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把工資稱為「薪水」?

作者:心語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470
【字號】    
   標籤: tags: ,

在《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上記載:「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意思是陶潛送他兒子一個僕人,並寫信告訴他︰「以你每日的開銷費用,你是難以自己供給自己,現在派一個僕人幫你砍柴汲水。」又《晉書.卷四十一.劉寔傳》上有:「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營給。」這裡的「薪水」都是指砍柴和汲水,就是燒火煮飯之意,也可以稱為「柴水」。

但是,後來人們逐漸地都把工資稱做「薪水」,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這是家兄的俸銀一兩,送與長兄先生,權為數日薪水之資。」另《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學生技藝日進,教習一律優加薪水。」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有多種稱法,如:「月給」、「月俸」、「月錢」等。在魏晉六朝時,「薪水」除了指砍柴汲水外,也漸漸成為日常生活開支費用的意思。如《魏書.盧昶偉》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這裡的「薪水」即為日常費用。而明朝時曾將俸祿稱為「月費」,但後來又改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生活費用的支出。

現今我們上班族按月領取的工作酬勞金,其實就跟古代的月俸、月費是一樣的,主要目的也是用來支付日常生活開銷。所以人們也就把工資稱為「薪水」了。

在中國古代的官員俸祿制度中,官員的俸祿主要有土地、實物、錢幣等幾種形式。商周時期,公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采邑,將封地內的經濟收入扣除應上繳天子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實際俸祿。因此,商周時主要是以土地做為俸祿的支付形式,即封地的大小就是俸祿多寡的標準。而春秋未年至隋唐之際,主要以實物為官員俸祿的支付形式,其中又以糧食做為實物支付的重要種類。唐代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則主要以貨幣發放給朝廷官員做為俸祿支付形式。

秦始皇滅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官階和俸祿均以「衡」的單位「石」來表示。到了漢代逐漸將官階與俸祿分成兩種方法表示,官秩﹙「秩」為官員等級標準,「祿」為官員的報酬﹚以「石」表示,如萬石、二千石等;官俸則用「量」的單位「斛」來計算,如最高秩萬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漢代官俸雖以「量」為單位,但俸祿形式並非都是實物。尤其是在糧食運輸困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下,於是出現了將穀糧折算為錢幣發放的形式。實際上西漢時大多以錢幣支付,而東漢則是「半錢半穀」,除常俸外官員還有衣物的供給,酒肉果品的賞賜以及醫療待遇等。

魏晉時期群雄割據,民生凋敝,俸祿混亂。曹魏時俸祿以布帛和米、麥等實物支付。西晉時官俸以日計算,按春秋兩季發放,支付形式有米、絹、綿、錢、菜田、雜役等。爲了優待官員,並從西晉開始,實行佔田制,官吏按品佔田,一品五十頃,以五頃為差等降,至九品十頃,此制直到明朝始廢。北魏初期百官無俸,貪污成風。自北魏太和末年至隋初,俸祿仍給穀帛,屬於實物俸祿制。

在隋唐時期官員俸祿形式主要有米、田兩種。隋代官員的俸祿分京官、外官兩種支付標準。京官按品級,外官按州、郡、縣的等級計戶食祿。除俸祿外還有職分田,以品為差,由一頃至五頃不等。

唐代俸祿分歲祿、月俸、職分田三種,以實物、貨幣、土地形式支付。歲祿就是祿米,依品級按年發給;月俸則是對官員的補貼,包括食物、庶僕、雜用等多項,每月以錢支付;職分田是朝廷給任官的土地,本人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僅取其租稅按份收益,凡調任或離職則要交還。另外還有永業田,自正一品六十頃至五品五頃不等,子孫可襲用。

至於宋代則因貨幣的廣泛流通,俸祿多以錢幣計算。百官除正俸外,還有服裝、祿粟、茶酒廚料、薪炭、鹽、隨從、衣糧、馬料、紙筆﹑差費、職錢、公使錢及恩賞等各種補貼,地方官則配有大量職田。而元代官員俸祿以實物和貨幣兩種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祿中無實物部分,但卻享有職田收入,作為俸祿的補貼。

到了明代則實行折色俸祿制,即以米為單位折算成鈔、錢、布、銀發給百官,並以貨幣為主。而清代官員俸祿是銀米兼支,但以銀為主。京官有俸銀、祿米,外官有養廉銀。

歷代的俸祿制度雖有所不同,不過大都經由實物支付形式發展到貨幣支付形式。在古代社會,朝廷發放報酬予百官,是為了鼓勵官員恪守本職。官員俸祿也是國家的重要支出,其俸祿多寡與國庫之盈虛和國家政策有關,也間接影響了吏治的清廉。@*#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常用「擲果」或「擲果盈車」來形容女子愛慕俊俏男子,或貌美男子受人歡迎。如明朝梅鼎祚《玉合記‧第九齣》:「其人如玉,空教擲果盈車,當此春景融和,不奈鄉心迢遞。」唐朝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詩:「擲果河陽君有分,貨酒成都妾亦然。」而「擲果」當然是有其來源的。
  • 中國用書信作為往來溝通的方式,可以追溯至兩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如《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書札就是信函﹚後來漸漸的古人在寫信時,往往總會在信首或信尾的地方,寫上「某某頓首再拜」,那為甚麼要用「頓首」二字呢?
  • 在形容男女之間關係很親密時,人們常常會用「卿卿我我」,而往往有時也會把「卿卿」作為夫妻之間親昵的稱呼。那為甚麼夫妻之間的愛稱用「卿卿」呢?
  • 象棋是一種鬥智有趣且老少咸宜的活動。兩人相對而坐,面對「楚河漢界」盡情的調兵遣將廝殺一番,這對棋迷來說可真是其樂無窮。但是,為甚麼棋盤上黑紅棋雙方的分界點要用「楚河」、「漢界」分呢?
  • 中國早期的傳統婚禮習俗中,我們常會看到新娘帶著大箱小箱的嫁妝,這些嫁妝不僅代表女家的身份,也是財富的象徵。通常嫁妝裏除了較珍貴的首飾外,主要都是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比如嫁被裏放滿了花生、豆子、紅棗、柏子……等東西,為甚麼要放這些東西呢?
  • 在中國古代宮廷裏,皇帝擁有後宮三千佳麗,在眾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稱為「皇后」,也有些古籍上簡稱為「后」;而尊稱皇帝的母親為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則尊為太皇太后。可是,為甚麼要稱皇帝之妻為「后」呢?
  • 在古代下對上或同輩間相稱都用「足下」這個敬辭。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名聲,所以逃到趙國。
  • 我國婚嫁習俗中,男女訂婚或結婚時,男方送給女方的財物就叫作聘禮,也稱彩禮、聘財、財禮。但古人一般也把彩禮稱為「花紅」,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說甚一家一計,又無羊酒段匹,又無花紅財禮。」又《二刻拍案驚奇‧卷七》︰「太守分付花紅羊酒鼓樂,送到他家。」但是,彩禮為甚麼又稱花紅呢?
  • 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分別是「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其中以君王年號紀年最常見於古典文學作品中,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全祖望《梅花嶺記》有︰「順治二年」,范仲淹《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而元和、順治、慶曆就是帝王的年號。但是,年號紀年是怎麼來的呢?
  • 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國。《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由此可見,這是君王墓稱「陵」之始。因為當時封建王權不斷增強,為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佔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為「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