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家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在媽媽的眼中,我曾經是位不折不扣的「頑皮鬼」。頑皮鬼你聽過嗎?就是一種什麼東西都想看,什麼東西都想聞的小怪物。

有一次,媽媽甚至叫我「鬼東西」,言下之意,對我好像有些沒法子。

我有那麼調皮搗蛋嗎?我真的不明白,其實,我只是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已,像我這把年紀,心理學家通常都把我們稱為「觀察家」。平心而論,心理學家的說法,還真的不是憑空捏造的,我就是一個喜歡觀察入微的傢伙。

前不久爸爸帶回來一隻唐三彩的「駱駝」,我可就很有興趣。爸爸說,那是買畫時,老闆送他的。我想意思是說,損害了也沒什麼關係,於是我就大膽的把它拿起來把玩。

如果有人帶我去做性向測驗,一定會發現,我滿適合當科學家的。像那隻駱駝,我一玩便知,它的肚子是空空的。這下我更好奇了,為了滿足我「觀察入微」的個性,於是我決定把它敲破瞧瞧。因為……因為我相信它的腹部一定藏有秘密,也許是一隻青蛙,或者是一位小仙子。

最後,駱駝粉身碎骨了。

不用擔心我後來的遭遇,反正「天下的爸爸都是一樣的」。

前不久,爸爸和媽媽去了一趟澳洲,我嘛!當然是被放逐到鄉下,跟我那位可愛但有點嘮叨的奶奶在一起過生活。其實,奶奶人很好,只是老愛說:「小如,不可以這樣!」「小如,不可以那樣!」好似整個家暗藏各式機關,只要我稍一觸動,就會人頭落地似的,好不緊張。

這個我就不再說了。我現在要說的是,爸爸辛辛苦苦從澳洲帶回來的土人雕像,土人真的很土咧!大大的頭,長長的手,深深的鼻孔,橫起來足以吃下一顆西瓜的嘴巴,看起來怪怕人的,但爸爸堅持說它是一種藝術。

這下可好,既然是藝術,我就想瞧瞧它的價值在哪兒?我猜大概很耐得住敲、踢、摔、丟、擲吧!

不用我多加贅言,想必你一定猜得到那個澳洲土人的下場了,還好它不會說話,要不然它一定會說,我比「白澳」還殘忍。

對外界的事物,我更有獨特的觀察力。奶奶養過豬,還有一隻很喜歡和豬玩的狗。

有一次,我在豬舍裡突然看見一隻小貓,我馬上三步併兩步跑去詢問在茶園裡除草的爸爸,豬和狗是不是會生貓?這一問,把爸爸弄得瞠目結舌,他半晌說不出話來。不過,我向他保證,這是我親眼目睹的,絕對錯不了。

他提出了很多看法,企圖反駁我的經驗,但總辯不過我,最後只好拉著我,到伯伯的書房查閱百科全書,總算才解決了我們的爭論。那一天,他賜給我一個新的封號:「詭辯家」。

爸爸幫我消除疑難雜症的方法固然沒錯,我也很喜歡查百科全書,看看裡面畫些什麼,但是依然覺得應該還有更好的方法。

比方說,我是一個觀察家,最好還是領著我「多做觀察」,讓我從實際的觀察經驗中,獲得知識、智慧,與欣賞自然界的一切奧妙。甚至還可以陪我做做實驗或研究,像種豌豆或養魚,就是一種很好的觀察實驗,可別小看五歲的我喔!我可是真的有能力勝任這樣的挑戰哩!只要大人給我們機會,相信我們,「菜鳥總有一天變鳳凰」。

「我想飛,飛到青天摘太陽!」
但是不知道所有的爸爸媽媽,願不願意給孩子這種機會?

摘自:游乾桂所著《寶貝在說話》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沿岸國家遭受海嘯重創後﹐各國政府﹐民眾和國際組織紛紛捐款﹐派遣救援隊給予災民物質上的幫助。而災難給人﹐尤其是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也是不容忽視的。
  • 在中國與希臘合作進行的跨文化兒童心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兒童有更多的情感需求、物質需求和抑鬱情緒。
  •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豚大使楊采妮(Charlie)擔任8月3日「珠三角保育概況研究暨海豚繪畫比賽」頒獎儀式頒獎人,親自頒獎給幾位得獎的小朋友。
  • 最近加拿大統計局發佈的調查表明, 導致離婚的家庭糾紛和緊張氣氛比離婚本身更能刺激兒童的心理健康。
  • 幼兒到了三四歲以後,一般都有說謊的行為。導致幼兒說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種。 父母多瞭解兒童心理,因勢利導、及時教育,才能培養孩子誠實的品德。
  • 【大紀元5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四日專電)英國最年長孕婦,六十三歲兒童心理醫師納許布魯克(PatricialRashbrook)今天由丈夫法蘭特陪同首次公開亮相。他們表示,在海外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受孕是經過慎重考慮後的決定,他們滿心歡喜期待新生命,駁斥外界對他們行徑自私的指控。
  • 英國兒童心理健康專家﹝宋德藍﹞說,孩子最起碼要跟父母睡到五歲再分房,孩子的心理才比較健康。
  • 英國兒童心理健康專家﹝宋德藍﹞說,孩子最起碼要跟父母睡到五歲再分房,孩子的心理才比較健康。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