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藥王天醫--孫思邈

文∕紫雲整理 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1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1日訊】唐代名醫孫思邈先生是北京華原人,在世活了一百多歲,行醫七十餘年,是中國在醫藥學實踐上最長壽的一位醫藥學家,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又被尊稱為藥王孫天醫。

有關孫思邈先生的傳奇故事很多,他除了是一位醫藥學家外也是一名修道高人,後周宣帝的時候,孫思邈以王室多變故的原因,隱居到太白山裏去了。五十年後,唐太宗即位,曾召見他,感嘆於孫思邈容貌的年輕說:“看見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實在應當受到尊重,羨門、廣成等神仙確實不是虛傳。”

孫思邈先生小時候即天資過人,有「聖童」的美譽,每天能誦讀一千多字,加上他讀書又用功,於二十歲左右已博覽群書,通曉諸子百家,也喜歡讀佛經。不過因為他幼年體弱多病,又見村人因病受苦,耗盡家財,感觸很深,決定學醫。在青年時代便以文才出眾,救死扶傷,醫術高明,名氣遠揚。但他一生淡泊名利,隋唐兩朝三度授官,都被他拒絕,大部分時間住在山中,採藥治病,致力於醫學研究。

孫思邈先生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反對醫生利用治病的方式謀取私利。他為了協助廣大的群眾,普及醫學知識,於是他四處行醫,為百姓醫治病痛,同時遍查歷代醫學典籍,結合自己臨床經驗,參照民間配方,於公元625年寫成了他的第一部醫學巨著《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到了西元681年,孫思邈先生以百歲高齡,又完成了第二部醫藥學著--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比翼齊飛,成為中醫學史上極有實用價值的醫學手冊。在他的醫學著作中,特別強調卓越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

在孫思邈先生偉大的醫學成就背後,也發生了許多奇異的事情在民間流傳著,在此節錄兩則以享讀者:

一.山中治虎奇遇

有一天,孫思邈山中採藥歸來,發現屋外一隻猛虎正向屋內衝來但不進屋,只在門外伏下身來,張著大嘴向屋裏哀嚎。孫思邈看了一會兒,覺得這虎無傷人之意,看它那張著嘴、搖頭呻吟的樣子,孫思邈認為它是口裏的問題。孫思邈便來到門口,向虎嘴裏一看,果然有一根長長的骨頭卡在了虎的喉嚨上。他順手拿起身邊一隻串鄉行醫時用的銅鈴套在胳膊上,把手伸進了虎口,一使勁,把那骨刺拔了下來,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齒正好磕在銅制的串鈴上,才沒有傷著孫思邈的胳膊(後來鈴醫們都把串鈴叫做“虎撐”)。骨刺拿出來後,老虎就地向孫思邈磕了三下頭,走進了山林。從此孫思邈進山採藥,那虎就常來陪伴孫思邈,有時還讓孫思邈騎在它身上。

二.神龍見首不見尾

話說有一天,孫思邈診病回家途中,一條老蒼龍患了嚴重的眼疾,十分痛苦,因此幻化成一位秀才求孫思邈幫他醫治,孫思邈慧眼識出他不是人,要他變回原形才肯替他治療,蒼龍答應於當晚變回原形。

這時孫思邈的徒弟陳清偷聽到了,陳清原來就會繪畫,當天深夜便躲在孫思邈家的後院偷窺,準備將這條神龍的形狀偷偷畫下;蒼龍依約投入水井變回原貌,騰空而出,相當炫麗壯觀,孫思邈便用手裡「銀硃筆」立即為他治療眼疾,神醫筆下療效立見,蒼龍雙眼重現光明,同時發現井旁有人窺視,極為震怒,吐出一把「龍頭劍」刺中陳清後飛天而去,陳清當場死亡,留下一張未繪製完成的龍圖像,只見龍首不見龍尾,後人只得憑想像將龍的圖像連接起來,也就是現今所見的『 龍 』,今人所謂的「神龍見首不見尾」 即出於此典故。

孫思邈先生把許多治病的妙方傳給世人,永淳元年,孫思邈先生逝去,死前留話要薄葬,不准在墓中放任何殉葬品,不准用活著的牛羊祭奠。逝世一個多月後,他的顏貌不改。舉起他的屍體往棺材裏裝的時候,只剩下空空的衣服而已,原來他已屍解而去,當時的人都驚嘆不已。

他家鄉的人民給他蓋廟立碑,把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藥王山」。山上至今仍保留有許多有關孫思邈的古跡,如「藥王廟」、「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寶要碑」、「洗藥池」等,這也說明人們對他深厚的感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都知道,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然而寫文章行雲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憫人的胸懷,他不畏強權,勇於為民喉舌。
  • 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琅邪陽都人、身長有八尺、氣宇軒昂、人稱「臥龍」,隱居於龍中,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書生。在三國演義裡,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又深諳奇門遁甲,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的請出這位「臥龍」之稱的奇士高人,也是一連串高潮迭起故事的開端。
  • 鮑叔牙是春秋時齊國人,他和管仲是知己之交。管仲之所以能輔佐齊桓公成就一番歷史的霸業,幕後的功臣就是鮑叔牙。
  • 1829年,英國人史蒂芬遜駕駛其創制的“火箭號”蒸汽機車行駛於鐵軌之上,是為世界鐵路運輸之始。當時的中國,交通運輸依然是古舊的車馬驛道,舟楫水運,自京城至廣州約需要56日;百餘年後的今天,從北京乘火車到廣州,不用一日即可到達。這一巨變與一位中國鐵道工程師密切相關,他的名字叫詹天佑。
  • 詹天佑不僅為今人留下了見證中國人尊嚴、榮譽、勇氣和智慧的鐵路,他本人走過的人生之路同樣引人深思。
  • 宋朝仁宗皇帝在位的期間,出了兩位名垂青史的清官:一位是陳希亮,一位是包拯。包拯享有「青天」的美譽,百姓崇拜他已幾乎到了「神化」的程度;而學者把陳希亮與包拯齊名,足見陳希亮是個不可多得的清官。
  • 丁寶楨清朝名臣,在山東、四川任官二十年內,曾三次被革職留任,但他仍不畏強權,不趨炎附勢,敢做敢當,堅持正義,為民造福。
  • 沈括,字存中,生於宋仁宗天聖九年,浙江錢塘人,父親經科考中進士,當了地方官,沈括自幼隨父親遊歷四川、福建、河南、江蘇等地, 耳濡目染之下,對各地政經頗為瞭解;二十一歲時,父親去世,他守喪二年後,以父蔭當上沭陽縣主簿,因治理沭水水患有功,不久便升為江蘇省宣州寧國縣縣官,後又調任河南宛丘縣,沈括利用餘暇潛心於醫學及音律的研究,在宋仁宗嘉祐六年完全了「樂論」一書。
  • 「不成功,便成仁!」是一種壯烈的胸懷!勇敢的樂運毅然「抬棺進諫」,雖然差一點喪命,但終究把皇帝點醒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