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的收藏家

游乾桂
【字號】    
   標籤: tags:

  我那八歲的兒子,不知道是「健忘」,還是有「收集」的怪癖,總喜歡在他的書桌裏塞滿各式各樣的東西,例如有剛掉落的樹葉、青草,還有羽毛、郵票、乾電池等。

 我常告訴他:「這個東西可以丟掉了吧!」他多半以斬釘截鐵的口吻回答說:「不行!」

  雖然如此,我還是將這些東西偷偷的擲掉,但換來的則是他的徹夜哭泣,為什麼會這樣呢?

★觀念交流道

  我小時候也是個「垃圾」收藏家,只要我喜歡的,我會毫無理由的將它收藏起來,記得我那時候收藏過的東西有小花、楓葉、死掉的昆蟲、郵票,以及我讀過的每一本書。

  每當父母狠心將它們丟掉時,我都會有如喪失知心好友一樣的「牽腸掛肚」。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比喻成「健忘的收藏家」,而我則將它稱為「執著」玩家。一般來說,類似行為多半發生在六歲至十歲的孩子身上,他們之中,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比率喜歡收集東西,有趣的是,他們常會把廢物當寶貝。

  這種心態還是起源於小時候那種「自我中心」的心理,他們習慣地以為自己的東西是世界上最好、最多、最棒的,所以你常會在他們的言談舉步中聽到:「我有很多」、「我最多」、「那有什麼稀奇」等等詞彙,言下之意自然是,只有他的東西才是「不可多得」的寶貝。

  不過他們的「保管熱度」,可就沒有收藏熱度那麼高了。你會發現他們昨天才奉為「最高機密」的寵物,今天就被「棄若敝屣」的散落一地,或窩居臥房。

對於這樣的情形,父母自然會難忍心中的怒氣而發火或失望透頂,甚至企圖將他的寶貝一一的掃進垃圾筒裏。

  給孩子一點「零亂」的自由吧!尤其對一個六至十歲左右的孩子,更該如此。畢竟那是他的成長歷程啊!這樣「尋寶路」對他來說也確實意義重大!

  心理學家雷爾德博士就曾說過,如此的活動,不但可以滿足孩子探索秘密的心理,也可為他帶來大人所難以體會的樂趣,甚至還能培養孩子理解、分解、管理等能力。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 《築巢的鳥兒》 適合年齡:兒童。 應對狀況:被迫離開家園。
  • 這是適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嘯襲擊後,為人們帶來希望並協助加強復原能力。這篇故事也收錄在東京書籍株式會社出版的《兒童心靈成長故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