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與制度創新 (41)

—中國大陸的憲政民主道路
張祖樺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第十三章 開發政治資源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

政治資源的範圍非常廣闊,舉凡人才、組織、政黨、資訊、媒介、財力、物資、道德、倫理、理論、法律、制度、傳統等等構成人類政治社會的要素,都可以成為政治資源。因而完全可以說,遍地都有政治資源。對致力於在中國實現憲政民主的人們來說,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開發、涵養、汲取與整合各種政治資源,使之轉化成為推動中國憲政民主事業的動力。政治資源與經濟資源一樣,若不去開發,就始終只是原始資源,並處於閒置狀態,無法產出有效的能量和動力;只有經過人們有目的地開發,各種資源才能發生轉化,並得到有效利用。因此,開發政治資源是政治實踐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和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以往的政治理論對於開發政治資源重視的不夠,很少有這方面的論述;我們應該從現在起,注意彌補這一缺失。在本章中,我們試圖對構成政治資源的一些要素給予初步論述,以期有助於進一步的研究。

一、人才

任何一項事業,要想獲得成功,都要依靠人才。經營好一家公司,要依靠人才(優秀的經理和專業人員);辦好一所學校,要依靠人才(優秀的校長和教師);領導好一個組織,更加要依靠人才。近年來經濟學特別強調「人力資源理論」。而政治學和社會學,一直流行著「精英理論」。所謂「精英」,其實就是各行各業的優秀分子、傑出人才。事情要靠人來做,而人的才幹由於先天和後天的原因是有很大差別的。同樣一件事情,由專門人才做與由不懂行的生手做,效果截然不同。能否聚集人才,做到人盡其才,關係著事業的成敗。古代的政治家是很懂得這一點的。《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了漢高祖劉邦在總結自己得天下的成功經驗時說過的一段話,大意是: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行政後勤,我不如肖何;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傑出的人才,我能發揮他們的才能,所以能得到天下。而西楚霸王項羽只有一個範增,卻不能信任和使用,這正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劉邦的話充分說明了人才對於事業成敗的重要意義。

現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分工日益細密、日趨專業化,對各類人才的依賴程度也日趨增加。因此,人才資源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要完成中國的憲政民主大業,同樣需要千千萬萬各個方面的人才。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民社會的發育,許多優秀人才在民間尋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體制內,由於觀念更新和代際更替,也有越來越多持有民主理念的新型人才進入重要崗位。應該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進行廣泛聯繫,溝通體制內外的有識之士,本著對人民與國家負責任的態度和建設性的立場,建立起基本的政治共識(追求憲政、民主、法治、自由、人權、社會公正)。還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班、講習班、研討會、講座等各種形式,培養中青年人才,增強他們的憲政民主意識,為中國的憲政民主事業輸送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力量。

二、組織

在現代社會中,組織是一種最重要的政治資源。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在《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一書最後一節「組織的必要」中指出:「弗賴在1966年說,‘沒有組織就沒有權力,沒有權力就沒有在國家生活中的表現。’組織是通向政治權力之路,但也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從而也是政治自由的先決條件。許多進行現代化的國家存在的權力和權威真空,可以暫時由具有能引起大眾狂熱擁護的特殊氣質的領導人或軍事力量來填補。但要長期填補,就只有靠政治組織。要麼是由既定的上層集團通過現有政治體系相互競爭,以組織群眾;要麼就是由持不同政見的上層集團組織群眾,來推翻現有的政治體系。在進行現代化的世界裏,誰組織政治,誰就控制了未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P496)現代政治主要表現為有組織的政治,無論是選舉,還是其他政治表達;無論是群體參政,還是議會政治;都需要組織的整合。

政治組織主要包括政黨與政治社團兩大類,通常所說的政治結社主要就是指參加政黨活動與參加政治社團活動。政黨的主要功能是在政治上有組織的代表一定的社會階層、社會集團和公民的利益,提出政治意見和政治綱領等,並通過選舉等方式取得或分享政治權力,實現自身的政治主張。政治社團雖不具備政黨條件,一般無掌握政權之目的,也不一定直接參加選舉等政治過程;但它同樣代表一定社會階層、社會集團和公民的利益,同樣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並且力圖通過發出聲音和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影響公共政策。我國現行憲法雖然規定了公民有結社的權利,但迄今沒有相應的《政黨法》和《結社法》加以保證;雖有《社團登記條例》,卻沒有政治性社團申請設立方面的規定;公民申請成立政黨或政治性社團不僅得不到准許,還會受到嚴厲的懲處。因此,使得憲法中的這一條文形同虛設。這也嚴重違反了中國政府已經簽署的聯合國人權公約。顯然,不改變這一狀況,就談不上政治現代化,也不利於中國的政治進步。爭取落實憲法中已載有的「結社自由」應成為中國今後憲政民主運動的一項重要任務。

