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命力 】古廟藝術孕育的傳統木雕

文/張庭卉 攝影/子嫣
font print 人氣: 300
【字號】    
   標籤: tags:

廟寺是東方傳統文化代表之一,不僅是平民百姓信仰的依歸,更具體表現於東方社會規範中,敬天重德、心存善念、個人修養、遇事反求諸己等人文價值。

興築廟宇,在地方上是件絕不可馬虎的大事。有許多藝術家、書法家、彩繪和雕刻師傅前來共襄盛舉!為信仰也為藝術,他們毫不藏私,看家本領盡出,就是盼望用自己最好的作品敬獻上天,因而許多精緻的傳統木雕多緣自古廟藝術。

古廟雕刻一角

在木香中長大的孩子

歷史悠久的鹿港天后宮,發源於康熙年間,香火鼎盛。漫長歲月以來,廟宇因為陳舊、毀壞自然時有修復,每一次都會有很多藝師們前來鼎力相助。其中一位令人印象深刻、堪稱一代匠師的李松林先生,數十年前,他以年僅十八歲之齡,擔綱主持天后宮之修復裝飾。

天后宮大門

天后宮一角

天后宮一角

天后宮燈籠與屋頂

從十八歲起在天后宮工作了四年的時間,李松林老先生留下許多精緻,且歷久彌新的作品。其後更接受各方委託,如廟宇建築、個人典藏或家具…等工作,直到七十五歲。

李松林作品–威震八方

李松林作品–轎子雕刻

李松林的木雕工作室就座落在天后宮附近巷道內,由繼承其衣鉢的第四個兒子-李秉圭接手。1947年出生的李秉圭,自幼生活在木雕環境中,長年耳濡目染,除了對木雕的濃厚興趣,加上自身的苦修,使他成為鹿港傳統木雕李氏世家第五代傳人。

李秉圭工作室

李秉圭於1990年開始全心投入他最擅長的人物系列創作。他說:傳統人物的雕刻唯有不受制於前人舊作,才能充分發揮。創作一件作品,不但要了解其背景與內在的東西,還要在這過程中透過自己的詮釋,表達出與自己的想法相契合的作品,才能稱得上是有內涵、生命的好作品。

李秉圭作品–飛天

他的靈感源自創作坊的意念演變,有的是從先賢的作品或是現代人的作品中帶動自己另一種創作思維。他說,周邊的學問也會提升你的創作。

李秉圭作品–降龍尊者

創新是藝術傳承的精髓

從少年時代就跟著父親李松林學藝的李秉圭,在工作室已工作了二十年之久。他表示:「藝術跑不出宗教,很多題材上都是從宗教、神話、傳說、戲曲裡擇錄出來的!像十八羅漢這種題材是我們時常應用得上的,因為羅漢們可以表達很多、很多變化,不管是吉祥的或是詩詞裡面的東西也有,如現在廟宇中看到十八羅漢有的是宗教性的,有的則表現文學氣質。」

李秉圭作品–千里眼與順風耳

清朝時期,排名全台第二大港埠的鹿港,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及工藝。諸如木雕及錫器等,工藝之精緻華麗的程度聞名全台。然而不只是工藝,就連嚴格的師徒制也完全承襲了下來。

李秉圭的個人經驗是:「興趣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早期父母給我們學功夫,來保障我們以後的生活,以前的觀念是這樣的。然後學著學著,培養出對功夫的興趣來。」

李松林老先生的要求很嚴格,而學功夫就是要這樣,底子自然會打得很穩固。「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就算他是年紀很大的老師傅了,他也認為他一直在學習。」李秉圭說:「傳承給我們的一個觀念就是:你在雕刻,每天都在創新,你每天都會接觸到新的事物,產生新的問題,等待你去突破」。

在工作中提煉人生

木雕是個傳統的藝術,有多種流派,技法上差不多,主要是從造型風格上作區分,現在資訊發達,各流派的東西都能涉獵到,作品變化也多了。

李秉圭說,現在年輕人都不學這些傳統技藝了,這行業要有很多人參與才會熱絡,大家共同激盪出不同的東西才能有新的面貌呈現。他的技藝是從先賢處學來,有義務傳遞給後進。

李秉圭作品–螃蟹

22歲就開始木雕藝術創作,至今已36個年頭。在工作中他參悟到:「木雕的製作一直在把不良的東西去掉,一層一層的去,剩下的就是好的也就是作品的部份;就像把一個人一生中生長出來的一些不好的東西、垃圾、煩惱等去掉,一直到人走了,剩下的就是舍利」。

