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命力】阿嬤ㄟ電風 傳承竹編文化

——宜蘭尚德社區編織優美的家園
文/余麗珠 攝影/曾漢東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尚德社區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中心點,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早年宜蘭河的舊河道流經此地,密布的支流經常氾濫成災。近年來,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營造,成果斐然。休閒農業和傳統竹編文化交相輝映,尚德搖身一變成為健康優美的社區。

台七線省道縱貫尚德社區,東部為人口密集的傳統聚落區域,西部則是農業平原區。和台七線省道平行的大湖溪是宜蘭河的上游,早年水患頻仍,居民為防止水患,建設石造古堤防(全宜蘭縣最古老的堤防)以保護生命財產的安全。日據時期實施水利設施後,水患問題解決,石造古堤防也功成身退,然而居民仍盡心維護古堤防,保存地方文化資產。

大湖溪因為截流而河道變小,但因地底伏流湧泉充沛,水資源豐富,溪水仍川流不息,是居民永續的命脈。1993年,尚德社區發展協會成立,開始推動生態環境改造。協會組織居民成立了一支巡溪隊,進行大湖溪生態保育工作,同時大家出錢出力,親手鋪路、種樹,進行環境綠美化,興建大湖溪畔的「尚德河濱公園」。公園設有親水區、健康步道區、涼亭及垂釣區,成為居民農閒休憩的好去處。

環境改造後,農業平原區已成功轉型為休閒農業區。漫步其間,時見覓食的白鷺鷥點綴於田園阡陌間,也時常可窺見保育鳥類翠鳥(釣魚翁)的身影,美麗、悠閒的鄉村景致引人入勝。

尚德社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具180餘年歷史的三合院林家古厝、樹齡已屆200年的宜蘭縣列管保護樹木——老楓香樹、160餘年歷史的慈惠寺、百年石造古堤防等。為蒐集保存農村文物、口述史料、社區情報等珍貴的文化產物,特成立了尚德文史工作室,記錄社區文化點滴並協助與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林家古厝保存三合院的規模,是尚德社區重要的文化資產。

樹齡已屆200年的老楓香樹是宜蘭縣列管保護樹。

健康營造小站 提升生活品質

尚德社區居民熱愛家園、凝聚力強,他們深刻體悟到營造優美故里是每個社區居民責無旁貸的事。社區營造員張吉鴻表示,居民的健康是社區營造最重要的一環,發展協會努力著手社區健康營造,在衛生所協助下成立「健康營造小站」,辦理各項健康活動、保健諮詢、血壓檢測、社區保健志工培訓等,並且常常舉辦健康營造課程。談到甫舉辦過為期一個月、每週上一次課的老人健康俱樂部,張吉鴻開心地說:「居民的迴響很大,參加人數超過100個名額。老人家可以在學習做營養餐的過程中,認識健康飲食及運動的重要。」

居民吳火德老先生無償提供一千多坪的田地,打造社區健康空間——木球場,免費讓社區使用10年。居民可以在工作之餘到木球場打木球、九宮格同樂,兼顧休閒及健康。

居民在工作之餘打木球,兼顧休閒及健康。

社區福利也是社區發展協會致力營造的項目之一。曾經獲得警民合作獎的社區守望相助隊、老人營養午餐(志工會幫忙把午餐送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長壽俱樂部、歌友會、兒童及婦女電腦研習班、兒童課後輔導班等多項福利設施,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

傳統工藝竹編文化的傳承

早期的農業社會,普遍利用竹材編製竹簍、竹扇等農具及生活用具。尚德社區是個典型的農村,竹圍眾多,社區耆老人人都會編織扇子,打油詩「阿嬤ㄟ電風」——「竹扇引清風,打死蚊仔公,雖然不值錢,連用二、三年。」道出了早年農村的生活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竹編工藝已漸趨沒落,有鑑於此,尚德社區於2001年成立「傳統手工藝竹編培養師訓練」,請社區耆老教學,致力於傳統工藝竹編文化的傳承。

