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故事 誠信的美德

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6790
【字號】    
   標籤: tags:

「人」「言」為「信」。人無信不立。這個「信」字,在中國傳統美德裡,被視為「立身立國」之本!其實,信,是一種為自己、為他人負責的態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誠實對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誠」「信」兩字,是一體的兩面,兩字經常連用。

一諾千金:形容諾言可貴,不輕易許諾。(語出《史記》季布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話一出口,就得信守然諾,千金不易。一言為定:事經談妥,便信守不渝。因此大多數的古人經商做生意,不管買賣大小、利益多寡,雙方一句話就搞定。不像現在需要訂契約、打合同、找律師證明、還得有公開的簽約儀式……等等,恨不得有密實的天羅地網來防堵對方鑽法律漏洞,迫使自己蒙受不該有的損失。

古人有高道德標準下的心法約束,所以為人處事、一言一行都自然的將眼光放遠,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後代子孫,一心為後世子孫樹立榜樣。也因為這樣,所以這些美德能流傳千古、世代沿襲,而維持中華五千年道統於不墜。下面就是發生在清朝年間,一個不惜身家性命,一個不顧傾家蕩產,都將誠實守信看得唯此為大的兩個故事:

徐少漁是錢塘人,光緒庚寅八月初,他向彝齋借了一百圓銀幣,沒有立借據,只口頭約定一年以後如數償還。第二年八月初,徐少漁中暑病倒了,危在旦夕之際,他躺在病榻上一直喃喃自語:「還錢的時間快到了,我如果死了這怎麼辦啊?」其妻聽後對他說:「你現在重病在身,醫藥費都花很多了,而且你借的錢也沒有借據,所以沒有履行約定的必要了,你就不要愁了。」徐少漁說:「他因為相信我,所以才沒要借據,我怎麼能自己不守信用呢?」徐少漁最後讓妻子將家中的一柄玉如意和兩件狐裘拿去賣了,共賣了九十銀圓,又從別人那裡借了十圓,這才在約定的日期如數償還給了彝齋。沒過幾天,徐少漁的病痊癒了。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天津,那裡有個回民叫穆香甫,以買賣大豆為生,家中接連幾代都很富有,他因真誠厚道而受人敬重。有一年,穆香甫生意失利變得非常困難,與他有來往的票號錢莊,因為他的誠實厚道,都寬限他可以第二年再清償欠債。穆香甫自己卻不答應,他說:「我只知道欠了人家東西,就一定要如約償還,即使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信用不可丟失,我們穆家從來就是這樣的。」隨即將家中很多東西都變賣掉,然後如約還清了欠債。

如今到了所謂的文明昌盛、科技發達的近代,人們大都短視近利,再加上廣告業的興起,包裝術的推陳出新,講究外表的精美,鑽研推銷的技巧,於是所有的一切,大都名實不符、優劣夾雜,不知不覺的將誠信的美德踩在腳下,無形中把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資產隨意的丟棄了!

為了擺脫舊禮教的束縛,認為父母不應該高高在上、道貌岸然,所以現在極力倡導親子互動、親子遊戲、親子溝通……等等的理論,當然立意是對的,用心是好的!可是尺寸的拿捏與分際可不是那麼容易,久而久之,就成了沒大沒小、沒有界線的一團亂現象。於是很大一部分的父母亂許承諾,過後又因為許多複雜的原因無法兌現,就找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謬論為自己辯護、開脫,為自己的不守信用找正當理由,長此下去,這種出爾反爾的不良示範,撼動了自身為人父母者的威信。

因為不守信用,於是說服教育沒有立足點,言語無力;因為人無信不立,所以對孩子的要求站不住腳,沒有立場,他根本不聽你的。孩子可能就有樣學樣,先是答應了,過後又反悔,依然是我行我素,如此成了惡性循環。我覺得這是當今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生得少、寵成寶,於是問題滋生,給學校和家庭帶來重重的難題。要想再重現往日守信不渝的美好操守,則有待全民的覺醒與努力。下面是大家都久仰大名、如雷貫耳的諸葛亮守信的故事:

三國時,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命人製造木牛流馬運輸軍糧,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伐魏。魏明帝曹睿親自到長安指揮戰鬥,命令司馬懿統帥諸將領,帶領大軍三十萬直撲祁山。面對兵多將廣、來勢洶洶的魏軍,諸葛亮不敢輕敵,命令士兵佔據險要地勢,嚴陣以待。魏蜀兩軍,旌旗在望,鼓角相聞,戰鬥可能隨時打響。

