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

【藝海漫遊】書畫情懷七十載 ── 書畫家張光賓

font print 人氣: 51
【字號】    
   標籤: tags: , ,

年屆91高齡的書畫家張光賓,幾十年來,不論春夏秋冬,永遠是一襲藏青色的長袍。這一身打扮所透發出來的儒者風範,讓人大老遠就可以認得出他來。

當然,張光賓的文人特質可不是穿出來的,70年來墨池功夫上的歷練與沉澱使他這隻矯健的老筆成為當今重要書畫藝術家,也是元代書畫史專家;然而,這位被譽為「最有人氣的書法家」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不只是他在書畫上的成就,更在於他對文化傳承不求回饋、全心全力的付出,希望用最優秀的中國文化承接古代開創將來。

書法家張光賓

長期鍛鍊、親覽歷代名作 奠定深厚根基

張光賓1915年生於四川省的達縣,字序賢、號于寰,1945年畢業於國立藝專國畫科。民國37年來台灣,那時官方的正式文件都是用毛筆正楷書寫,寫得一手好字的他,被延攬進入軍中而成為幕僚人員,幫當時參謀總長做一些文字工作。「在軍中20年,根本和社會不大接觸,那時雖然三個孩子接連出生,家裡忙,有空的時候,還是寫寫字,還是畫畫,就是沒有停止過。」張光賓回憶道。

除了不間斷的紮實的基本功訓練,張光賓他能夠有機會時時親覽古人名作,這是他比大部份書家幸運的地方。從軍中退休後,張光賓轉到故宮服務,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任職19年之間,他長時間地、大量地、可以更細膩地閱覽故宮書畫史料與寶貴真蹟,這對他往後的創作和研究有莫大的助益,為日後的成熟的邁進一大步。

這段期間張光賓多次受邀展覽,得獎無數;同時還發表了《元朝書畫史研究論集》、《元畫精華》、《中華書法史》、《書法藝術》等著作,其中他對元代書畫研究特別深入,至今仍是元朝書畫方面的權威,無人能出其右。

古樸豐厚的書法

張光賓的書法作品

張光賓書法早期得到高鴻縉先指導,其後致力於漢碑、魏碑,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古樸高雅的書風。在表現上,張光賓許多作品都是楷隸合一的形式,吾人可看出其筆力雄強,字態結體雍容大方;在草書創作上則企圖由明朝上溯晉、唐,近來又加入幾分八大筆意,使得飄逸、律動的線條蘊含著濃濃的渾厚高古,絲毫不流於媚豔。

題材方面頗可反映出張光賓平淡純真的一面,例如:「不再流浪脫紅塵,歸於平淡守心齋」;「豆乾落花生青菜,牛蒡胡蘿蔔棟蒜」這類聯句,總是令人玩味再三。

張光賓創作勤奮,甚少停筆,曾經獲得全省美展書法第一名。之後又榮獲金爵獎以及中興文藝獎等獎項。據說,他為方便每天不間斷練習,特別請印刷社印下適合自己書寫格式的紙張當作日課用紙。他還說,寫字對年過90的他,就像是運動,是生活的一部份。其實何止是生活的一部份,從這位老教授用功的程度,那不但是他生活的重心,還可以說是生命中不可欠缺的一環。

焦墨渴筆、以點代皴的畫風

除了書法,張光賓在繪畫方面也堪稱國寶級巨匠。他曾受業於傅抱石、潘天壽、李可染等諸位名家,而且從這些傳統中走出屬於他個人獨特而鮮明的創作風格。

張光賓的畫,構圖非常的簡潔明快,透過他「以點代皴」的筆法,整個畫面傳達出一種特別氣魄和力道。台灣新聞報尚潔梅主任就認為,在老教授的畫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以焦墨點作為整體繪畫的圖像的構成元素」,亦即「化繁為簡,然後簡到至簡」,甚至用點來表現明暗,完全不需要顏色。

張光賓《以點代皴、焦墨渴筆》的山水

張光賓《以點代皴、焦墨渴筆》的山水

張光賓繪畫的另一特色是「焦墨渴筆」。這一點老教授自己有很清楚的闡釋,他說「為什麼我不著顏色?因為我現在用的這種紙,都是很厚的紙,像以前那種夾萱。因為墨很深,深的地方它的纖維會透過去,不深的地方,那個淡淡的地方,墨都在前面,我們這就看到了深淺……墨由深到淺、到渴、到乾,它乾了之後,禿筆下去,它就變成一個圓點,圓點的中間都是黑白的。中間是黑白的,假如著色,它那個黑白的點子就看不到了。」

近看滿眼是密密麻麻的點,然而,站遠一點,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墨點之間呈現出壁壘分明的遠近層次,這便是張光賓畫法獨到之處。當然,再高明的筆法,如果胸無丘壑,那麼作品也無法感動讀者。張光賓從小生長在秦嶺的下面,小時候出門,直接開門就可見山,一開門就看到山巒雲霧,因此他可以胸有成竹地在心中打稿,再畫出那些大山大水的畫面。不用憑空想像,張光賓即便不是工筆瞄繪,其筆下亦自然地呈現出層層疊疊、既真實又寫意的山川風貌。

心繫兩岸的書法發展

雖然生性豪邁開朗,張光賓在談到兩岸的書法發展時,卻也不免勾起他無限的感慨。他認為,戰後過了一個甲子,台灣的書法保有傳統基礎;大陸經過的文化大革命,老一輩十之八九已凋零,新一輩的則多無紮實基礎可言。

