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關係熱變冷 梅克爾拉攏印度制衡中國

標籤:

【大紀元11月20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日電)德國總理梅克爾上台後,一改過去幾任政府以中國為中心的外交政策,對中國立場轉趨強硬。分析人士認為,德國亞洲外交政策的轉變除在於歷史和梅克爾的個人因素外,德國還希望藉拉攏印度制衡中國,但中德兩國長遠穩定關係不會受大影響。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導,德國執政黨十月推出亞洲戰略決議,稱在能源和外貿等領域面對中國競爭,建議加強與印度等民主國家的關係。

中德兩國自一九七二年建交,歷屆政府都採對中國友好的態度,前總理施洛德更是親中派,任內大力推動中德貿易,但被批評漠視中國的人權狀況。

歐洲跟中國的關係一直較穩定,但隨著中國冒起,西方國家顯得惶恐不安,德國擔心中國後來居上,今年就取代其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而出生於前東德的總理梅克爾自然不喜歡社會主義,她上台後倣傚布什遏制中國,採取與施洛德南轅北轍的對中政策。

梅克爾曾公開批評中國人權政策以及侵犯知識產權問題嚴重,兩個月前更不理中國抗議,會晤達賴喇嘛。

梅克爾十月二十九日訪問印度時,強調要更重視印度,有報導指這是德國外交政策調整的一個標誌。

在她訪印前數天,執政基督教聯盟黨推出新亞洲戰略決議,稱「德國和歐洲在能源、非洲和外貿等領域面臨中國的競爭」,還說中國「給大西洋兩岸的民主體制帶來挑戰」,建議「德國增強與印度、日本、澳洲等民主國家的關係」,言外之意是要改變前幾任德國政府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政策。

印度近年的經濟起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高達百分之八,僅次於中國,印度的人口將來有可能超越中國,成為龐大的消費市場,而價值五千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工程更是外商眼中的肥肉,德國重視印度也不無道理。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關注中國人權已經成為歐洲的一股潮流,只是跟英法相比,梅克爾較早調整政策。但只要在台灣等核心問題上跟中國沒有衝突,中德關係基本還是穩定的。

相關新聞
擁抱印度 梅克爾首訪印 德亞洲政策轉向
德總理梅克爾否決對高速公路行車速限構想
梅克爾走訪印度 尋找亞洲新夥伴
梅克爾突訪阿富汗  可能和德國援助部隊有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