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看環保

人氣 8
標籤:

吉林發生特大污染時,我正在德國“2005年拜耳青年環境特使”論壇上,這是拜耳公司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舉辦的活動,我因一篇環境報導獲獎受到邀請。來自德國北萊茵州的一位女環保官員發言時展示出的圖片,是剛剛爆炸後的事故現場上空,黑色和黃褐色的濃煙遮天蔽日,令人瞠目。沒想到,在異國上的一課,竟是 自己國家剛剛發生的一起嚴重污染。

當天,來自世界4大洲14個國家的40多位青年環境特使,剛剛參觀了位於德國勒沃庫森的拜耳公司總部。這個方圓超過17平方公里的化工區,位元於德國重工業區魯爾區。

   “忽然,某處管道發生了洩漏,監測中心在接到警報1分鐘內,專業危機處理人員全部到位,載有精密儀器的空氣測量車立即對現場空氣進行分析,並將資料即時 上報指揮中心,指揮中心迅速確定處理方案,發出指令,消防人員進入現場急救。從接到事故警告到處理結束,整個過程只用了10分鐘。”當然,這並非我們遭遇 到的一幕,而是拜耳向我們播放的一段消防演習錄影。

  事後,來自中國的幾位青年環境特使私下議論,如果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有這樣完備的防範機制,或許不會釀成現在這樣的災難。

   作物科學是拜耳幾大支柱業務之一,研究新型農藥,是科學家們的重要工作。為了更科學地採集資料,在每一塊實驗用地下面,都埋上了防滲漏設施,並且設計了 精密的取樣口,隨時採集土壤、地下水樣本,一旦發現某種試驗品會對土壤和水造成污染,將被立刻中止。實驗室的出口安置著一台機器,每個人離開時,都要把手 放到儀器裏,觸摸探頭,電腦進行自動分析,看人身上有沒有污染物和輻射。

  來德國前,以為此次赴德會是一次輕鬆的休閒之旅,沒想到 日程滿滿,所有的安排都與控制污染有關,不是參觀垃圾處理廠就是參觀垃圾填埋廠,簡直就跟垃圾幹上了。想到在國內經過垃圾場的情景,讓人發怵:沿線幾裏範 圍內,樹上掛滿了各種顏色的垃圾袋,空氣中散發著腐臭和說不清的味道,令人窒息。後悔出國前為自己新購了一件白色大衣。

  汽車在化工區的一座小山上停下,山上沒有大樹,緊貼地表生長的是一種褐色和黃色葉子的小植物。嚮導說,這裏就是化工區的垃圾填埋廠了。

   看得出,所有的參觀者都有些驚訝,幾乎不敢相信眼前這個風景優美,清溪環繞的小山是垃圾場。我使勁做了幾個深呼吸,沒有聞到任何異味。據介紹,這裏填埋 的是化工區的工業廢料,經過無害處理和壓縮,再與沙土等混和填埋。風從遠方帶來植物的種子,在地表生根發芽,形成了自然的植被。小山已有幾十米高,並將繼 續向上增長,據說還可以使用70年。

  拜耳化工區的工業廢料是通過管道輸送到垃圾處理廠的,全程密閉,只能在終端看到從大煙囪裏冒 出的白煙。爬到十幾層樓高的廠房頂端,發現那些白煙其實是水蒸氣。工業廢料經過處理產生的熱能和某些材料,可以被重新使用,通過管道輸送到相應的工廠去。 確實不能分解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後才送去填埋廠。

  由於使用了環保和新的迴圈利用技術,從1992年到現在,拜耳集團垃圾生產量減少了一半,有害廢料減少了2/3,能源消耗節省了20%。廢水從1992年到2002年減少了將近80%。

  在垃圾處理廠的高處遠眺整個化工區,藍天白雲,有鳥兒在飛翔,不遠處是波光粼粼的萊茵河。同行的一位元元中國化工報的記者讚歎道:“美麗的工廠!”

   事實上,四五十年前,這裏遠談不上美麗,城市上空籠罩著“大鍋蓋”,小區門口垃圾遍地,汽車尾氣熏得路人紛紛戴上口罩……萊茵河被冠以“歐洲下水道”的 惡名。當時一位總統候選人的競選綱領之一就是要使這裏實現藍天白雲,選民們根本不相信。如今,重工業區魯爾區已經成為全德綠化最好的地區之一。

   一個要排放大量污染物的化工區,維持“美麗”,需要多少錢呢?從1990年~2002年期間,拜耳集團在全球花費了約160億歐元用於環境保護。為了防 止對萊茵河的污染,拜耳在過去的10年間耗資1億歐元,在整個化工區的地下,建起了一個巨大的防漏層。所有管線都裝有電腦監測系統,進行即時監控。

