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人物系列——名僧篇

【風雲人物】 九死一生為取經─玄奘(上)

文/宇生 圖/小玉
font print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0日訊】明朝吳承恩創作的小說故事《西遊記》裏有個和尚唐僧,他一心向佛,去“西天取經,師徒四人歷盡艱辛,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而在歷史上,也確實有一個法名玄奘的唐僧,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冒著生命的危險,憑著滿腔赤誠和毅力,孤身行程二萬五千餘里才到達印度取得佛經。

自幼聰穎,十三歲破格為度僧

唐僧,世稱唐三藏,俗姓陳名瑋,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人,他共有兄弟四人,二兄從小出家,法名長捷。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賦性聰穎,儀表非凡。八歲時即從父受業,勤學不懈。當聽父講書至孔融避席故事,忽然站立起來。父問其故,他答以孔融見長輩避席,今父為兒解經,兒豈敢安座?父甚嘉許。且其幼時別具素質,不與頑童為伍,不聽邪言媚語,常隨二兄學習佛教經典。

隋唐時代,佛教盛行,政府規定度僧出家的考試制度,需經考試合格才能錄取為僧,名叫“度僧”。隋煬帝大業十年,政府佈告度僧十人,當時玄奘只有十三歲,不符合規定年齡的玄奘徘徊不肯離開。主考官見他年少而溫文爾雅,迥異常人。問他為何出家?答以“志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令考官驚贊不已。故特准破格入選。出家後法名為玄奘,又稱為玄奘法師。

九死一生為取經

玄奘求學過程中,深感中國佛經翻譯有誤,故於貞觀元年(627)上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心意已決的玄奘,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雖途中一度有人嚮導,但終究靠孑身冒險,孤影趕路,在行經八百里的戈壁沙漠地帶,幾乎是險象環生。

西域記裏有段話;“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草木不生,人煙絕跡。時而飛砂卷石,時而暴雨濕蒸,無飲無食,昏去醒來。時而枯骨折劍,戰場遺跡。時而兇惡恐怖,鬼魅形象。”此中足見在沙漠中的旅行,實乃九死一生的經歷。

過了這片沙漠,才到高昌國。國王是虔誠的佛教徒,見玄奘到,敬禮備至,認作異姓兄弟。並以“如不肯留下決將之送回中國”打算強留高昌。玄奘絕食抗議,終於使對方感動。國王還派二三十人護送,並親自修書知照各國當道,通容優待。經過七日七夜的行程,終於踱過冰山雪嶺,進入印度境內。

玄奘在北印遊歷了十多個國家,於貞觀五年(631年)來到中印度。在恒河過渡時,遇到一批強盜打劫,強盜見其儀表非凡,要殺他祭神以為敬天徼福。危急之際,狂飆突起,雷電交加,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嚇得強盜面無人色,以為觸犯天怒,不敢下手。詢問原故,始知是大唐三藏來西天取經,於是跪地哀求懺悔,改邪歸正。(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都知道,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然而寫文章行雲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憫人的胸懷,他不畏強權,勇於為民喉舌。
  • 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琅邪陽都人、身長有八尺、氣宇軒昂、人稱「臥龍」,隱居於龍中,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書生。在三國演義裡,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又深諳奇門遁甲,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的請出這位「臥龍」之稱的奇士高人,也是一連串高潮迭起故事的開端。
  • 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的知縣,後因幫助縣民勝訟及辦理賑濟,得罪地方豪紳而罷官。
  • 范寬是北宋的山水畫大師,與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同為陝西耀縣人,並稱“柳范”。
    北宋時,朝廷對繪畫藝術相當重視,為了吸收各方藝術創作人才,成立了畫院並賜以官職。然而范寬沒有選擇在仕途追逐,反而隱居至人煙罕至的終南山與太華山居住,終生以山林為伴,沉浸於風雪雨霧之中,把自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他的山水畫往往令人彷彿置身於山林中的感覺,故有人評范寬物象之幽雅, “本朝自無人出其右。”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別號文山,吉州廬凌(江西省吉安縣)人,出生於南宋末年多難的朝代,因此文天祥的一生可說是坎坷多劫。
  • 王維是唐朝的詩人,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聞名。他不僅才華出眾,而且富有正義感。
  • 吳承恩是明代著名的小說家,他父親為他取名“承恩”是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留名青史的忠臣。然而他並沒有達成父親的期望,在科舉場上屢不得志,考了多次竟連個舉人都沒考中,直到45歲才勉強考上了一個歲貢生。
  • 濟公,據說他本姓李,名修元,是宋朝時的天臺人,法號「道濟」,由於他經常裝瘋賣傻,並以癲狂渡化世人,因此有「濟癲」這樣的稱呼。不過,傳說中他可是佛法無邊,並常以神通濟困扶危,所以外號「濟公活佛」。濟公則是民眾對他的尊稱。“濟”字有扶危濟困的意思。
  • 相傳中國文字是倉頡創造出來的,他是古代伏羲時的史官。後人為了感念他的偉大貢獻,從南北朝起就將他和“至聖先師孔子”同時敬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