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極致個性 媒體新時代的焦慮

薩氏伏刑錄像外洩讓地球村對「你的頻道」(youtube)的傳播能力大開眼界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1月25日訊】2006年是網絡迅速發展的一年,這一年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風流人物的,不是伊拉克總理或中國主席胡錦濤,而是你YOU:每個使用互聯網的普通網民。
  
2006年12月30日,薩達姆被執行絞刑被偷拍成錄像,很快就成了YouTube上最流行的熱門短片,薩氏被處決三天左右,他伏刑的同類影片被觀看了300萬次以上。薩達姆的死無疑給網絡錄像傳播技術做了次精彩的廣告,讓全球對新型網絡媒體「你的頻道」(youtube)傳播信息的能力大開眼界。媒體新生態出現了。

大紀元旗下的《新紀元週刊》1月17日發行的第3期封面故事,以「Youtube極致個性 媒體新時代的焦慮」為題,指出你的頻道」(youtube)讓每個人可以自由的表現自己,而且可以與其他有相同想法的人溝通交流,沒有權威、沒有管制。
  
文章說,在信息汎濫的今天,人們的困惑不再是缺乏信息,而是用哪種「原則」和「信念」處理和看待爆炸的信息和眾多的不同觀點,同樣的新聞事件,若用不同的觀點來呈現,幾乎能夠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沒有正確看待世界的原則,人類正在信息爆炸中迷失,並日漸焦慮。
  
世界發展了一圈之後又回到了原地,個體人的人本因素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人類又回到了以個體為主體的原始時代,而個體尋求的信仰原則在人生中的主宰作用在迷失之後又凸現出來,人類不得不面對遠古以來一直尋求的生命來源、目的和宗教原則等本質問題。
  
全文轉載如下:

========================
Youtube極致個性 媒體新時代的焦慮

*王靜雯

2006年是網絡迅速發展的一年,這一年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風流人物的,不是伊拉克總理或中國主席胡錦濤,而是你YOU:每個使用互聯網的普通網民。
  
去年myspace.com, youtube.com 和 facebook.com 這些新型網站流行由用戶自己產生的內容「content」,而不是由某一媒體或權威產生。每個人可以自由的表現自己,而且可以與其他有相同想法的人溝通交流,沒有權威、沒有管制。

過去一提起媒體,無論是報紙、電臺或電視臺,人們想到的就是巨額的投資,專業的人才、複雜的設備,媒體就好比一個鶴立雞群的巨人,它在發佈和控制著社會上流傳的各類信息,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傳統媒體一霸天下的局面被一個個「你的頻道」(youtube)和博克網(blog)捅了無數個大窟窿,人人可當電視臺,人人可做媒體的「信息平等新時代」到來了,接踵而來的信息大爆炸讓每個人在平等的基礎上,不得不面臨更多的信息判斷和自我選擇。
  
當今人類面臨的媒體新生態是什麼?網絡給人類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未來媒體新格局如何?讀者如何在信息海洋裏快速準確的找到有用信息?為此新紀元採訪了一系列專家學者。佛陀稱:觀者即所者之物。人類媒體也許在經歷了幾千年的變遷後正在返航,媒體又將重新回到其原點。

薩達姆給網絡多媒體做精彩廣告

2007年1月4日,伊拉克人在網絡咖啡廳觀看薩達姆被絞刑的錄像。(Getty Images)


 
2006年12月30日,隨著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被執行絞刑,它標誌著獨裁者橫行天下而不遭懲罰的舊時代結束的同時,也讓全球對新型網絡媒體「你的頻道」(youtube)傳播信息的能力大開眼界。
  
在薩達姆被執行死刑的那一天,一位現場警衛私自用手機上的攝像功能,全程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包括伊拉克士兵對臨死薩達姆的謾罵聲,薩達姆臨死前的麻木表情,以及甲板突然裂開時,薩達姆被重重落下的一聲巨響,這一切在幾小時後就原汁原味的上到了因特網,比所有電視臺的信息都全面。未被剪輯刪掉的辱罵聲還引發了伊拉克遜尼派穆斯林的憤怒反應,以致伊拉克政府最後抓捕了用手機偷拍外洩事件的警衛。
  