一件作品的創作,要從整體營造,要能銜接相互呼應,創作時要留餘地,給自己洗練的機會。他,在工作中提煉人生。

*****

木雕聖手李松林

張庭卉整理

木雕大師李松林的作品以精細聞名,雖然我們來不及看到他本人的風采,不過從作品中不難看出老先生做事一絲不苟,處處要求完美的嚴謹態度。

1998年去世的李松林和木雕結了一生一世的情緣,用七十幾年的時光專心致力在木雕創作上,留下的作品之多、之精美,在台灣木雕界鮮少有人能與之匹敵。

李松林作品

李松林1907年出生在雕刻世家,小時候隨著父親做木作,十三歲學習雕刻。從十五歲起跟著家中的長輩一起到辜家工作,持續了兩、三年的時間,就在那兒開始學習最基本的紮實功夫。年輕時所做的木工比較細,可以說是精雕細琢。

木雕大師李松林在七十幾歲時,打算籌劃生平第一次木雕個展,所以展開一系列的創作,事後,李家將這些創作全部列為非賣品予以保存,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百年紀念展的作品展出。

木雕家李秉圭說,這些作品大部分是從七十五歲到九十歲彙整起來的,所有老先生的作品和一些畫稿。四十五歲以前,大部份做廟宇的東西。到六、七十歲之間,有很多是天主教的作品,例如:祭桌、祭台,還有神轎。

七十五歲以後,全部都是自主性的創作。立體的東西,都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他想到什麼就做個設計稿,根據設計稿去雕作。他修整的次數,一個線條可以修整好幾十次,甚至一百次,修整到他定稿了,他才去接著工作。雕刻這種東西是隨時在變化,那靈巧的東西就是在瞬間的變化。

李松林作品–戲獅尊者

李秉圭說,所有的作品雕工蠻細的、也蠻活的,可以說是精雕細琢,可以說是活靈活現。像動物,花鳥的雕刻都做的很精細,雖然比較簡單,還是不失它的雅緻。流動的線條,新穎的創意,活潑生動的構圖,一點也不輸給現代的藝術設計,那麼鮮活亮麗,值得令人再三咀嚼玩味。雕刻的紋路,也是前後錯落有緻。

縱觀李松林七十幾年間精采的創作生涯,他不只用獨特的創意賦與那些多樣、多變而又精美作品的外型及內涵而已,木雕大師同時也將台灣七十幾年時光的軌跡,深深的刻劃在他的作品中。

*****

敬天法祖 正己正人

文/文敏

古典藝術的來源之一,源自於各民族對神聖的天神信仰和諸佛菩薩的讚美而誕生!

早期人類藝術起源於宗教信仰,如千年來陳列於西方各大教堂裡,讚頌天主的彩繪與雕像,其藝術價值歷久而彌新。相對於西方,地處東方的中國則有舉世聞名的敦煌千佛洞、洛陽龍門石窟...等石刻遺址,千年來屹立不搖於沙漠中、岩壁上,在藝術史上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古廟雕刻一角

傳統廟宇不僅典藏千年來中華古典文化,更是先人們自我惕厲,人格典範的實踐之路。壁上一幅又一幅栩栩如繪的浮雕故事,不禁讓人讚嘆傳統文化的高尚風範。相較於現代社會速食文化之變化萬千,隨波逐流的人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失掉了對人格價值、道德倫理的堅持。

壁畫

在東方,古寺廟宇,流傳了數千年來人們對神、佛,和道家真人的歌頌!在創造廟宇藝術,祈求上蒼庇佑的同時;人們不忘提醒自己,相信神佛的慈悲偉大,與人類的渺小,學習謙和有禮。

古廟雕刻一角

西方的教堂、尖塔、彩繪玻璃、哥德式建築等,同樣是中古歐洲莊園居民生活信仰的重心。在基督教信仰最鼎盛的時期,人們的生活奉行純潔、儉樸,結合社區之金錢、物資、人力,群策群力締造偉大教堂建築,傳頌表現神之偉大的藝術於世。

如果我們硬是以「現代人的觀點」,誤認為那全是僵化、保守的陳年古語!很可能因此錯失認識古典藝術的教化內涵─「敬天法祖,正己正人」,及如道德經所記載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傳承自老祖宗的微言大義。

對照今日社會上逐漸失控的人心、慾望,可說是百年來所謂「開放、進步」,帶給我們的「文化奇蹟」!然而,這真是進步嗎?粗心的一味批評傳統文化古板、僵化,這樣的「歷史快轉」,很可能使我們難以真正明瞭當時社會之單純樸實、敦厚重德,與樂天知命的人性光輝!@*(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