中國文字有五千年的歷史,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每一個字都有它的內涵和象徵意義;就因為這樣,一生揮毫不斷、為書法付出全部心力的張光賓,無法忍受中國文字遭受共產黨破壞的事實。他說:「這個簡體字的源由是把草書簡寫,可是草書又寫得不傳統、不正確。共產黨它又有個歪想法,就是把漢字整個打破,他用羅馬拼音,它要所謂的世界革命,它要把漢文拉丁化,因此,它搞簡體字,這一點當時于右任先生也很不以為然。」
他認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台灣,四庫全書、中國的優秀書畫藝術品都在台北故-?,這些中原的瑰寶都在台灣,台灣才是中華文化的保存地。而老教授深知失去文化的民族就等於失去了根源,只有漢文的正體字才能承傳中華文化,因此他打算出錢出力地召集學會,為維護正體字而努力。他也希望台灣政府無論如何要保持漢文的正體,因為漢文的正體它才能承傳我們的文化,才能承接古代、開創將來。

獎掖後進 不遣餘力

書法家張光賓與尚潔梅先生

除了書畫成就,張光賓在待人接物上誠懇真摯、熱心關懷的作風,更贏得了後進們無比的敬佩。書法家張松蓮就稱讚他是目前書壇裡面「最有人氣」的一位書畫家,許多年輕人都非常喜歡他。張松蓮描述:「光老的熱心是出自於內心的,他對於所有的年輕人、後輩,都盡力提攜,不遺餘力。他不但博學多聞、書畫兼優,除此以外,他的為人處世都是書畫界的一個典範。」

尚潔梅讚譽張光賓是一個「道德非常崇高,身段又非常低調」的長者,他對年輕許多的書畫藝術家的協助,在台灣可能沒有人比的上。譬如,有些書畫會成立的時候,經費非常的欠缺,他就把他的書畫捐助出來義賣,做他們的基金。前些年台南縣有個「?份地帶文學館」在創館的時候,因為經費拮据,張光賓於是捐了100多幅書畫,最後再將義賣所得的100多萬元捐為建館的基金。類似這樣的作為多不勝數,早已成為藝壇佳話。

七十年熱忱 始終如一

對書畫保持著70年始終如一的熱忱,這是張光賓在書畫界特別值得一提的成就。他每天精進,不斷的鍛鍊自己的筆墨,藝術功夫當然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隨著年紀的成長,對於書畫藝術的豐富體驗?對不是一般五、六十歲的人能夠達到的。尚潔梅說,長年累月的嘗試與突破才造就出張光賓非常厚拙、非常高古的書風、畫風。他認為張光賓是當今華人世界裏面最重要的一位書畫家,「是有指標性的,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在傳統中國書畫來講,他是很重要的一枝筆。」

「書與畫為終身志趣,必須盡其在我,力爭上乘,游心恬淡,順乎自然。」這是張光賓對自己深切的期許。而我們也相信,相信他會終身悠遊於書藝,精進不輟,繼續寫、繼續畫到一百多歲,以他儒者的道德風範及精湛的書畫藝術,引領下一代,為保存中華文化持續貢獻。@*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走訪台灣台中萬和宮,一覽山西國寶級剪紙藝術家辛愛英女士的「金猴迎新春─山西剪紙藝術展」,不禁讚嘆中國傳統工藝的巧奪天工!這場從山西遠道而來的精緻剪紙創作,是由熱愛中國傳統工藝的何世龍夫婦所精心規劃…
  • 千百年來,東方藝術都是以師徒相承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不像西方藝術有正規的學校、理論和訓練方式,因此,東方藝術家的個人經驗和風格,就成為藝術獨創性的真正來源。我們曾經為讀者介紹了台灣的燈籠彩繪藝術;今天,我們將再次挖掘出台灣另一項傳統藝術――漆陶工藝之美,讓失落的民間藝術再現風華。
  • 1941生於南投縣草屯鎮農家,童年牧牛的李轂摩,婚後八年的時間,一面從事裱背書畫及篆刻印章行業,一面不斷的參加各種畫展、書法競賽,直到拔得了許多頭籌,成了大獎的常勝軍;數十年來以能畫、能書的高超手藝聞名於台灣畫壇。
  • 在人類歷史上,雕塑藝術的起源極早。考古學家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雕刻的遺跡。今日,雕塑藝術在西方已發展得非常成熟。十九世紀以前,雕塑藝術多與建築物結合在一起,至今我們還可從古老的建築物中,重新發現雕塑藝術之美。
    台灣雕塑藝術家余燈銓的作品,雖然沒有西方雕塑品的雄偉壯麗,但其自創、獨特的東方風格,他近幾年來創作了「童年往事」系列的作品,一個個活潑可愛又生動逗趣的孩童雕像,讓人看了就打從心底愉快起來。
  • 在東方,古寺廟宇,流傳了數千年來人們對神、佛,和道家真人的歌頌!在創造廟宇藝術,祈求上蒼庇佑的同時;人們不忘提醒自己,相信神佛的慈悲偉大,與人類的渺小,學習謙和有禮,以免形成貢高我慢的劣習。一般說來,道德水平較高時期的人們,多奉行上天傳予人類的真理大道,具體實踐道德倫理、仁義禮智信等規範。
  • 知名藝術史家、書畫鑑定家傅申教授於16日辭世,為緬懷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將於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書畫題跋紀念展」的繪畫篇,之後於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書法篇,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