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重現失落聲音 旮亙樂團推廣阿美族樂舞

傳頌森林和海洋的樂音系列報導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八日電)古老的阿美族生活中離不開豐富的竹木製樂器,如「旮亙 (kakeng)」就是以前家有喜事時,用來敲打報喜用的竹鐘,比現在的喜帖都好用,但在日治時期被禁用而失傳;旮亙樂團團長少多宜和中研院學者合作,重現這種樂器,並演奏推廣傳統阿美族的樂舞,讓更多人認識傳統樂音之美。

少多宜在一九九九年五月成立「Amis旮亙樂團」,他說,很多人以為阿美族只有樂舞部份,其實阿美族除樂舞外,竹木製的樂器更是豐富,約有四十多種,但現在除了口簧外,竹木製部份幾乎都已失傳。

竹木製樂器和過去傳統阿美族農業生活息息相關,如「旮亙」指的就是竹鐘,是阿美族傳統婚禮中女子招贅時用來報喜訊的用具,但日治時期,日本人認為有礙鄰居安寧而遭禁用,使這類樂器逐漸消失。

另外,「竹鼓」在早期每當小米成熟時,是用來驅趕飛禽。而排笛和鼻笛等也是阿美族祖先做為傳達訊號使用,可以互相連絡;這些器具原只是發明來做生活敲擊,發出聲音能讓全村聽到,或是遠方通訊之用。這些先人智慧流傳至今,後人開始以表演音樂呈現,更豐富了阿美族樂音。

但要找回這些失落的聲音並不容易,少多宜在過去幾年透過和學者合作,並訪查部落耆老,靠著資料和耆老的記憶,一件件重現這些竹木製器,目前已完成約十多種樂器的重建,但有些樂器連耆老都不復記憶,加上資料也很少,重建工作鞎難。

除了重現老祖先的樂器,少多宜說,樂團成立也有推廣和發揚傳統部份。所以將樂團取名為「Amis旮亙樂團」就是有報喜訊的意思,也象徵樂團成立宗旨是要傳承發揚傳統的使命。

目前樂團有近五十位成員,其中參加成員年紀最大的耆老有八十歲,最小的則有才上幼稚園的小孩,雖然年齡層相距很大,但大家都希望能將這些傳統音樂紮根,將阿美族的音樂一代代傳誦下去。

除了在各項演出邀約中藉著傳統樂器及記憶中的傳統音樂旋律,演出阿美族的音樂如擊樂的「竹鐘報喜」、鼻笛和排笛演出的「馬蘭姑娘」等,他們每年並安排一項主題呈現巡演,今年主題以童謠為主,將長者經歷過的生活如小說般的故事做成童謠,預定於九月後巡演全台。

另外,少多宜也希望能進一步將阿美族樂音搬上藝術殿堂;因此在傳統外他不忘創新,加入新的元素,讓傳統樂音更豐富;少多宜指出,「一百年後,子孫回頭看我們,會知道在這個時代,重建樂器也創新一些聲音,這些『傳統』東西和我們曾努力做過的事也會被記錄和流傳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