早期農村使用的各種竹編生活用具。

竹編器材是早期農村的生活用具。

張吉鴻表示:「社區總體營造要有永續的概念,要兼顧環境、文化、福利健康、產業等多種面向均衡發展,不可偏頗其一。」

2003年,尚德社區發展協會參加「社區總體營造年會」,其努力發揚竹編文化的精神感動了文建會,2004年,文建會自動補助一筆「社區產業診斷計畫」經費。社區發展協會將居民吳火德提供的免費使用10年的磚造瓦房修繕後,成立古色古香的「竹編工作坊」。工作坊設有竹子工藝展示區、竹子工藝DIY體驗區、竹工坊作業區等。展示品包括早期的農具及生活用具、各類竹子及竹編藝術品等。

「丹頂鶴」展現竹子工藝之美。

2005年,尚德社區通過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傳統工藝竹編文化得以擴大推廣,深獲各界好評。張吉鴻說:「社區能夠成功改造,是所有居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他表示,未來將致力於社區健康面的營造,擴大推廣竹編文化,也希望整合社區內的產業,讓「打造尚德成為健康優質社區」的理想落實,也讓遊客感受尚德社區之美。

竹編藝術品——竹編畫。

*****

張吉鴻 永遠的社區營造員

打造尚德社區優美的家園,任職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尚德社區專案經理人張吉鴻扮演著推手的角色,他表示,社區總體營造是一條不歸路,更是最有意義的社會公益活動。

軍官退休的張吉鴻是個農家子弟,從小家境清寒,求學過程因為品學兼優,一直有獎學金的資助鼓勵,替家人減輕不少負擔。他有感於成長過程經常受惠於他人,取之於社會,應該回饋給社會,因此於二十多歲時就開始投入社會服務工作,陸續加入太平山國家森林、救國團等多項志工隊,熱心參與公益活動。

張吉鴻說:「通常軍人都是給人嚴肅、與社會有隔閡的刻板印像,其實他只是被框架在那樣的生活圈裡,沒有走出來而已。軍人也是老百姓,平時保衛國家,休假時也可以參與社會工作,回饋社會。」他樂於助人的情操,甚而影響朋友、同仁一起參與,在聯勤服務時曾獲多項褒獎,1998年更獲得了「國軍全民模範」的殊榮,可謂軍人的楷模。

1999年,張吉鴻從軍中退休後,應尚德社區理事長之邀,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積極推動家鄉的總體營造。受其影響也加入社區營造行列的張太太,娓娓道起張吉鴻參與宜蘭縣社區日曆編製的情景:「他全心投入,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時會在家裡出現外,幾乎不見人影。長達整年度的過程,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擔任一屆總幹事後,張吉鴻即卸下職位,他表示:「營造社區需要長時間的規劃與經營,它不屬於某個人。」因此他選擇讓年輕人發揮,將自己定位為「社區營造員」,一步一腳印,繼續推動社區發展,為編織優美的家園而努力。

*****

社區歌友會 夫妻對唱情意長

星期天下午的尚德社區活動中心,正好是歌友會開放時間。門一打開,現場的歡樂氛圍頓然相迎。舞台上歌聲正酣,舞台下有人和聲、打節拍,有人隨著歌聲翩翩起舞,好不熱鬧。

桌上排放著井然有序的點歌單,座位上幾十個歌友等著高歌一曲。負責播放歌曲的志工是一位國中老師,他表示,歌友會的開放時間是每個星期三、六、日,自己不是在地人,因為喜愛唱歌,每個星期天固定到尚德社區歌友會服務。他說:「唱歌可以聯絡感情、紓解壓力,有益身心健康。尚德社區歌友會的環境很好,室內不能抽菸、喝酒、嚼檳榔。每個人都很守規矩,以歌會友,大家都成了好朋友。」

尚德社區歌友會以歌會友,大家都成了好朋友。

尚德社區歌友會採會員制,一對宜蘭市來的夫妻表示,唱一次卡拉OK要150元,這裡每年只收1,200元,真是太划算了。他們開心地說:「這裡的歌友有很多都是夫妻檔,每逢假日,我們夫妻就會一起來唱歌,感情也變好了。」@*(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