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由來與意義

曉芸
font print 人氣: 13842
【字號】    
   標籤: tags: , ,

黃曆的「九月九」是傳統的重陽節。「重陽」也叫「重九」,是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重疊,謂之重陽,由於「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長長久久的含意,因此有長壽之說。重陽節因此又發展為「敬老節」,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貴長命的意義,曹丕曾書與鍾繇曰:「九九乃長壽日,可聚會也。」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

在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而又叫「登高節」這一天人們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各種活動。

南朝梁人吳均之的《續齊諧記》記載:相傳東漢時代,汝南人桓景追隨費長房學道術,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海南當有大災難,務必縫制絳色(深紅色)布袋內盛茱萸繫於臂上,並登山飲用菊花酒,此禍可消。」恆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豬羊皆死。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故自東漢起,民間每逢此日必登高飲用菊花酒,以消除災難。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後世的人卻代代相傳。到了晉代以後,重陽登高避災,大為流行,已成為歲時節令中的一件雅事。

重九正值秋天,菊花盛開,而文人雅士對嬌艷傲霜的菊花,十分喜愛,在唐代詩人詠九日的作品中如:王維「無窮菊花節,長奉柏梁篇」(奉和重陽節上壽應制);李欣「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惡酒,湯餅茱萸香」(九月劉十八東堂集),由此可見,唐代簡直是沒有了菊花就不能過重陽,不插茱萸不過節了。

菊花不僅它千姿百態的豔容使人傾慕,它的傲然剛強的氣質更令人折腰,所以,歷代文人無不賞菊、詠菊、讚菊,甚至連黃巢都曾寫過「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戴黃金甲」的詠菊詩,來抒發其胸中之情。

根據《夢梁錄》記載:宋代人每年重陽節都要「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宋朝人還給菊花、茱萸這兩樣東西起了兩個雅致的別號,叫菊花為「延壽客」,茱萸為「辟邪翁」。

當時有名的菊花高達七、八十種,如萬齡菊(形狀如蓮房者);金鈴菊(又黃又圓的);桃花菊(粉紅色的),花的顏色、名字,多得不勝枚舉,簡直可以說是菊花花會。詠菊花最著名的莫過於女詞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端老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重陽節的習俗

佩帶茱萸

茱萸屬芸香科落葉亞喬木,古人佩帶的有三種,分別是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其中前兩種為中藥藥材,具有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疾殺蟲等功能。

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人人佩戴,後世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為「茱萸節」,現今佩茱萸的習俗已沒有了。

賞菊、飲菊花酒

酒是節慶必備的飲料,重陽節是九月九日,九九與菊酒諧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開,故九月又稱「菊月」。

根據《西京雜記》記載:「菊華舒時,并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相傳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壽,活得長「久」。所以郭元振有詩曰:「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淵明九日詩中也提到:「酒能袪百慮,菊能制頹令。」

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九月閑居》詩序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持膠靡由,空服九華」。陶淵明一生酷愛飲酒,性情恬淡,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陽節時就陶醉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風雅情緒中。根據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記載:

有一年重陽佳節,陶淵明在家裡東邊的籬笆下正欣賞著菊花,彈琴唱歌時,但遺憾的是家裡沒有準備酒過節,只好慢慢的走在菊花叢中,並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籬笆旁惆悵。突然間抬頭看見一個身著白色衣服的人,帶了酒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送酒使者。原來朝廷屢次要徵召陶淵明作官,他都不答應,王弘想要結識他,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這次陶淵明見酒大喜,立即打開酒罈,在花叢中暢飲,酒醉詩興大發,吟出了《九月閑居》這一首名詩。而「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為後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吃重陽糕

唐朝及宋朝時,重陽節講究吃糕,就如同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都是應節的食品。因「糕」與「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說法,所以重陽節登高的時候吃糕,象徵步步登高。

到了宋代,根據吳自牧《夢梁錄》云:在重陽節吃糕已十分講究,「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釘,插小彩旗,名曰重陽糕。禁中閤分及貴家相為饋送」。

《乾淳歲時記》還記載一種特殊的重陽節日食品,「以蘇子微漬梅滷,雜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蘭秋菊』。」可見當時食品之精細。到了明清時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麥麵作餅,點綴棗栗,稱之為花糕。

明清人們吃花糕也頗有講究,依據明人謝肇淛《五雜俎》:在重陽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上,祝福道:「願兒百事俱高」。這充分表現出古人望子成龍的美好心願。