鑒於中國的現實,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先以准組織、亞組織的形式進行過渡性的工作。所謂的准組織、亞組織,是相對於正式的政治組織而言的;其實它們一般都是合法組織,例如經濟組織(公司、商會等)、文化組織(報刊、書店等)、科學組織(學會、協會、研究會、研究所、研究中心等)、教育組織(學校等)、社會團體(公益組織、慈善組織、環保組織、基金會等)、聯誼會、校友會、俱樂部等等。由於國有企事業單位要受到層層限制,所以上述組織絕大多數只能是民間或半民間的。這些組織都有自己的主業,也擁有一定的社會資源和動員能力,因而可以在社會轉型時期擔當一定的政治組織功能,待政治組織合法化後再行轉換。

一旦實現政治多元化,多黨政治就會浮出水面。在現代社會中,政黨一直處於政治的中心地帶,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政治組織形式。它的存在左右著各國的政治,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概莫能外。區別僅在於專制國家一般都實行一黨制或一黨專政制、一黨獨大制;民主國家全部實行兩黨制或多黨制。政治多元化就是要實現從一元到多元、從一黨到兩黨或多黨的轉化。一個國家在實現政治民主以後,是選擇兩黨制還是多黨制,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各種政治力量的分化與整合的情況,與採用的選舉制度也有一定關係(一般來說,美國式的單一代表選區制有助於兩黨制;而多人選區制或比例代表制有助於多黨制)。政黨的功能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聚集各種政治資源,其所輸入的政治資源愈多,它能夠輸出的政治能量就愈大。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資訊技術的突飛猛進,政黨的功能已開始出現衰減的態勢。但是在可以預見到將來,政黨的基本功能還是難以替代的。對於中國這樣的正處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國家來說,迫切需要爭取組党自由,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以民主政黨替代專制政黨。

三、媒體

媒體的全稱是「大眾傳播媒體」,包括電視、電影、廣播、報紙、刊物、圖書、網路等。在現代社會中,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以至被稱為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還有人把它稱為與各種壓力集團相當的「第二圈制定政策者」。這些不同的說法表明,媒體承擔著重要的政治功能。在資訊時代,資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類的日常活動都是產生、發送、接受資訊和對資訊作出反應的活動。資訊無處不在,通過傳播滲入人類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項活動,成為聯接社會、改變社會的一股無形的力量。而資訊的傳播所依靠的就是媒體。新思想的傳播靠媒體,新觀念的傳播靠媒體,組織聯繫也要靠媒體。所以,媒體是一種影響巨大的資源。今天,大眾傳播媒體正以其高度發達的手段,廣泛地介入社會政治生活,深刻地滲透到政治生活的各個領域,極大地改變社會政治結構、公民的政治行為和社會政治心理。從一定意義上說,媒體已成為政治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據政治學家的研究,媒體具有以下幾種政治功能:(1)提供新聞: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和參與。(2)解釋:對各類事件和人物的意義作出分析和說明,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性質。(3)社會化:輸出基本的政治價值和態度,影響受眾,使之融入主流政治文化。(4)勸告:通過有傾向性的報導和解釋,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的思想和態度。(5)塑造:培養公民意識。(6)安排議程:通過對新聞和新聞重要性的選擇和安排,引導社會輿論和政治家的注意,從而影響著政治議程。當然這是在自由和開放的社會條件下。

儘管目前國內的意識形態控制並未放寬,但是由於各種因素的變化、特別是媒體從業人員的結構變化以及文化市場的發育,極左和僵化的控制已越來越失去效用。圖書的變化最為顯著,民間「二渠道」的發行量和市場佔有量實際上均已超過官辦的「一渠道」(不應再稱為「主渠道」了);圖書的內容越來越現代化,許多過去被視為政治上犯禁或傾向自由化的著作紛紛問世。網路這一新興媒介的發展狀況也是令人鼓舞的,電子技術日新月異,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看到最新資訊,瞭解世界各地的最新動態。據中國互聯網路中心統計,1997年底我國線民只有67.5萬人,1998年底增至210萬人,1999年6月達到400萬人,1999年底達到890萬人,2000年6月30日達到1690萬人,遞增速度非常之快,(按照這種增長速度,我國線民將在2002年增加到6100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網路國家)。廣播,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對華廣播,被譽為「空中民主牆」,收聽的人數也不下於幾千萬。電視、電影、報紙、刊物中有關民主、法治、人權的內容也越來越多。總而言之,開發大眾傳媒這種資源的空間十分廣闊,可以做的工作還很多,應給予高度重視,傾注加倍努力,尤其是要堅持不懈地爭取新聞自由和新聞法治、爭取媒體自由和媒體自律,以便使媒體在推進憲政民主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四、理論