這個死刑偷拍錄像很快就成了YouTube上最流行的熱門短片,薩氏被處決三天左右,他伏刑的同類影片被觀看了300萬次以上,後來連那些沒有電腦的人,也從手機上看到了這則錄像。薩達姆的死無疑給網絡錄像傳播技術做了次精彩的廣告,現在網民幾乎人人都知道YouTube,都聽說了大名鼎鼎的web2.0網絡流技術,「第二類」媒體正在改變著世界,媒體新生態出現了。
  
大紀元技術部經理Gorden.吳在接受新紀元採訪時介紹說:web2.0流技術是對在網路上不斷傳輸編碼數字信息--如音頻、視頻、動畫片、圖形、照片、文本,快速到最終用戶的一種新技術,它能讓網絡連續實時的傳送數據包,讓用戶能在幾秒或幾十秒的啟動延時後就能順利看到錄像,而不像過去那樣必須先下載整個片段到計算機的磁盤上佔據巨大的緩存空間。
  
「如果說Web1.0的特點可以歸結為『出版』的話,Web2.0的特點則可概括成『參與』」。傳統媒體是以「我(媒體)」為中心,以控制為特點;那web2.0和blog等新型網絡媒體則是以「你(讀者)」為中心,以分享為特色。

網絡電視和YOUTUBE年
  
2006年堪稱YOUTUBE年,這家成立於2005年2月的網站,由3名PayPal前僱員創辦,為網民提供影片分享和作品發佈的場所。至2006年底,Youtube上已有4000萬條短片,每天吸引600萬人瀏覽,成為本世紀最多人瀏覽的網站。這個佳績讓YOUTUBE當選為《時代》週刊的「年度最佳發明」,其創始人之一陳士駿(Steve Chen)也被GQ雜誌評為「2006年度名人獎」。
  
到了2006年10月,善於捕捉時代潮流的Google以16.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YOUTUBE, 儘管有人擔心GOOGLE 可能會陷於版權官司的漩渦中,但更多的業內人士稱讚GOOGLE做了筆合算的生意,因為未來網絡電視前景遠大。
  
一個再有實力的電視臺,由於受一天24小時的限制,它能播出的節目也是有限的,而網絡電視則是個無邊無際的海洋,再多的節目也能裝得下,而且對於觀眾來說,電視上放什麼節目,觀眾是沒有發言權的,只能被動的收看。
  
然而網絡則不同,觀眾能挑選自己喜歡的節目看,想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WEB2.0還有個最大優勢就是它能把人由觀眾變成電視臺,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佈視聽信息,就跟博克網和網絡百科全書一樣,人人都可對大眾發佈消息。現在由網民集體建立的WIKI百科全書,在短短的時間裏就有數千萬條信息?,這是大英百科全書的幾十倍。

YOUTUBE上的熱門錄像
  
前不久,美聯社選出了YouTube2006年10大熱門錄像短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網絡電視在人類生活各方面的作用。
  
一個俏麗可人的小女孩的故事讓數千萬網民牽掛。一個化名為「15歲孤獨女孩」的女網民經常在閨房裏,面對鏡頭獨自暢談自己生活中的點滴感受,引來全球數千萬網民的圍觀。這種對他人生活的好奇讓孤獨女孩站到了YOUTUBE觀眾排行榜的首位。
  
儘管事後證實「孤獨女孩」是位19歲的女演員假扮的,而且她並不孤獨,然而孤獨女孩的走紅,讓人發現零距離觀察他人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嗜好。這幕鬧劇也同時反映了YouTube的獨特性質──真實與虛構、專業與業餘的大熔爐,就看讀者你自己怎麼去品味怎麼去咀嚼。
  
靠網絡走紅的人數也數不清,除了美國的孤獨女孩,還有中國的芙蓉姐姐,水仙妹妹等美眉,還有南韓戴鴨嘴帽的小伙子林忠勳。他憑著一個電吉他就讓1,100萬人如癡如醉,以至美國《紐約時報》都要山長水遠的找他做專訪。

