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奪金馬獎 論盡《父子》幕前幕後功臣

郭富城放下偶像歌手枷鎖 楊采妮付出的未得到公平回報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12月7日訊】亞洲時報 撰文/一心 Tungstar/提供圖片

《父子》這部電影的故事可說是老大掉牙,內容就如片名那麼通俗、簡單、直接──一個極為頹廢的爛賭父親(郭富城飾演),因妻子(楊采妮飾演)下堂求去後,與善良溫純的兒子(吳景滔飾演)全面接觸,從生活到心靈的磨合過程中,道出一段帶有宿命論的父子情。

同類型題材少說也拍了過百次,珠玉在前的經典作也有,絕對談不上新意,但精彩的是,這片仍能在狹窄的故事空間中,找到其獨有神采,平淡中見真摯,原創人譚家明的深厚功力,令人拜服,應記首功。

看戲後湧現的感染力

筆者看的是120分鐘的版本,絕對不覺冗長,反而可能在一些删剪段落上,有點瑕玼。如對楊采妮再見回兒子後的心態描寫,與及郭富城假裝跳飛機留子給她,男女雙方的心理掙扎,也稍嫌不足,但這也無傷整部戲的格局。

郭富城與吳景滔這一對戲中父子頹得叫人又憐又愛。


《父子》成功之處在於如片名一樣,不扮高深,不矯扭造作,而是平實感人。因極具質感,令觀眾同步呼吸,感到休戚相關之時,亦引領思考,並且看完後,會在譚家明的“父子宿命”論調下,審視自己與家人的關係,這種看戲後還湧現的感染力,正是好電影和大師級導演的魅力所在。

同時,《父子》亦可作為部份傳統港產片洗濯污垢的範本。除非找到題材上的新意作落腳點,否則電影不要在劇情上嘩眾取寵地刻意向橫胡扯伸展,吹得老大,這是大部份港產片的通病。

這樣做會很容易流於表面,並為了自圓其說,結果是作繭自縛,遠離觀眾。反而可學這片改向深處挖,加上原創人的情懷和人生體驗,電影就會更立體,更有其情趣和獨特之處。

注重整部戲的質感,便可把一個普通題材,變得更有層次和說服力,譚家明深明此道。在很多崗位上,都看到有導演的名字,但要製造質感,不能單憑一己之力,譚家明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未能竟其全功。

今次勇奪金馬獎更具說服力

對整部戲立下汗馬之功的有:田開良與導演合編的劇本,內斂中含張力;李屏賓的攝影,質樸中含深情;美術和造型,正是譚家明的強項,把整個戲塑造得極具韻味;原作音樂的Robert Ellis-Geiger和導演的設計落位,也是妙筆點綴;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演員,一眾脫胎換骨的演出,就是這部片得以成功的主因。

這次郭富城能放下偶像歌手枷鎖,實實在在地當回演員角色,是極度難能可貴的,比《三岔口》和以前的演出躍進一大步,過份用力的表演陋習大減,讓人覺得這刻的他,才真正是一個演員,開始凝聚了一份魅力,今次勇奪金馬獎更具說服力。

楊采妮的演出令人擊節讚賞,完全融入那份愛恨抉擇的迷惘狀態。

楊采妮的演出令人擊節讚賞,她完全融入那份愛恨抉擇的迷惘狀態。可能是基於佔戲實在太少,影展上若提名參選女主角,在策略言是不智的,若往後申報提名女配角,相信會拿獎拿得手軟,這樣的結果對她的付出,才稍算公平一些。

林熙蕾的演出也令人眼前一亮,她甘於以清淡的樣貌面對觀眾,不但貫澈此片的誠意,那份擺脫花瓶形象的決心,以及無保留的徹底演出,是令人驚喜的。許如芸也恰如其份,扮起馬來西亞師奶來,也入形入格,差點認不出她來。

同類型題材少說也拍了過百次,珠玉在前的經典作也有,絕對談不上新意,但精彩的是,這片仍能在狹窄的故事空間中,找到其獨有神采。

徐天佑沒甚麼戲可發揮,但亦總算收斂了青春歌手的跳脫形象,沒騷擾整個戲的格調。秦海璐則稍為失色,沒突破沒驚喜,粵語配音也讓她失分不少。

至於戲中另一主角吳景滔,初試啼聲已名題金榜,當然是極具天份,其可愛臉蛋和咬牙哭泣貎,也替其加分不少,但幕後功勞最大的,還是譚家明,能引導九歲的小孩初演戲,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功不可沒。

成功電影的精神所在

美術和造型,正是譚家明的強項,把整個戲塑造得極具韻味。


總的來說,這片所有主角都能有脫胎換骨的演出,當然不是偶然的,深信譚家明居功不少,包括演員調度、鏡位運用、對每場角色的心態剖析,也給演員做足了工夫。

導演與演員間,建立互信基礎是很重要的,就從數場情慾戲來看,兩女角,甚至郭富城,俱完全忘我了,把經理人、星途、形象,一切都拋諸腦後,只深信導演的判斷,這就是成功電影的精神所在。

導演、演員及其他主創人員,心無旁騖,只有一個共同目標,上下一心,就是要拍出一部好電影,看來,這部片完全做到了。這種精神也曾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電影輝煌的原因之一。

導演對電影充滿誠意,堅守信念,貫徹完成,當然勞苦功高,但這片最令人敬佩的,就是監製兼出品人邱瓈寬。現在這類中型港產片在市場上的預算基本收益,是在港幣1,000萬以下,文藝片市場更得打折扣,開這個戲要收回成本,本來是天方夜譚。

深知內地發行所報的3,000萬製作費,是慣性報大數的宣傳技倆,但聽說全組香港及台灣製作人員在拍攝當地逗留數個月,並遇到當地人阻慢拍攝進度,加以導演的嚴謹要求,成本已不是當初預算的了。不過,單從畫面上看到的,以筆者的經驗看來,整部片費用是介乎港幣1,400萬至1,600萬之間。

最缺乏的是這類型製片家

這部片開戲前的風險很大,隨時虧本50%,若以現在電影公司開戲考量來說,這片佷容易胎死腹中。邱瓈寬對譚家明的支持,對劇本的深信,傾情投資,是極勇敢的製片家表現。

這部片的推廣策略完全成功,先從軟性宣傳出發,現在靠質素獲獎無數,知名度勁升下,此片已具備商業片的價值,收益隨即水漲船高,成本回收已指日可待了,難保還有利可圖。此刻,筆者還未知香港和內地的票房,希望也能創造奇蹟,大賣特賣,證明好電影是有支持者的。

曾志偉與製片人邱瓈寬在金馬獎頒獎禮上領最佳劇情片獎項。


香港電影需要這類電影,而香港電影更需要這類有目光、膽識和發行策略的製片家,觀乎香港電影人才,好導演和能脫胎換骨的演員,雖然有些青黄不接現象,但也不是奇缺,反而最缺乏的是這類型的製片家。

此外,不得不提的還有是這片的另一出品人──影壇小教父曾志偉,小道消息說他也為這片在洽談演員、資金、發行,以及為譚家明的出山,付出很多心血和精力。

這一點也不出奇,曾志偉一直默默地為電影圈做了很多事,發掘幕後英才更是他的強項,希望繼陳可辛之後,能再創造另一個神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灣首富 郭台銘一頭栽進娛樂圈
郭富城連莊影帝 偶像熬成實力演員
林志玲春光無限會首富 提起林百里忙撇清
台商造福故里 福州家鄉遇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