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日暮黃昏的古巴華埠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6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飛綜合編譯報導)古巴最早的一批華人是坐著西班牙船隻到達的,在蔗糖工場中幹活。後來他們開設了餐館和蔬菜工場。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移民的減少,古巴曾經輝煌的華埠僅剩下一些老年華人,他們既遵循著中國的傳統,也努力適應古巴的習俗。

據美聯社5月31日報導,到目前為止哈瓦娜僅剩143名華人。這些華人中大部分是在四,五十年代逃離了共產中國來到古巴。不過頗具諷刺性的是,他們逃離了一個共產統治,卻進入另一個共產集權。

古巴華埠歷史

古巴華埠歷史並不算短,可追溯至1847年,當時200名廣東人乘坐一艘西班牙船來到古巴,在蔗糖工場中工作。

在十九世紀中後期數萬華人相繼以合同工的身份來到古巴,很多人在幾年中實質上都是奴隸,一個月僅賺幾個比索。

在十九世紀末奴隸制被取消後,華人的地位開始上升,他們成了餐館老闆,洗衣店主和蔬菜商。很多人把中國的家人帶來共同生活,他們主要來自廣東。

現在的古巴華人中很多人是五十多年前最新一次移民潮中過來的,這些中國移民在40年代末和五十年代逃離了共產中國後在這個島國發展了蓬勃的商業和農業社區。但他們面對著一個強烈的諷刺:當初他們選擇逃離共產黨統治,但古巴同時也成了卡斯特羅所統治的共產主義國家。

在卡斯特羅1959年奪取政權後,很多華裔的大商人又一次考慮離開,去往美國和拉丁美洲華人較集中的城市。那些留下來的人也把產業轉給了政府並找了新工作。

古巴華人現狀

在哈瓦那的中國城仍可見到那些年長的中國移民,他們在一些聯誼中心玩麻將,吃午飯,打太極拳並閱讀中文雜誌

據中國城中一位從事社區工作計劃的華人後裔克裡斯蒂娜。倪(Cristina Nip)說,現在哈瓦那僅有的143名華裔中,113人為男性。在這個加勒比島國生活了幾十年後,他們都把古巴當作了家鄉。

他們中很多人從來沒有回過中國,有些隻回去過一兩次。2003年古巴和北京政府為五名華人共同舉辦了一次回鄉旅遊,他們也將為更多老年人推出同樣的服務。

這些留在古巴的華人仍留意著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但他們似乎更關心家信中的個人消息。

「我一直在想家,我曾經回去過一次,當時我非常開心。」85歲的奧菲莉婭。奚(Ofelia Lau Si)說。她和丈夫1949年來到古巴,是當地僅剩的30名華裔婦女中的一員。但現在她在古巴也有大家庭,她的孫子們幾乎不講中文。「他們和傳統距離太遠了。」她說。

朱利奧。李(Julio Li)今年七十歲,他在14歲時和父母一起來到古巴。李從事和他父親一樣的職業,在哈瓦那的集市上賣蔬菜。他說:「我講中文和西班牙文,我喝古巴的朗姆酒,也喝中國茶。」在Min Chih Tang聯誼中心,已退休的李邊看中文報紙邊抽著雪茄,享受著目前的一刻。他計劃稍後打麻將,並為中國社區慶典作準備。這個慶典是在5月25-29日的國際理論會議(International theoretical conference)期間進行,中國藝術和傳統中心在會議上表演歌唱和舞蹈,而Min Chih Tang聯誼中心則負責舉辦麻將比賽。

在包括中國和越南在內的多數殘餘共產國家推行經濟改革的大氣候下,古巴近年來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哈瓦那,自行車少了,而汽車,電輪車(scooter)和摩托多起來了。「這裡確實改變了-我隻不過隨潮流而動。」李說他留在古巴是因為離開對他來說既沒有意義也沒有需要。「我不參與政治-不管是古巴的還是中國的。」

李在哈瓦那華人中算是年輕的,他們很多人已經八,九十歲了。據倪女士說,去年有三位百歲老人去世了。她還說,還有一些年長的華人住在另一些城市中,但大部分都集中在首都哈瓦那。

自行車與古巴華埠興衰

就像日暮夕陽的古巴華埠一樣,另一個也在逐漸地日趨衰落的中國情結就是曾經到處可見的中國自行車。

古巴曾經從中國進口一百萬輛的自行車,然後開始生產自己的品牌。不過騎車者稱這些中國製造或古巴製造的自行車都很不經用,配件和輪胎的供應也很差。現在在哈瓦那能夠看到的自行車越來越少,且多是歐洲進口的品牌。但在鄉村和大部分省份,還是有許多中國製造的老式自行車。這些飛鴿或永久的境況,正是古巴華埠興衰的寫照。

資料來源:美聯社;Counterpunch.org; Prensa Latina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玻利維亞古巴委內瑞拉結盟對抗美洲自貿協定
美國批評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選舉
印度挪威與西班牙公司在古巴外海探勘石油
中國和加拿大將在古巴近海勘油  美國懊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