觀者即所者之物
  
華府專家石藏山表示,談到媒介,人類空間裏最原始的媒介是空氣,各種聲音圖像都通過空氣來傳播?人類原始的交流是那種個體閒平等的信息分享,後來到了工業化時代,大眾的生活受到了生產者的影響,工廠生產出來什麼,人們就只能在其中選擇。運用到媒體工業上,讀者看到的,其實都是媒體想讓你看到的,無形中這種金字塔形管理模式,慢慢的就可能發生變異,最後使人獲得的信息變形走樣。
  
信息大爆炸後,即使信息來源都是真實可靠的,人們也不得不面臨資料取捨選取的問題。比如一個股市投資經理,以前他憑藉更豐富更及時的信息來決定他的投資意向,而網絡發達的今天,任何一個股民每天都可在網上查詢到上萬條與企業股市相關的信息,他不可能把這上萬條信息都瀏覽一遍,怎麼辦?他就花錢僱一個信息研究員,其職責就是從中挑選出他認為重要的200條信息上報投資經理。從某種角度看,這個整理信息諮詢的人無形中就在影響著經理的決定。
  
石藏山表示,對於普通讀者,我們自己選擇看到的信息真的就能如實反映事物的本質嗎?其實無意中人都在潛意識的選擇看自己想看的東西。由於受觀念、價值觀等意識形態的影響,人們看到的,實質上是他想看的。反過來,他想看的又決定他去看什麼。所以佛陀說:觀者即所者之物。

猴子短片的政治力度

網絡是個日趨平等的世界,無論你是總統還是普通網民,可能獲取的信息都差別不大。圖為布什總統簽署保護兒童在互聯網上的安全條例后在白宮會見普通參與者。(AFP/Getty Images)


  
然而網絡電視帶給人的不光是好運。美國共和黨維吉尼亞州前參議員喬治.艾倫(George Allen)就因為一個「猴子」網絡短片而失去了他的國會議員身份,致使布什總統2008年斷了香火。
  
選前許多觀察人士認為,已經有六年參議院經驗的艾倫,不僅可以輕鬆連任,而且還可能在2008年問鼎白宮,共和黨人士更是認為艾倫是為美國量身打造的年輕有為的2008年總統。
  
然而一句偶然的話卻使艾倫葬送了這一切。當一位印度裔美國人替艾倫的對手追蹤拍攝艾倫的競選活動時,艾倫對他說:「歡迎Macaca來到這裏。」
  
Macaca是「獼猴」,是美國人罵印度人的一句種族歧視的俚語。誰知這位印度青年把這段錄像上到了YouTube,儘管畫面模糊,數十萬人還是看到了艾倫身上的種族歧視印記,於是猴子一語戲劇性的改變了美國政壇局面,不但共和黨失去了維州寶貴的一席,美國也失去了它可能的2008年年輕總統。
  
據美國普查局調查,在2005年,9千7百萬網民在線上閱讀新聞;9千2百萬購買網路產品;9千1百萬在網上預訂旅遊。大約1千6百萬網民使用了社交或者專業的網路網站,1千3百萬網民建立了部落格。體現在總統選舉中,早在2004年就有25%的選民從網上得到競選信息。
  
目前在美國,每個網民平均每天看2個網絡視頻錄像,其中YouTube和MySpace佔所有下載錄像的30%。

傳統媒體受到挑戰

2007年1月4日,伊拉克巴格達一家手機店裏,手機上正在播放薩達姆被絞死的錄像。 (Getty Images)


  
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衝擊,許多報社被迫停刊,電視臺被迫裁員。以美國為例,不少報社不得不採取削減版面和人手的方式,以應對網絡興起所導致的廣告分流,收入減少。
  