理論是系統化的知識,是人們認識各種問題的工具,是人們作出決策的重要依據。理論包含著前人和今人認識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經驗積累、實踐總結和邏輯推演,對今人和後人的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與指導作用。任何一場社會運動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無論是農民起義、還是宗教改革,無論是經濟調整、還是政治變革,都不能沒有一定的理論作為指導。組織也罷,政黨也罷,要制定綱領、政策、戰略、策略,更是需要理論的幫助。「沒有適當的理論,人們就會成為顯然不可控制的勢力的臣民,這時人們的命運將更多地取決於機遇和強力,而不取決於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文森特.奧斯特羅姆著《複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論》,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6月版P202)先進的理論還對人們的思想認識具有巨大的啟蒙作用和對進步的社會運動具有巨大的發動作用。因此,理論確實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社會資源。運用得好,可以對社會實踐產生極大的積極作用;而錯誤的理論或不適當地運用理論,對社會實踐的危害往往是巨大的。

在以往的社會運動中,對待理論的作用主要存在兩種錯誤的傾向:一種是忽視理論的作用;一種是對理論採取教條主義的態度。前一種錯誤傾向認為,有沒有理論都不要緊,不懂得理論,照樣幹革命;理論總是落在實踐後面,沒有它也照樣實踐。後一種錯誤傾向則過於誇大和迷信理論的作用,對理論缺乏具體分析,在實踐中把產生於特定環境下的理論拿來生搬硬套。這兩種傾向都是十分有害的,我們應該盡力避免。

中國的憲政民主運動之所以屢遭挫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缺乏切合實際的理論指導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1989年的愛國民主運動突出地反映出這一點,運動中各方人士、各種力量大多表現出情緒化的特點,不顧一切,不計效果,沒有明確的理論和綱領、策略,大家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直到進入失控狀態。10多年後的今天,這一問題仍未得到較好地解決,急功近利、愛走極端、目光短淺的行為仍然隨處可見;在一些基本的、常識性的問題上都還存在混沌不明、糾纏不清的情況。這種狀況實在應該儘早結束了,否則的話,中國憲政民主運動的前途是堪憂的!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決不僅僅是少數理論家的事,還得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必須指出的是,培育公民社會,並不是要發展出與國家作對的社會勢力,而是要培育良性、健康、自治的社會因素。這種良性的社會因素能夠有效阻止政治權力的過度膨脹,有效阻止政治權力侵犯公民的個人權利,有助於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有助於憲政民主體制的建立。
  • 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制,是共和,是什麼什麼,招牌雖換,貨色照

    舊,全不行的。—— 魯 迅

  • 學校教育應該履行培育公民意識的職責,使學生從小就接受公民意識的薰陶。令人憂慮的是,我國的學校教育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之差。
  • 憲政民主不是坐著等來的,也不是口號喊出來的,而是靠無數次的實踐活動逐步爭取來的。征諸世界各國的歷史,凡是已經建立憲政民主體制的國家莫不如此。我們不妨以英、法、美三個最早建立憲政民主體制的國家為例,看看這三國的人民在爭取憲政民主的過程中的所進行的實踐活動,也許會對我們有一些啟示。
  • 憲政民主的實現需要理論的指導,然而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一個實踐的過程。積累民主實踐,涵養民主政治資源,對於建立憲政民主體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 在中國建立憲政民主體制的事業決不是孤立的、與世隔絕的。它與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開放世界的和平民主潮流息息相關。近代以來之中國,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非中國之中國,也非亞洲之中國,而是世界之中國。
  • 我國20多年來之所以發生了巨大的積極變化,其根本原因就是進行了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打破了計劃經濟的體制障礙和僵化的意識形態禁錮,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人們長期以來被壓抑的生命活力與創造性,從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 政治改革的基本任務是:結束一黨專政,實行憲政民主,保障人權自由,促進經濟發展。中國政治改革的基本思路有兩條:一條是在維護與強化一黨專政的前提下進行修修補補;一條是盡可能尋求以和平的方式結束一黨專政,建立憲政民主政體。
  • 進行人大制度改革,實現人大議會化。現行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而事實上,在一黨體制下,人大只是從屬於執政黨的一個決議政事的機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