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上過大學的農民 成了高中生的家教

標籤:

【大紀元6月7日訊】沒上過大學的農民 成了高中生的家教
2006年6月7日,是38歲的曹湘凡,第12次參加高考。他指望高考能改變命運。因為那個馬路不通、沒有電燈、到處都是茅草屋的村子與城市相比,他決定不再待在農村!1999年,他輔導的一位高中生考上了大學。此後,主動找他做家教的人越來越多。有意思的是,沒上過大學的曹湘凡如今竟成了高中生的家庭教師。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曹湘凡第一次高考,是在1987年。全班60多人,只有10多人取得了高考資格,曹湘凡便在其中,但離最低的錄取線還差60多分。

第二年高考,曹湘凡又一次落榜。這一次挫敗,讓他幾乎不敢出門。有時上山砍柴,一大早就出門,天黑了再回家,怕撞見熟人。

1989年第三次高考前,曹湘凡病了,有一個多月不能讀書,因此又一次失利。
也是這一年,一位高中同學考上了太原的警校。9月,曹湘凡穿一身白色中山裝,來到太原。寬闊的林蔭道,戴著白手套、踢著正步吼口號的警校學生,疊得像豆腐塊一樣的被子,這是曹湘凡最初的大學印象。同學給他找了一個鋪位,借來一套警服,穿上去,「儼然警校生的感覺,仿佛一隻腳已經邁了進來」。

一個多月後,曹湘凡又病了,自言自語,神經兮兮。1990年元旦前,他不得不回到湖南家中。他在村裏跑來跑去,走到哪家就在哪家吃飯。他到處發表演講,慷慨陳詞:要在村裏修敬老院,鋪設火車軌道,修建飛機場,減輕農民負擔,等等。

後來他被診斷為「躁狂症」。父母接受了醫生的建議,讓他少動腦,多幹體力活。於是,曹湘凡被介紹去縣城做蜂窩煤。然而,跟煤炭打交道的半年裏,曹湘凡看到幾位考上了大學的同學回到縣裏實習。「一個學校出來的,命運怎麼就不一樣?」他不甘心,心想,「知識能夠改變命運,還是要讀書!」

1991年,曹湘凡又參加了高考。這回,他以467分的成績上了專科線。可是,已經欠下近2萬元債務的家人,覺得讀個專科不划算。

這年11月,曹湘凡偷偷跑到廣州,開始了打混凝土的生活。但是,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到中山大學的校園去轉轉,趿著一雙爛拖鞋,身上還沾著水泥漿。至今,這所大學的校訓,他還能脫口而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建築「民工」生涯維持了4年,他又開始複讀。一度,班主任是他過去的同學。幾次高考,曹湘凡還在考場遇見了當監考老師的中學女同學,「很丟面子」。

有意思的是,沒上過大學的曹湘凡如今成了高中生的家庭教師。1999年,他輔導的一位高中生考上了大學。此後,主動找他做家教的人越來越多。據稱,他輔導過的300多名學生中,有三分之一考入大學。

一位家長說:「曹老師輔導孩子三年,孩子最明顯的變化是很愛讀書了。」幾年來,曹湘凡在長沙以此為生,每年要帶四五十個家教學生,能掙兩三萬元。「這是我感到最風光的幾年,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能掙到錢,舉手投足已經擺脫了村裏人的氣息。」曹湘凡說。

這位一心想改變農民身分的青年,在長沙市繁華商業中心附近的老居民樓裏租了一間房。曹湘凡就和妻子擠睡在一張連翻身都困難的小床上。沒有電視。桌肚裏塞著《狀元之路》之類的參考書。 每天,曹湘凡跟幾位賣菜、打工的鄰居共用一間廁所,一個水龍頭。他們稱他「曹先生」。

「曹先生」依舊在高考。不過,這幾年他也為家教而考。「每年的高考題都有變化,不考,我明年就會失業。」他說。

曹湘凡對高考「又愛又恨」。他認為自己,「並不是高考的犧牲品」,「只是不適合高考而已,是高考的低能兒。」去年,他的中學母校把他作為勤奮執著的典型寫進了校史。

2006年6月7日,曹湘凡又再一次坐在考場上。不過,曹湘凡說,他給自己定了一個最後期限:考到45歲。到時他會放棄一切考試。如今他對待高考的心態淡多了,「高考就像農民每年都要割稻插秧一樣」。@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高考  九百五十萬考生報名創新紀錄
考前營養:七種食物有助於增強記憶力
高考「考」糊全家 百萬家長博客釋壓
中國高考首務﹕反制學生電子舞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