比如,全球金融信息的龍頭企業:華爾街日報,已決定從2007年1月2日開始,將報紙的版面由原本的十五英吋寬縮減到十二英吋寬,以每年節約1800萬美金的印刷費。
  
此前半年,美國《波士頓環球報》、《芝加哥論壇報》等數十家知名大報紛紛宣布裁員。《聖荷西水星報》已提出對新記者減薪30%以上的計畫;《費城問詢報》的新東家除宣布裁員外,還制定了凍結退休金及減少銷售人員佣金的計畫。
  
除對報紙的影響外,網絡電視的出現也給傳統電視帶來了挑戰。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有個很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叫「懶散的星期天」,有網民把它放上YouTube,瀏覽率超過500萬,令NBC大驚。不久NBC要求YouTube移除片段,並自行建立了同類網站。
  
但網絡電視帶來的不只是挑戰,也帶來的新的機會。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與YOUTUBE成功結盟的故事就是個例子。CBS主動把他們製作的300多個節目放到YOUTUBE上,結果每天引來85萬人觀賞,讓CBS名聲大震,收視率也隨之上揚。儘管影響收視率有諸多因素,但兩家公司都相信,網絡電視給傳統的廣播電視帶來了新的觀眾群。
  
據說,剛剛推出的海外第一家類似Youtube的中文視頻分享網站:YOUMAKER(你來製作)面世以來,立刻吸引了不少讀者的關注。

========================
*新媒體時代的讀者
渴求選擇和處理信息的原則
  
文:王靜雯

2002年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在計算機上查詢信息。(Getty Images)


 
美國爵碩大學商業管理學院的謝田教授給新紀元講了幾個故事。在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有位非常成功的猶太商人叫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在那信息閉塞的年代,他由於擁有商業船隊,能比其他人早半天得知許多信息,因而他在股市上每每捷足先登,以至於他的錢比英國皇室還多。有一次英格蘭銀行不給他兌換本票,他就叫手下人拿著英鎊到銀行換黃金。由於他的英鎊太多了,每天接連不斷的去換,差點就把英格蘭銀行的庫存黃金換沒了,最後英格蘭銀行只好向他求饒。羅斯柴爾德取勝的法寶就是他在信息獲取上的領先。
  
幾十年前,當網絡剛剛興起時,美國不少傢俱零售商一度吃了大虧。他們花很多錢在城裏租上寬敞的展廳,供顧客們選購心儀的傢俱。誰知有些聰明的顧客只是來看,當選好一個式樣後,他們就悄悄地把傢俱背後的生產廠家的型號和廠商記下來。回家後到網絡上一查,發現廠家都在北卡州的高地城裡,於是租輛卡車開到廠門口,用低廉的批發價就把傢俱買到手了。後來零售商們不得不跟廠家協商此事,以免只做了免費展示。
  
謝田表示,現在是信息大爆炸時代,隨便一件事上GOOGLE一搜,就可能有30多萬條相關信息。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偽,如何在最短時間裏找到最重要的信息?這裡面很複雜。
  
舉個例子,巴哈馬有個人做遊艇出租生意,一天他突然發現近來生意很好,可他並沒做任何促銷。原來他的公司名字以A開頭,人們在GOOGLE裏輸入「租遊艇」查詢時,他被列在了最前面。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這突如其來的好事就沒了,原來GOOGLE把給它贊助的公司列在了查詢結果的前面。

突破新聞封鎖的利劍
  
謝田教授以波特金村(Potemkian Village)的故事,講述了在信息管制的地方,虛假信息給人帶來的錯覺。那是在俄國葉卡捷林娜女皇時代,當時百姓民不聊生,但女皇的部下為了要取悅於她,專門為她建立了一個樣板村莊,裡面的村民都是外面人假裝的,他們事先安排了一切,然後讓女皇視察,結果當然是歌舞昇平的盛世華章。就跟袁世凱稱帝時一樣,其部下為他一個人編了份《順天時報》,讓袁生活的虛幻的世界裏。
  
儘管在2006年底,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佈了《關於依法查處非法「網絡電視臺」有關情況的通報》,宣布取締了7家網絡電視臺,但至今大陸網民是能看到YOUTUBE的。其中有兩個自稱中國男孩的大學生,在YOUTUBE上發佈了一系列「咪嘴」激唱,他們誇張的表情讓人捧腹大笑,其節目「後捨男孩」還上了YOUTUBE排行榜的前九名。
  
