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乳糖不耐受 變個法子喝牛奶

人氣: 487
【字號】    
   標籤: tags:

似乎我天生喜歡喝牛奶,百喝不厭,每天一大杯,幾乎從來沒有間斷過。小時候還被人叫「牛奶妹」。當然,小時候並不知道牛奶的好處,僅僅是喜歡而已。直到長大以後,學習了一些醫學科普知識,我才瞭解到喝牛奶的確很有好處,並逐漸意識到,五十來歲的我,沒有許多同齡人因骨質疏鬆引起的煩惱,這與長期喝牛奶的習慣不無關係。於是,當初的「牛奶妹」搖身一變,成為「兼職」的「牛奶推銷員」。一有機會,我便鼓動別人喝牛奶。但是,「推銷」過程中卻碰到不少人說:我對牛奶過敏,一喝就肚子痛、肚子脹,甚至拉肚子,實在無福消受呀。我聽了覺得特別惋惜,想請教《家庭醫生》:這是怎麼回事?有沒有辦法改變?
(忠實讀者 曉芸)

這位讀者提到的情況在醫學上稱為「乳糖不耐受」。因為牛奶含有乳糖,人體的消化液中缺乏乳糖酶,就會影響乳糖的消化吸收。

【乳糖酶缺乏,極少與生俱來】
乳糖酶缺乏可分為兩大類:先天性和後天性。後天性的包括繼發性和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出生時體內即無乳糖酶,無論飲用母乳、牛乳均可導致明顯腹瀉,停止餵養乳類或以米湯類食物代替,腹瀉則消失。這種情況很少見,可能與遺傳有關。

繼發性乳糖酶缺乏——常發生在一些疾病之後,如感染性疾病、嚴重的營養不良等;或由於某些藥物的作用,造成小腸黏膜受損,導致乳糖酶生成障礙。

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絕大多數乳糖不耐受者均屬此類。他們出生時體內乳糖酶並不缺乏,長到一定年齡,才開始出現乳糖酶活性的逐漸下降或消失,並導致乳糖不耐受。有關研究認為,成人型乳糖酶缺乏,與世代相傳形成的不同飲食習慣所造成的遺傳基因突變有關,因此它的發生率也因民族和地區不同而異。我國大多數兒童從7~8歲開始出現乳糖酶缺乏,歐美國家的人20歲左右才開始出現。世界上完全沒有乳糖不耐受的人僅佔30%左右。

【簡單戰術,喝奶「難受」變「享受」】
牛奶是營養最全面、最容易被人體吸收的食品。因乳糖不耐受而不喝牛奶實在太可惜。其實,完全可以變個法子喝牛奶。

「偷襲」——少量多次,漸漸適應 乳糖不耐受的發生往往與一次攝入乳糖量過多有關,不耐受的程度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多次少量進食牛奶,每次的量應限制在能夠耐受的水平。待適應後,量可逐漸增加,次數減少。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或避免乳糖不耐受,而且可刺激和提高小腸黏膜合成乳糖酶的能力,逐漸消除乳糖不耐受症。

「夾攻」——混合膳食,延緩胃排空 避免空腹單獨喝牛奶,適當選擇一些其他食物一同進食,最好是固體食物及吸收較慢的食物(如麵包、餅乾等),也可以在吃飯時喝一小杯牛奶或將牛奶加入麥片粥中食用。混合膳食使乳糖得到稀釋,也避免牛奶迅速從胃裡排空,從而減緩乳糖的轉運,減輕乳糖不耐受症狀。

「偽裝」——用酸奶代替牛奶 酸奶是用牛奶加入乳酸菌發酵生成的。在發酵過程中,牛奶中20%~30%的乳糖被分解,蛋白質和脂肪也得到了分解,利於消化吸收。因此,乳糖不耐受者能更好地耐受酸奶。

「持械」 ——添加乳糖酶 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已經採用在牛奶或奶類製品中加入乳糖酶制劑來治療乳糖不耐受症。這一類酶制劑是利用乳酸桿菌或酵母菌所含有的乳糖酶製成的,使乳糖在食用前就被消化,可以顯著減輕不耐受症狀。也可以在喝牛奶時,先吃一片乳糖酶,同樣起到預防或減輕乳糖不耐受的作用。

對於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新生兒、嬰幼兒的乳糖不耐受,治療較為困難。而且母乳或牛奶又是其主要的營養來源。這類患兒可選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對於繼發性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乳糖不耐受,則要在治療原發疾病的同時,選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減輕腸黏膜的負擔,讓腸黏膜逐漸恢復功能。簡單幾招,可減輕或消除乳糖不耐受症狀。天天喝牛奶,享受牛奶帶來的健康。

【什麼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奶類中特有的糖,每100毫升鮮奶中大約含5克乳糖。乳糖需經體內乳糖酶水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但由於有些人體內的小腸黏膜無法產生足夠的乳糖酶(即乳糖酶缺乏),當飲用奶類後,乳糖未能被分解,便從小腸直接轉運到大腸,在腸道菌的作用下,乳糖被發酵和分解,產生大量氣體和有機酸,刺激腸道黏膜,導致腹脹、腸鳴、腹痛甚至腹瀉,有些人還會有噯氣、噁心等。這種情況一般稱為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

(文章來源:家庭醫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