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藝黃瑞芬:還是鍾情歌唱

font print 人氣: 4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專訪

台灣唯一的比利時伊莉莎白國際聲樂大賽銅牌獎得主黃瑞芬,除了化身廣播主持人在台北愛樂電台介紹古典音樂之外,現在還擔任知名服裝設計師陳季敏的文案,也出版許多城市旅遊甚至親子書籍,但即使如此多才多藝,黃瑞芬還是最愛唱歌。

黃瑞芬從茱莉亞音樂院碩士,曾獲英國愛丁堡音樂節邀請,演出歌劇《女人皆如此》,後來獲得比利時伊莉莎白國際聲樂大賽銅牌獎及阿斯本音樂節聲樂獎,這樣重要的獎項之後並無人再得,但對黃瑞芬而言,這只是一個經驗。黃瑞芬說,台灣樂壇都很迷信,相信運氣,比如說台灣出了一位胡乃元,陳必先這樣的天才,「大家就滿足了,其實我深深覺得,音樂天才不是樂透,不是突然間出現的。」

黃瑞芬回憶,她光是準備去比賽就足足準備兩年,「得獎不是運氣,是努力得來。」返國之後,台灣無論是門戶之見,或是排擠效應,總之,沒有機會讓黃瑞芬持續再唱,黃瑞芬也沒有因此減少她對聲樂的熱情,將這樣的熱愛轉成媒體與文字工作,黃瑞芬說,她從不曾在她的廣播節目當中,宣傳過任何一場自己的音樂會,「作什麼事情都要分得很清楚。」現在幫陳季敏撰寫文案,黃瑞芬更認為,服裝產業就可以說是最典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古典音樂要有未來,不但領軍的領導要有遠見,更要有面對商業機制取決勝敗的勇氣。

「我到巴黎跟陳季敏的工作團隊一塊看布,一塊討論設計內容與未來的市場可能性,那讓我獲益匪淺。」黃瑞芬說,一開始幫陳季敏作音樂,後來陳季敏大膽,用她作文字,兩年下來,透過黃瑞芬紮實的文化基底,讓品牌更具創意。黃瑞芬說,一套衣服要推出,需要通過十三道手續,只要有哪一關過不了,就是打入冷宮,這讓黃瑞芬感觸良多。

即使如此喜愛文案工作,黃瑞芬還是最鍾情歌唱,現在她一年兩次跟印象三重奏一起舉行室內樂,每一場都用極為細膩的方式為樂迷首演一首作品,她深信只要持久,就會獲得樂迷的認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昨天,影壇才女徐靜蕾推出了她的首支單曲,雖然是她踏入歌壇的第一步,但無論是活動現場的小型短劇,還是來源於她最新電影《夢想照進現實》的歌曲的主題,甚至是活動的地點——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影棚都和電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連徐靜蕾自己也說,如果不是為了自己的這部新作她絕對不會去唱歌。
  • 陳坤發行了第二張專輯《再一次實現》。這位從小夢想當歌手、考取了東方歌舞團卻又莫名其妙當了演員,又殺回樂壇的年輕人,在發了第二張專輯後卻說,「我真的不懂音樂,現在又發現自己原來不會唱歌」。迎著眾人驚奇的目光,陳坤篤定地說,「但做歌手是我的夢想,我會慢慢學習的」。許多歌手對歌曲的商業化、流行化求之不得,但陳坤卻說,態度比好聽更重要。
  • 杭州唱區50進20晉級賽結束後,包括郝菲爾在內的20強選手按照賽制規定,分別和天娛傳媒簽署了一份長達8年的經紀合約。正是這份合約,讓郝菲爾後悔不已。她說:“如果不簽就不能繼續比賽,這是規矩。想到有很多歌迷支持我,那張紙我連看都沒看就簽了字,代價是我不能再到酒吧唱歌了。”回想起以往四處漂泊駐唱的日子,郝菲爾滿臉遺憾,“以前我到各個城市唱歌,結交了很多喜歡音樂的朋友,過著一種讓白領都羡慕的自由生活。可現在,我必須服從公司的安排,我必須聽話。”郝菲爾說當初報名超女就是為了玩玩,沒想到日後自己會被這個一時興起的決定給束縛住了。坐在一旁的朋友看著她,淡淡地說了一句:“她腦袋進水了。”
  • 【大紀元6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顏伶如舊金山二十三日專電)知名華裔女主播宗毓華近日成為「網路新寵」。她在MSNBC頻道主持的節目即將停播,她特別穿起露肩晚禮服告別觀眾,以撩人姿態躺上鋼琴獻唱,卻因走音嚴重而「笑」果十足,這段畫面成為網友爭相下載的熱門短片。
  • 近日,歌手朴樹的妻子吳曉敏推出她的新單曲《稻草人》,這首歌並不複雜,旋律簡單上口。從此,本行演員的吳曉敏也和丈夫一樣成了歌手,這自然令人們聯想到樸樹在其中的作用。可能怕被人說沾樸樹的光,吳曉敏一口咬定,“這事跟他沒一點關係。他是他我是我。我就是愛唱歌,這首歌挺簡單,我自己就能搞定。”
  • 劉若英近年來一直在大銀幕上奔波,她的唱歌主業似乎有些“荒廢”了,昨天記者從劉若英的經紀公司得知,今年劉若英和大熊星的三張唱片合約已經約滿,在續不續約的問題上,很多歌迷以及媒體都一直在關注著。昨日,劉若英與老闆姚謙已經達成共識,就是等到劉若英今年兩部電影和一部電視劇都拍完了,再好好坐下來商議接下來的合約問題。
  • 【大紀元6月30日訊】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各國前任或現任領導人有許多不同的業餘愛好,他們在業餘時間從事打棒球、唱歌、欣賞電影、賽車或寫作,有些甚至對愛好狂熱成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