經濟學者何清漣認為,北京當局管制網絡電視,就好比「貓捉老鼠」的遊戲,無論中共政權如何「加緊控制」,網民總會想辦法「突破封鎖」的。言論自由是中國憲法賦予人的權力,任何管制新聞的法規,實質都是違反憲政的非法規定。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新聞研究院中國網絡研究項目主任蕭強認為,對於中國的老百姓來說,互聯網更安全、更有效,網絡大大削弱了官方對言論的控制。在他看來,這是在中國結束意識形態控制的一個開端。
  
動態網公司總裁Bill夏對新紀元透露,儘管中共嚴密封鎖網絡,但每天仍有幾十萬大陸網民,通過動態網技術,閱讀海外中文網站的信息。Bill介紹說,動態網技術很簡單,大陸網民只要用國外免費信箱,如HOTMAIL, GMAIL等,給ep1234@dongtaiwang.com發個空白電子郵件,十分鐘內就會收到一個動態網址,用這個地址上到因特網上,下載一些突網軟件,如火鳳凰……等,從此以後就能安全上網,警察再也無法監視你的電腦了。
  
據美國哈福大學調查發現,在中國互聯網上被網絡警察封鎖最嚴厲的是大紀元集團在2004年底推出的九篇系列社論:《九評共產黨》,以及由此引發的三退(退黨、退團、退隊)信息。儘管如此,《九評共產黨》卻在短短一個月內被大陸網民下載了30萬人次。
  
前不久,一則勸人三退的電視短片出現在YOUTUBE上(http://epochtimes.com/b5/6/12/12/n1553706.htm),一兩週裏就有3000多人觀看了此片,獲悉了目前中國大陸正在興起的退黨大潮。16年前六四屠殺發生時,很少有大陸人知道天安門廣場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然而近年隨著網絡錄像的發展,天安門廣場上警察抓捕上訪群眾的畫面,很快就傳到互聯網上,全世界都知道天安門廣場上又抓人了,消息封鎖不住了。(https://www.epochtimes.com/b5/7/1/1/n1575980.htm)
  
Bill夏表示,對於實行新聞管制的國家,網絡電視的發展具有更大的意義,因為目前中國網絡警察能監控的主要是文字,而對於視聽信息的錄像、廣播、圖片等,則難於實施有效的監控,這無疑給中國民眾帶來了一道福音。

網絡媒體的個性化和小眾化
  
Bill夏還介紹說,大公司對資訊的壟斷已漸成為過去。人們越來越能擺脫政府、財團對媒體資訊的控制和影響,每人都可以通過獲得最原始的信息來了解這個世界的真實。此外,人們可以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互聯網成為一個以人為本、體現個體價值的平臺。
  
近年來的論壇、博克、網絡電視的興起,為網絡用戶拓展了個性化的空間。以博克為例,根據「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調查顯示,2002年博克(blog)概念被引進中國後迅速發展,截至2006年8月底,中國博克空間逾3千3百萬個,作者超過1千7百萬人,4年裏博克增長了30多倍。
  
據悉,超過8成的中國網民成立博克是為了「記錄自己的心情」,同時超過6成的網民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數據反映出,中國博克主要是為了傳播個人觀點,個人媒體的角色日漸清晰。
  
華府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對新紀元表示,WEB2.0誕生後,個體憑藉網絡發揮力量的力度越來越大。上次美國民主黨開黨代會,到現場採訪的有5000多名記者,其中傳統媒體,比如報紙、電臺和電視臺的記者只佔一半,剩下的一半是個人博克網的作者。這些記者誰也不敢輕視他,說不定他個人的博克讀者量比一般媒體還強呢。
  
