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華文化內涵為基礎的中文學習

李順理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要學好中文,最好的辦法還是同時學習傳統的中華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從「漢字」字的本身著手又不失為一個簡易快捷的辦法。中華文化中獨特的表意文字,蘊含著大量中華民族原始的生命宇宙觀。中華文化與文字是一個相對應的有機體,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字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性,文化也豐富漢字本身雄渾多變的蘊涵。

漢字中具體表現出形象或動態的字,如「木」、「目」、「龜」、「兔」、「象」、「日」、「稻」、「種」等,簡潔地表現出民族生活的方式及人們接觸到的事物。而表達著抽象意涵的文字,不了解文化內涵,很難完整了解文字精髓,例如:「王」、「道」、「德」、「武」、「仁」等字。如果不由文化面學習,就很難了解字的意義。

「王」字漢朝董仲舒認為古人造「王」字為「一貫三」,「三」的三橫分別代表天、人、地,以人君參通天、地、人,王者受天命治理人地,這種解釋正內涵了中國人三才的文化思想。

「德」字是由ㄔ、十、目、一、心所構成,現代的文字研究者張福章解釋「德」:是十方世界眾神的眼睛都在看一個人的心與其行為(『ㄔ』是人行之意,代表是人的一段行為),動機、行為都合乎天意,這才是德份的由來。這個理解完全建構在中國人「上天有眼」、「不欺暗室」、「積德」、「守德不失德」、「畏天命」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之上。

「武」字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解釋成「止戈為武」,表明了愛好和平的文化思想。

而「仁」字,「亻」旁表明指人,「二」在甲骨文就是「上」字,所以「仁」指的是心靈高尚的人或其作為,字很簡潔的涵蓋了孔子儒家思想。由這些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內涵與字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文化與語言、文字的學習是一體的兩面,雖然形式不同,但文化本質是一樣的。所以文字教學時,仍然必須以文化內涵為依歸。

漢字具有組合性文字結構的特色,是以各種基本「文符」組合成不同的「字」,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基本「文符」其實更接近文化的真實內涵,這個特點就讓中文具有易學、易懂的特性!例如「侖」可以組合成「倫」、「輪」、「掄」、「淪」、「論」等字,在識字教學時,就容易用一個概念來貫穿,進而看出字形及字義的脈絡。

而「侖」是由「亼」(音集,集合之意)與「冊」組成,意為「集其典冊,思索其理」,所以「侖」動詞是思理之意,名詞就是條理的意思。這樣再來看「倫」、「論」、「輪」、「掄」、「淪」等字就別有意思了。

「倫」即是人際關係之「條理」,如五倫、倫理;「掄」就為「手揮動的條理」,如掄刀、掄拳;「論」就表示說話的人講話的條理,如評論、論點;「輪」就是「車轉動的條理」,意為輪行軌跡;「淪」為「水動的條理」之意,像水波漣漪自有其序,低於水面有為波所覆的淪陷之理。比起拼音文字,漢字相對活潑生動、簡單易學。

嚴格的說,拼音文字的學習只有博學強記一途,所以西方教學講究情境學習,研究教學環境、技巧、理論等,實質上借助諸多外在因素活化文字。要學好英文,最好辦法就是在英語系國家、英文學校學習,環境成了重要因素。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外邦如日本、韓國、越南都不是在中文環境下學習漢字,中國境內外族如胡、遼、金、滿、蒙在入主中原前,能詩能詞、寫一手好字之輩,不勝其數。為什麼?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縮影,高度的容他性,可以在不影響母語的同時,自然的學習。原因無外,取材主要都是天地、自然、人類共同,文字本身就充滿活性,環境因素變的不絕對。古代的「小學」都是從“字”學起,近百年來的內憂外患,中文淪為弱勢語言,漢字成了代罪羔羊。文白話了,字簡化了,文化的優越性大量的從近代中國人腦中流失。

今天我們學中文,教學方法無論是集中識字教學或是分散識字教學,基本承襲西方教學方法,把漢字等同26個字母的拼音文字學習,當然繁複不堪。簡體字更慘烈,能用「霜上加雪」形容,「侖」寫成「仑」拿書變取刀,天律喪失更加龐雜繁瑣。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單音單字的中文更合適於電腦化。科學家赫然發現學習圖像式的漢字,自然地左右腦並用,有助於學生直覺能力開發。創意思考凌駕於記憶學習的時代降臨,中文似乎走過歷史低潮,展露出否極泰來的景象。未來隨著中文越受重視,勢必更多的探討,這百年的「是非利弊」,必將與五千歷史連貫重新審視,或許中文更有條件於成為世界語言,因為歷史上「她」一直這般展現,我們拭目以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