蜀軍長史楊儀認為,前幾次興兵,軍士疲勞,糧草補給困難。建議分兵兩班,以三個月為期,二十萬之兵,只領十萬出祁山,駐紮三個月之後,再由另十萬替回,循環相輔。這樣則兵力不乏,然後徐徐而進,可得中原。諸葛亮認為這正是長久用兵之法,遂採納該計,兵分兩路,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違限者按軍法處治。

轉眼間一百日期限已到。楊儀入帳告知諸葛亮:「丞相原本令大兵一百日一換,今期限已到,漢中兵已出川口,領頭的八萬該先換班,前路公文已到,只待會兵交換。」諸葛亮說:「既有令,就即刻執行。」眾軍聞知,就各自收拾準備啟程。

誰料風雲突變,正在此時,報馬仔忽然稟報: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幫魏兵助戰,去襲擊劍閣;司馬懿自己親自率兵來攻滷城了。蜀兵一下子全都驚慌失措。楊儀等蜀軍將領紛紛向諸葛亮進言:「魏兵來得甚急,丞相可將換班軍留下退敵,然後再回。」諸葛亮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而且蜀兵該返家的,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門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並再三強調,不作更改。即傳令叫該換防的兵士,當日便行。

此令一下,全軍去留將士都萬分感動,該返家的紛紛要求留下參戰,留者紛紛表示效死殺敵。該還鄉的蜀兵都說:「丞相待我們如此恩重,我們願意暫且不回,各捨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諸葛亮說:「爾等該還家,豈可復留於此?」眾軍皆要出戰,不願回家。誠信動天地!諸葛亮緊要關頭堅守承諾,致使士兵們人人奮戰,個個爭先,士氣高昂,只待臨陣對敵。

西涼人馬遠道而來,走得人困馬乏,剛想紮營歇息,沒想到丞相帳中一聲令下,蜀兵一擁而進,兵強將勇,以一當十,雍、涼兵抵擋不住,往後便退,魏軍大敗。司馬懿也被迫引軍撤退。

諸葛亮出城犒賞三軍,收聚得勝之兵,尤其褒獎了那些放棄回鄉、主動參戰的士兵,蜀營中一片歡騰。

諸葛亮說:「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失盡民心。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無信,人必不信之。」所以諸葛亮一生以誠信為本。最注重的是德。他的品行一直為世人所景仰,正如蜀軍將士們所說:「丞相忠心為國,愛民如子,恩深義重,有仁有智又有勇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傳說鄭板橋詩、書、畫三絕,讀了他的全集,才知道家書更絕!傳說鄭板橋列名「揚州八怪」,他們一個比一個怪,讀了家書,才知道他是那麼平凡,就好像生活在我們週遭的尋常百姓、慈愛父母。他的家書僅留下十六封,可封封展現出來的卻是真摯可感的「民胞物與」的胸懷。
  • 做為教育工作者,對很多事物總習慣分析或探討它的教育意義,事實上,這樣的習慣也是督促教育工作者自省的一面鏡子,觀賞韓劇「大長今」亦提供我這樣一個思考的機會。
  • 親愛的家長!您是否苦惱於孩子課餘之暇,總是沉浸在那些荒誕不經的卡通劇情裡,和一些走暴力路線的電玩遊戲中,導致言語不雅、舉止欠妥,用的都是些怪腔怪調的辭彙,學的都是些不合時宜的動作,雖然知道不對,想扭轉糾正,可就心有餘而力不足。
  • 敬姜聽了,深深的嘆了一口氣,接著又紡起紗來,一邊紡一邊說:「魯國真要滅亡了!讓你們這些人做官,國家命運掌握在你們手中,而你們卻不懂得持家治國的道理。給我坐下,聽我慢慢道來。」
  • 看看先秦時期,較為單純的人際關係和簡單的社會結構下,女子是如何扮演好母親的角色的,除了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和她「斷機教子」的故事之外,還流傳著這麼一樁動人的<田母誡子>故事:
  • 耳邊傳來媳婦的叮嚀:「要記得吃早點啊!」那兩小孩早已不見人影了。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讓筆者知道這兩塊三明治的命運,除非他邊走邊吃,否則多半是躺在教室抽屜的角落裡被遺忘了,一天天的變硬、長毛、發霉、發酸……
  • 誰都知道,「成功」的背後總有一雙「推手」,而這「推手」卻有多種不同的樣貌,在古代,大半以「母親」居多。雖然那時「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當時農業社會的婦女,大半目不識丁,可是在那種道德標準極高的環境裏,在嚴格心法約束下的要求中,一點都不影響她們持家教子、敦親睦鄰、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