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盲點與迷思

陳麗蘭

人氣 3
標籤: ,

【大紀元3月7日訊】人們經常有眼睛卻看不見真相。或許以下的言論,也是一種個人的「盲點」。

某企業大多數的員工都覺得大多數的同事很好、很認真,但是卻不認同公司,不知道爲什麼?而每一次開會檢討經營困境,主管總是「苦口婆心」的「勉勵」員工要向上提升。但是努力進修的叫做「自私」(即使是利用公餘時間去進修的也是);上班時間守本份、盡全力在時間內完成工作,並且準時下班的人叫做「自利」。難道不把公事帶回家就不認真嗎(那些把份內的事推委給別人的人又如何)?難道為了表示「以公司為家」的誠心,非得大家都把公事留到下班後再做,上班時間就努力的「經營人際關係」?

最近在網路流傳一篇文章,挺有趣的!內容大抵是在比較荷蘭與台灣的競爭力和工作的時數並非呈現正相關。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政府在規劃「隔週休」、「週休二日」時,就有許多人注意到這件事了。加上近年來「本土心理學」漸受重視,許多華人的傳統文化觀,受到許多學者們的青睞並應用在其研究上。「關係」就是其中之一,無怪乎許多人非得把公事留到下班後再做,利用上班時間努力的經營人際「關係」?因為「沒關係就有關係;有關係就沒關係」。但是還得搞清楚「應該」和誰「有關係」,「千萬不要」和誰「沒關係」。「對象」又豈只是「人」而已。

體質不良(用醫學的角度來看)的企業似乎都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盲點」。「盲點」,顧名思義就是「存在」卻「不被看見」的。既已「存在」為何又「不被看見」?再者,誰「會」看見?誰又「應該」看見?究竟「看見」的主體是什麼?被怎樣的主體「看見」才是有意義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看見」是否「看見意義」?很多時候是有人「看見」了,但是卻「看見」另一種「意義」。人們經常就是「看見」自己想要「看見」的,卻不願意「多看一眼」,或者即使已經「多看一眼」了,卻還是逃不過權力制度的宰制!

據說世上的智者多數是「長者」,是白髮蒼蒼還是權重位高的呢?或者這本身就是個迷思。@(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葉菊蘭成功走出心理憂谷  籲正確認知憂鬱症
台灣經濟衰退的迷思
歌迷思慕偶像成狂 做整容手術成翻版孫燕姿
民調專家:隱性選民留給候選人想像操作空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