登高郊遊

據《西京雜記》重陽登高也開始於西漢。重陽節前後,天氣漸涼,是登山活動的好時辰。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就喜愛重九登高,因此描寫重陽登高遠眺、欣賞山河美景的詩相當的多。

到今天,登高已經是廣受喜愛的健身活動,大家利用星期假日,扶老攜幼登山健行,從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舒展筋骨,鍛鍊體魄,調劑心情,還可以增進人際關係,真是一舉多得的活動。許多團體也利用慶典,舉辦登山活動,都受到歡迎。

放風箏

風箏也叫「鷂」,最早的風箏是用木或竹做的,所以叫做「木鳶」,據說魯班曾與墨子比藝,做出能在天上飛三天的木鳶。到了東漢以後,才出現用紙做的「紙鳶」或「紙鷂」,到了五代時,李鄴曾在宮中放紙鳶,紙鳶上裝有響笛,風一吹,便發出近似古箏的聲音,因此把紙鳶稱為「風箏」。到了明清,風箏的製作更為精巧,種類也大為增多。

在古代,風箏曾多次被利用於軍事,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韓信就曾利用風箏來測量皇宮的距離,準備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皇宮。南朝梁武帝蕭衍被叛軍圍困在臺城,唐代張伍被叛軍圍困在洛城時,都是利用風箏把求救信送出去。

「九月九,風吹滿天嘯」,就是形容重陽以後,風箏滿天飛的情形。由於黃曆九月以後,臺灣季風漸強,而另一方面又天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

敬老活動

「九九」諧音「久久」,代表老人高壽,內政部為了弘揚「敬老崇孝」的傳統,特別訂定以重陽節為「敬老節」,此後每年的這一天,各地都展開敬老活動,喚醒民眾重視老人、尊敬老人以這一天為「敬老節」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護駕感人肺腑的故事,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重耳為了逃避驪妃的迫害,而被迫逃離晉國。
  • 「清明」是節日,也是節氣的名稱。作為節日的「清明」與作為節氣的「清明」,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從聯繫上來看,清明節是從「清明」這一個節氣演變而來的,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從區別上看,節氣只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
  • 黃曆的三月初一被稱為「蝴蝶節」,主要是源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之一。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將他與民間的節日聯繫起來,使節日形成了獨特的情趣,也使故事的意境深刻。
  • 黃曆五月五日端午節與新年、中秋節在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裏,是一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叫「端五節」、「重五節」、「端陽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古人稱初一為端一,初五則為端五,五月初五有兩個五重疊,所以又叫做重五。黃曆是以天干紀年,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五月則為午月,古人又把初五稱為午日,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
  • 【大紀元10月9日訊】 (大紀元記者謝伯壺文字、攝影/台中報導) 九九重陽節即將到來,台中市政府社會局將於13日(週六)下午3至5點,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戶外廣場舉行「快活老人、幸福99」宣導活動。希望改變社會大眾對老化之負面及刻板印象,宏揚敬老扶老之正面社會價值觀。
  • 再過幾天就是重陽節了,創意十足的宜蘭縣壯圍古結社區,11日就舉辦了一場「雖然你不是尚美,但我嘛是尚愛你」的復古婚禮,請來了村內8位老夫老妻,坐上鐵牛車做成的花轎,浩浩盪盪的在村子裡風光的舉行二次婚禮。
  • 【大紀元10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嘉義報導)嘉義市短竹里為慶祝九九重陽節,於13日下午在嘉義市短竹里福山宮廟前廣場舉行「慶重陽、話古今」活動。是一場結合文史與敬老的文化饗宴,歡迎民眾扶老攜幼一同來參與。
  • (大紀元綜合報導)重陽節即將到來,內政部表示,政府將在10年內投入新台幣817億元,為年長者建立一套完整的長期照顧體系,除了現有各項照護服務之外,還將開辦家庭托顧、交通接送以及居家復健等3項全新作法,並且整合單一窗口。內政部預估最快11月就能在各縣市開辦這些服務。
  • 台南縣辦理重陽敬老活動,計有 49位百歲人瑞, 11日起至19日的7天內由縣府派員親臨致敬,發給敬老金9,000元及賀匾,並代表內政部長李逸洋致贈人瑞金鎖片乙面,以表祝賀之意。年齡最長者為佳里鎮民前14年出生的許先進先生。
  • 【大紀元10月14日訊】(據中廣新聞報導)為了慶祝重陽節,宜蘭縣壯圍鄉古結社區今天舉辦一場創意十足的復古婚禮,邀請村內二十對老夫老妻,坐上鐵牛車改裝的新娘車,舉行風光的二次婚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