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人物系列——良相篇

【風雲人物】神奇才子紀曉嵐(二)

機智幽默 辯才無礙
秉竹
font print 人氣: 183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18日訊】紀曉嵐能文能武,無論寫詩、抑或對句,更是才思敏捷,寓意深遠;往往妙趣橫生,更令人嘖嘖稱奇。紀曉嵐個性孤高耿直,處世卻能圓融通達。每當諷諫皇上時,往往能令皇上心悅誠服。他周旋於狡詐的奸臣中,卻能以自己的機伶全身而退,堪稱歷代文壇上最風趣、最睿智的人物。他過目不忘,洞燭機先,辯才無礙,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逸趣橫生,亦令人拍案叫絕。除前述智解老頭子外以下再就其幽默趣事略述一二:

屈原不讓我死

有ㄧ次群臣在御花園中飲酒,酒酣耳熱之際,乾隆帝與衆臣談笑風生,乾隆皇帝知道紀曉嵐平日風趣、幽默、伶俐,就想來個惡作劇,於是向紀曉嵐說:「紀愛卿你是忠臣?還是奸臣?」「當然是忠臣了!」「忠臣又怎麼樣呢?」乾隆問;紀曉嵐說:「為君王盡心竭力,為百姓圖謀福利,君讓臣死,臣不敢不死!」

君讓臣死 臣不敢不死

乾隆滿臉疑惑地問道:「君讓臣死,臣不敢不死。那你就跳到荷花池投水自盡吧!」雖然乾隆這話說得ㄧ派輕鬆,但眾臣的心理驚恐萬分,這還了得!乾隆的話就是聖旨呀!別的事還無關緊要,可是讓紀曉嵐投水自盡,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呀!眾臣們有的瞠目結舌,有的面面相歔,但紀曉嵐卻從從容容的回答:「好吧!」

紀曉嵐不慌不忙地來到荷花池旁,就在他頭朝下剛要往下跳時,身子卻停在那裡一動不動了,只有嘴唇一張ㄧ合,好像是向水裡的游魚說話,有時還微微點頭。衆臣十分納悶,就這樣沉寂了好一會兒,紀曉嵐又回來了,他在乾隆面前俯首下跪說道:「萬歲!不行呀!有人不讓我死!」「誰!」 大家迷惑不解 , 「屈原呀!屈原不讓我死!」 大家好生納悶,心想:屈原死了2000多年了, 他怎麼會跟紀曉嵐說上話?

君讓臣死 臣不敢死

只聽紀曉嵐接著說:「就在我剛才要往下跳時,突然看到屈原從水裡冒了出來,我對他說:『屈夫子!我真羨慕你呀!當年你投的是滾滾汨羅江,今天我只能投進這小小的荷花池了,不過為了表示自己的忠誠,投這小小的荷花池,我也是心甘情願的。』但屈原對我說:『紀昀!您不能死啊!我那時跳汨羅江是因為當時楚懷王昏庸無道,殘害忠良,我被環境所逼,不得不那樣做。我聽說乾隆帝是名君,如果你也跳水自殺,這事要傳出去,不是給乾隆臉上抹黑嗎?』聽到這裡,我細細思量,他說得也對,我死事小,但給聖上抹黑事大呀!所以臣不敢跳!」眾臣聽了這話,長長地紓了一口氣。

乾隆皇帝聽罷,大笑道:「紀愛卿!陛下真服了你!」@*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都知道,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然而寫文章行雲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憫人的胸懷,他不畏強權,勇於為民喉舌。
  • 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琅邪陽都人、身長有八尺、氣宇軒昂、人稱「臥龍」,隱居於龍中,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書生。在三國演義裡,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又深諳奇門遁甲,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的請出這位「臥龍」之稱的奇士高人,也是一連串高潮迭起故事的開端。
  • 東漢光武帝時候,重用了一個非常正直剛強的人來治理首都洛陽城,他就是有名的「強項令」董宣。「強項」,白話說就是「硬脖子」;「令」就是縣令。「強項令」這稱號是有典故的。
  • 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的知縣,後因幫助縣民勝訟及辦理賑濟,得罪地方豪紳而罷官。
  • 范寬是北宋的山水畫大師,與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同為陝西耀縣人,並稱“柳范”。
    北宋時,朝廷對繪畫藝術相當重視,為了吸收各方藝術創作人才,成立了畫院並賜以官職。然而范寬沒有選擇在仕途追逐,反而隱居至人煙罕至的終南山與太華山居住,終生以山林為伴,沉浸於風雪雨霧之中,把自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他的山水畫往往令人彷彿置身於山林中的感覺,故有人評范寬物象之幽雅, “本朝自無人出其右。”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別號文山,吉州廬凌(江西省吉安縣)人,出生於南宋末年多難的朝代,因此文天祥的一生可說是坎坷多劫。
  • 王維是唐朝的詩人,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聞名。他不僅才華出眾,而且富有正義感。
  • 李廣隴西成紀人,《史記‧李廣列傳》說他的祖先是李信,曾在秦時為將。在漢景帝時代,李廣就已長期駐守邊境,抵禦匈奴的入侵,在最前線保衛著國家。
  • 宴嬰字平仲,晏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出生於春秋末年,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身高不滿六呎,但他並不自卑,而能運用他的智慧宣揚齊國的聲威,他曾任官於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在他擔任宰相時,勤於政事,清廉自守,對於良好的建議皆能從善如流,更能大力選拔優秀人才替齊國委靡的朝綱注入了一股清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