伊拉克戰爭時有個工程師,他從英國留學後回到伊拉克,由於戰爭他無法上班,每天他就在博克裏寫日記,比如今天看到一顆炸彈落在臨街的房屋上,今天市場上商品價格如何,老百姓在談論什麼等,他每天流水賬似的記錄著,結果每天吸引了200多萬人閱讀,比許多大媒體的讀者群都多。
  
網絡的發展帶給傳統媒體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以前是大眾媒體,媒體信息是給大眾看的,現在不同了,俗話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當代媒體進入了更加分化、瓦解和重組的時代,有著相同點的人群走到了一起,於是有了媒體的小眾化或分眾化。
  
《時代》評委認為,「互聯網是令數百萬人作出的小貢獻集中在一起的工具,也是令這數百萬人變得重要的工具。 Web2.0帶動的網絡新世代出現,使你我他不光接收資訊,還能貢獻信息,大家互相無償地幫助,就使多數人從少數人那取得了資訊的發佈權,傳播權和分享權,他們這樣做,其實就改變了這個世界。」

世界發展了一圈又回到原地
  
媒體世界正面臨著特權的瓦解與分化,人們把新聞記者稱為「無冕之王」,現在人人可當「無冕之王」。 在信息氾濫的今天,人們的困惑不再是缺乏信息,而是用哪種「原則」和「信念」處理和看待爆炸的信息和眾多的不同觀點,同樣的新聞事件,若用不同的觀點來呈現,幾乎能夠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沒有正確看待世界的原則,人類正在信息爆炸中迷失,並日漸焦慮。
  
當代一個媒體辦得好壞,不是看它如何平衡報導,而是看它能否為讀者提出有參考價值的新觀念、新方法,以幫助受眾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看到問題的本質。
  
對大眾而言,面臨鑒別和選擇。
  
如何突破「看到的就是你想看」這個怪圈呢?特別是那些從意識一元化的國度裏走出來的戴有色鏡的人們,或那些從波特金村的烏托邦式幻覺中走出來的人,如何擺脫過去被人操縱的觀念,客觀真實地認識世界呢?
  
未來學家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他著名的《第三次浪潮》一書中預言世界將在信息時代變得越來越融合,整個世界融為一體,人們在痛苦和迷失中將打破國界,尋求合作,不同文化、宗教、種族、血緣的人都會彼此和睦的分享人類共同創造的物資和精神財富。
  
托馬斯.弗裡德曼在2005年出的《世界是平的》一書中,具體講到了全球化的三階段,他認為,在全球化的世界舞臺裏,大家都是平等的,站在同一地平線上的,誰也不能居高臨下的控制他人。
  
弗裡德曼認為,第一波全球化是國家的全球化。從1492年至1820年,強國為了掠奪別人的資源,比如西班牙人到了北美新大陸,葡萄牙佔領了東亞,英國殖民了印度,這一輪全球化將世界從「大號」縮到了「中號」。
  
第二波是公司的全球化。從1820年到2000年,跨國企業為了市場和勞動力而實施的全球化,讓世界從「中號」縮到了「小號」。 第三波全球化主要是個人在網絡的輔助下的全球化。從2000年開始,進入全球化3.0時代的地球村,從「小號」被進一步縮小為「極小號」。
  
從國家行政疆域的擴展,到公司架構的廣域化,最後到個人和團體參與的無邊界,媒體也一樣,在螺旋式的發展一圈之後又回到了個體時代。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
  
世界發展了一圈之後又回到了原地,個體人的人本因素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人類又回到了以個體為主體的原始時代,而個體尋求的信仰原則在人生中的主宰作用在迷失之後又凸現出來,人類不得不面對遠古以來一直尋求的生命來源、目的和宗教原則等本質問題。
  
沒有對世界的原則和信念,就沒有處理和選擇日益爆炸信息的能力。你或者在氾濫的信息和看法中崩潰,或者在正信的原則之下有能力走出來,駕馭自己不隨波逐流。

讓複雜變得簡單,回歸生命的本質。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何俊仁︰港民主黨要做中國最大反對黨
網絡新時代  你(You)成主宰
中共官員人在「江胡」 身不由己
遊戲機爭霸  發燒友發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