  拜耳(中國)公關傳媒部安妮特(Anneter Wiedenbach)女士說,德國的環境政策有一條原則:給環境造成影響或損害的人要負責承擔環境受損的費用。因為發生事故後再治理,其費用遠比預防的投入要大得多,企業寧願把錢投在預防上。

   訪問北萊茵州的垃圾處理廠時,天下著雨,沒有想像中污水遍地的場景,也沒有任何不愉快的味道。一個一個的集裝箱上標著垃圾的不同種類:舊洗衣機、舊電腦 顯示器、建築垃圾……一共30多種類別。一位60多歲的德國老漢,開著私家車來扔舊印表機。兩個年輕人來扔一些裝修垃圾。我們覺得很新鮮,詢問後才知道, 在德國,像舊傢俱、舊家電之類的,不能隨意亂扔,必須送到垃圾處理廠。如果這些東西對環境有污染,還要額外繳納費用。

  在火車上,我面對著4種不同顏色、僅有德文標識的垃圾箱作難了,不知該怎麼處理手中的垃圾。幸遇一位中國留學生幫我解決了難題,就此攀談起來。

   他初到德國,房東教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垃圾。果皮、蛋殼等生物垃圾放在褐色桶裏;煙灰、燈泡、貓沙、皮革等放在灰色桶裏;報紙、雜誌等放在可回收桶裏;鋁 蓋、飲料罐、飲料和牛奶紙包裝等放到黃色塑膠袋中。政府每半個月收集一次黃色垃圾袋,具體日期在年初向居民公佈。每戶人家根據使用垃圾袋的大小,要向政府 繳納一定的費用,如果垃圾超過了塑膠袋的容量,還要額外交費。他見過一位德國老太太不依不饒去敲隔壁鄰居的門,就因為鄰居沒有把垃圾分對,因為當地的垃圾 袋是半透明的,一目了然。相較之下,他父母在國內的一段經歷耐人尋味。這位留學生的父母住在北京,小區裏也有兩種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別標明可回收和不可 回收。兩位老人好容易打聽清楚了什麼叫可回收、什麼叫不可回收,每次倒垃圾的時候,小心翼翼把廢紙和其他垃圾分開。這種認真建立起來的習慣,在一次親眼目 睹的倒垃圾過程中被徹底摧毀。他們看到開車來收垃圾的人,將小區居民認真分倒的垃圾重新混在一起,扔上車拉走了。從此,兩位老人再也不給垃圾分類了。

   我很好奇,在德國,公眾是如何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的?德國大學生告訴我,從他們小的時候就是這樣做的。學校會給小學生發一個本子,專門記錄他們在環保方面 做的事情和一點一滴的進步,如:和家人一起把落葉埋在自家的花園;提醒父母多乘公交車少用私家車……現在購物則要自帶布袋,使用塑膠袋要花0.2~0.3 歐元另購,這些錢足可買0.5升牛奶。在超市購買瓶裝飲料要付押金,好回收瓶子,迴圈使用。據說,不久以後,國家還將採取更嚴厲的環保措施:所有的廠商都 必須回收自己製造的產品。

  環保在德國已經催生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北萊茵州有4200個公司從事和環境相關的工作,雇員超過12萬人。而在整個德國,垃圾處理和回收占到了GDP的8%。

   結束德國的訪問時,有機會順道前往維也納,翻看地圖中,意外發現居然也有參觀垃圾處理廠的專案,當即決定前往。奧地利這家垃圾處理廠位於維也納兩條地鐵 線的換乘站,是一個用色彩和曲線堆積出來的童話世界,還有植物從建築裏生長出來。這座讓人叫絕的設計出自奧地利著名設計師百水 (Hundertwasser)之手。他認為大地是不平的,所以建築表面也做得凹凸不平,甚至地上的停車位,也是用波浪般的曲線劃成的。參觀本來是需要預 約的,聽說我來自中國,工廠公關部的負責人爽快地把我安排進當天的參觀者名單。於是,我便有幸看到了被裝飾得如同藝術品一般的垃圾處理廠,看到了廠區內那 些用處理過的廢物製作的精美的模型。因為這個參觀,我放棄了很多想去的地方,但還是覺得很值。

  那兩周,我一直穿著白色的大衣出入垃圾處理廠、汙水處理廠……回來的時候,大衣潔淨如初。作為此行的紀念,一疊再生紙便簽、一個小小的塑膠垃圾桶,擺上了我的書桌。

文章來源:http://www.21cnstar.com/  綠色星球

相關新聞
駕駛之樂 環境之友
苗縣環保局副局長墜樓死亡 檢方初判屬意外
陳萬連墜樓命案 疑是跳樓自殺
售票遊樂區 明年起禁免洗餐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