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明:無所依賴何以抗災

田曉明

標籤: ,

【大紀元8月15日訊】古代人對於自然災害的態度跟現代人是不一樣的,網友灃鎬遺老為我們描述了古代皇帝是如何對待自然災害的。

「比如皇帝,他們敬畏天地,故而要到天壇祭天,到地壇祭地。如果哪個地方發生了如地震、水旱這樣大的自然災害,他們會認為這是天地對他們的警告,於是也檢討自己,也發『罪己詔』,從而對無限的皇權有所約束。」

皇帝們對於自然災害為什麼會產生那樣的反應呢?漢朝的董仲舒對此有更詳細的解釋: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漢書》:《董仲舒傳》)

在現代人看來,古代的皇帝是比較愚昧的,自然災害發生了,這是自然現象,跟人世間的變故沒什麼關係,自然災害不是上天對做錯事的皇帝的警告。現代人會運用相關的科學知識來跟你講解自然災害是如何發生的。這樣一來,現在的國家領導人就不會像古代的皇帝那樣,在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表現得誠惶誠恐,一個勁地檢討自己。

如果我們相信科學,我們就會覺得皇帝在自然災害面前的表演是很可笑的,然而皇帝的這番表演並不是毫無價值。如果皇帝相信自然災害乃是上天對自己的過錯的譴責和警告,那麼災害就會給他提供一次反省的機會,促使他對待政事更加勤勉、負責。人都有懈怠的時候,偶爾讓皇帝遇到一個令人吃驚的事情,從而變得勤勉、負責,這並不是一件壞事。人也有私慾膨脹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讓他遇到自然災害這樣的事情,使其變得小心、謹慎,這對於社會不無益處。在集權體制中,能約束皇帝權力的力量並不是很大,如果皇帝對上天再沒什麼敬畏,那皇帝可就真成了無法無天的人了。

中國人是一個很奇怪的群體,有時候他們表現得比較傳統,有的時候就顯得很現代,在敬畏上天這個事情上,中國人表現得非常現代,在現代的詞典裡我們可以發現「人定勝天」、「與天鬥其樂無窮」之類的詞彙。這與西方物質文明的傳播有一些關係,現在中國人總願意沾點洋氣,就像有人評論得那樣,中國人正在努力地變得不土。西方的物質文明在中國的傳播沒遇到太大的阻力,西方精神文明的傳播則是阻力重重。憲政、法治等精神層面的西方文明無法被引進中國,傳統的敬天觀念又被中國人迅速拋棄,因此目前就是缺乏約束權力的器物。

現在,官方對於自然災害的態度並不是非常嚴肅的,一個災難發生以後,新聞人總是用很大的篇幅來報道某個官員是如何指導救援行動,如何慰問災民。這樣的新聞行為曾遭到過新聞受眾的廣泛批評,人們懷疑新聞媒體是在趁機美化政府。

官方對於自然災害發生以後的信息披露的態度也不嚴肅。8月10日,「桑美」颱風登陸浙江、福建,新聞媒體報道,在這場風災中,浙江、福建兩省因災死亡104人、失蹤190人。來自民間的消息卻說,「福鼎沙程港與龍安合計已撈500多具屍體,還有許多人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共約1,000多人。」官方和民間提到的死亡人數都是8月13日以前統計出來的。新聞媒體是不是瞞報了死亡人數我們無法確定,但是我們有理由對新聞媒體公佈的死亡人數保持懷疑。中共建政以來,封鎖自然災害發生的消息是官方的習慣,唐山地震中的死亡人數是在地震發生三年之後才公佈的。不久前提交到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的《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規定,新聞媒體違反規定擅自發佈有關突發事件處置工作的情況和事態發展的信息或者報導虛假情況,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由所在地履行統一領導職責的人民政府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地方官員習慣於報喜不報憂,在突發事件發生以後,寄希望於地方官員及時、準確地反映情況是比較冒險的,不讓新聞媒體在地方政府之前報道突發事件的情況並不是明智之舉。《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中的新規定可能會使公眾更難以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

現代人和古代人對於自然災害的態度截然相反,古代人是誠惶誠恐的,至少在理論上哲人們告戒統治者應該這樣做;現代人則是漫不經心的;再加上目前中國法治欠缺,所以當政者對於自然災害的態度總讓人放心不下。8月10日,「桑美」颱風登陸浙江、福建,其強度為50年來所未見。前不久,強度比「桑美」稍微小一些的颱風襲擊了廣東、廣西一帶。在重慶、四川,一場乾旱正威脅著當地人的生存。自然災害越來越多似乎成了必然的趨勢,未來還會發生什麼情況?

(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李家同:大撤退
李家同:中部山坡——樹木在消失 黃土在擴大
李家同:貧困無助災民與世隔絕
桑美風災救援遲緩 閩浙數百屍體待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