次社會撕裂」。台灣人必須保留民主選舉的神聖權利,但要使選舉更文明、更健康。前些日子的政治運動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應該會在今後新的政治進步之中得到回收。

台灣由黨禁、報禁的專制時代,轉變成可以自由組黨、自由選舉的民主時代,這一個了不起的巨變,對中國的帶動作用、對中共的壓力,可說是不言而喻。但是,如果自滿地停在原地,還是藍綠對抗、統獨爭議、族群情結、那台灣就會變得越來越渺小,對中國民主轉型的貢獻將越來越小。北高市長選舉的另一附帶作用是,人們有一個藉口從政治「風暴」、「狂潮」中解脫出來,喘一口氣。這有如一場大雨,使人們的大腦清醒一下,給了人們重新思考的時機。

不論是藍綠對抗、族群對立還是統獨爭議,都可以看作是「推翻舊社會」時遺留下來的政治思想殘餘。如果一個政治人物不能越過喧鬧的表象,引領大眾去作更高層次的思考,而只顧眼前的選票,仍是用舊標準、舊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他就必然會被大眾攆出政治舞台。

轉自《動向》2006年12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王金波簡歷
王金波簡歷
王金波簡歷 人氣 5
金波:「廢統」是否搞台獨?
金波:「廢統」是還權於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