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衛全面解析《立春》「我老婆最出彩」

人氣 19
標籤: ,

【大紀元6月13日訊】(據中華網6月13日報導)《立春》將衝擊今年威尼斯電影節的消息傳出後,人們將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入到這部影片上。昨天記者從劇組得知,《立春》在北京的拍攝將全部結束,很快將轉入後期製作中。顧長衛現在也終於可以鬆口氣了,昨天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但愉快地首次全面解析了《立春》,還透露這幾天他偶爾也當了回世界盃的球迷。
  
  解密 劇情
  
  《孔雀》為《立春》埋下伏筆

  
  在談到對《立春》的總體評價以及和《孔雀》到底有什麼不同的時候,顧長衛表示:「首先,《立春》肯定要比《孔雀》好看,因為它要更適合大眾口味,比《孔雀》要更情緒化,更悲喜交集,也更無奈和蒼涼。」顧長衛自己對這部電影似乎很有信心,他說:「拍攝到今天,我個人覺得不會差。」
  
  說到《立春》和《孔雀》最根本的區別,顧長衛表示,《孔雀》和《立春》最大的不同就是發生在不同的時期。《孔雀》這部電影的結尾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在這個時期,小人物是根本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的,同時機會也少。可到了《立春》,整個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是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發生的故事。《孔雀》是以一家人的命運展開的,而《立春》一共講了6個人,每個人都屬於不同的類型。那麼電影就圍繞這6個人的命運、現實生活、心路歷程展開。顧長衛說:「細心的觀眾應該發現在《孔雀》的結尾已經為《立春》埋下了伏筆,《孔雀》結尾弟弟的那句話是說:爸爸走的時候,離《立春》就不遠了。」
  
  解密 演員
  
  張瑤獻上初吻 蔣雯麗最敬業

  
  談到《立春》的演員,顧長衛說:「張瑤在電影裏飾演高貝貝,是蔣雯麗扮演的王彩玲的學生。《立春》的副導演李凱演張瑤的老公。」說到張瑤和李凱在影片中的戀愛情況,顧長衛透露,張瑤的銀幕初吻就是獻給李凱了。開始的時候,張瑤並不知道要拍攝這個鏡頭,用張瑤自己的話就是糊裏糊塗就把初吻獻給他了。顧長衛對張瑤的評價很高,「她是一個很用心的藝人,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
  
  對於第一次合作的妻子蔣雯麗,顧長衛表示了內心的尊敬:「就演員來講,蔣雯麗是我最欣賞的演員之一。」
  
  顧長衛透露,蔣雯麗對工作很投入,「應該說,她是劇組裏最不貪玩的一個,她平時總在為拍戲做準備,練琴啊,看片子,甚至化裝的時候都在看書。沒有她戲的時候,她要麼就在現場看其他演員拍戲,要麼就自己找個地方練習自己的那一部分。所以,我覺得這個電影最出彩的就是雯麗了。」
  
  憑藉《孔雀》,張靜初在國際影壇上大放異彩,顧長衛說,此次張靜初在《立春》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目前她的戲已經拍完了,但是具體的細節現在還不能透露。
  
  解密 個人
  
  拍電影首先要讓自己開心

  
  在外界看來,顧長衛比較排斥商業片,多年來似乎一直在堅持文藝片的路線。但顧長衛卻解釋:「主要是遇到了一個好劇本就會去拍。我肯定不會去給自己下套,非文藝片不拍。因為現在的電影界不樂觀,也沒有那麼多影片可以讓我們去選,什麼類型電影都沒有關係。」不過他也表示:「其實商業電影看起來能賺錢,但同時它的投入是很大的,何況也不是每一部商業片都能賺錢。我認為好的文藝片和商業片沒什麼區別,文藝片一樣可以做到賺錢又叫好。」
  
  說到拍攝文藝片的經歷,顧長衛對張藝謀、姜文都心存感激。他說:「這種關係就像是研究生和導師,對我自己來說是很有價值的。」不過他說自己現在不想給自己做出什麼定位,比如商業片導演,比如文藝片導演,「我說不清楚,也不想說清楚,因為當你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的時候,就開始走向末路了。」
  
  顧長衛說:「我個人對電影的看法是拍電影首先要讓自己開心,那麼你才能讓自己的第一批觀眾即周圍的朋友開心,那樣,周圍的人才會客觀地表達自己的喜好。」不過他說:「我希望我拍的電影,乍一看沒那麼時髦,但是多年後大家還是很願意看,能讓人覺得很有味道。」最後他說:「我自己是要求即使是文藝片也要有很好的故事,不光是對電影本身的語言、場面、技術的要求。如果故事不是耐人尋味的,肯定會過時。」
  
  顧長衛一再強調,「我的電影喜歡語言儘量樸素,更貼近人性,有人的情感,能和生命有連接。」
  
  最後顧長衛還談到了世界盃,他說開幕式看全了,然後首場德國和哥斯大黎加的比賽也看了一半,後來就睡著了,「因為這幾天的確太累了,為了這個戲準備了很長時間。」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10年來最大暴雪襲擊瀋陽
【歲時禮俗】 立春晴  好收成
第六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張靜初首當影后
顧長衛執導《立春》 蔣雯麗增肥裝齙牙扮醜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