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投資理財 停看聽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1月5日訊】我們正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許多不確定。如何處理個人財富?如何投資?如何讓自己身處「錢景」而不是陷阱當中?可以說是每一個人必須處理而且幾乎無法逃避的問題。《新紀元周刊》十月十五日發行的第四十一期封面故事《個人投資理財 停看聽》,為您蒐集了一系列探討如何避免投資風險,如何正確處理個人財務的文章。希望能夠幫助您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及選擇正確的理財工具。 全文共五篇文章,轉載如下以饕讀者。

=====================================
個人投資理財 停看聽--控制風險三原則

廖仕明(香港資深財經媒體人)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現代社會,這句中國的古話恐怕還必須加上一句,君子愛財,理之有道。自己辛辛苦苦賺取的錢財,怎樣才能使它維持它的價值,不被通脹或者因為各種莫名其妙的原因侵蝕,確實是做為一個現代人類無法擺脫的問題。

小心處理自己的財產,躲開各種隱蔽的風險和陷阱,謹慎選擇種類繁多、巧立名目的各類投資工具,正確衡量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是維護自己財產權力重要的訣竅之一。

但我們更應該清楚明瞭的是,財富到底意味著什麼?

什麼是投資?這個表面看起來非常專業的術語,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一個人買一張樂透獎券,和把錢存在銀行中一樣,是一種投資理財的行為。只不過,前者風險極大,而後者風險較小而已。事實上,在這個世界風險無處不在,就個人的財務處理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是你把錢存在銀行中,或者更極端一些,挖個洞把錢埋在地下,你仍然要面臨銀行運作不良、通貨膨脹或貨幣貶值的風險。

如果我們不考慮這種比較極端的例子,而只是談普遍意義上的投資,包括股市、債券、期貨和基金等風險,則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

一‧別作過度投資

有人說:股市如戰場。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個人財務如何處理,都必須像面對戰場一樣小心謹慎。在戰爭中,將軍們如何處理,的確可供投資理財者借鑑。這就足以衡量若是最壞結果是否能夠承受。

以前在香港時,一位著名的企業家曾經說過,在衡量一個投資計畫的時候,如果最壞的情況出現,而企業仍然能夠維持下去,就可以進一步考慮其可行性。美國投資界頗有名望的費爾曾經對普通投資者推薦,在你三個月到半年基本生活費用以外的所有儲蓄,都可以看成是潛在的個人投資金額。費爾所談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原理 ——不要進行過度投資。

如果投資股市或者期貨,銀行和財務公司很可能願意向你進行貸款,香港稱為孖展。這個時候必須要小心衡量,否則很可能損失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最後難以翻身。

每個人都可能出錯,即使是聰明絕頂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十年前對個人電腦的發展所作的預測,也有一半的錯誤率。人類的問題之一是過度自信,尤其在一切順利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有足夠的智慧避開錯誤,但最後往往適得其反。因此,永遠不要孤注一擲,留有餘地,讓自己有反轉翻身的空間,這是最重要的避險措施。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十年前對個人電腦的發展所作的預測,也有一半的錯誤率。 (Getty Images)

二‧事先定好止損計畫

無論投資股票還是期貨,或者是共同基金,都應該事先估計,設定止損計畫,一旦預計失誤,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撤退離場,是控制損失風險的第二道防線。雖然,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堅持按計畫行事,但這是長期投資是否能夠獲利的關鍵。

七十年代美國期貨交易十分熱鬧,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一度成為全球物價的領先指標,同時也創造了大量投資界的神話故事和傳奇人物。人們後來發現,有兩種人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一種是曾經長期在軍隊中服役,後來轉入投資期貨的人士,另外一種則是對哲學有深刻研究者,因此對財富本質瞭解而有能力克服自我人性弱點的人。

軍人被嚴格訓練按照戰術計畫執行命令,因此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上,他們更能夠嚴格按照事先訂定的計畫行事,而不會頭腦發熱或者猶豫不決。一位曾經打過越戰的老兵告訴我一個故事,他們在越南叢林中執行任務時,被告知的第一個原則是,遇到突然襲擊時首先應該考慮以最快的速度脫離戰場,因為這種交火往往不在己方計畫之內。

八十年代美國人曾經發明電腦程式買賣,投資經理把投資計畫輸入電腦,由電腦發出指令,以避免人為的猶豫不決和僥倖心理。

三‧謹慎選擇投資工具

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是降低風險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股市也好,房地產也好,離岸登陸也好,你應該如何選擇呢?有多少資金投入?能夠投入多少時間?對有關投資對象瞭解程度如何?這些都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的意義,在於瞭解市場和投資對象,但實際上,孫子這句話的意義在於必須清楚瞭解自己。知己然後知彼,才能獲勝。

然而,瞭解自己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人甚至認為,瞭解自己恐怕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故作高深。

事先自大,事後卻恐懼得不知所措,是人類的通病。決定一項投資之初,覺得自己聰明絕頂,往往容易過於輕率決策。而一旦事情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卻又不願意面對失敗而採取觀望態度,甚至做出孤注一擲的決定,這往往是導致全軍覆沒的重要原因。

所以,能夠在期貨市場最後獲利的第二種人,正是因為能夠較好把握世界潮流,對人性有更深瞭解,以及能夠更好地控制自身的弱點,因此能夠減少風險。

如果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和相關知識,那還是交給專家去處理吧。這正是許多顧問建議投資於共同基金的原因。

===============================================
掌握致富三要素 輕鬆理財高枕眠

周威宇(台灣投顧公司資深副總)


M形社會下將有更多的窮人跟富人 卻少了中產階級(Getty Images)

致富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可簡單歸納為儲蓄、報酬率及時間三個要素:所謂的儲蓄是,你所存下來的錢有多少?報酬率是,你的儲蓄放在投資工具上有多少報酬率?而時間則是,這個投資報酬率複利去滾動的時間有多久?

這三個要素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示,那就是M = S x R t。式中,M是Money,也就是財富;S是Savings,即儲蓄;R是Return,亦即報酬率;t 則是time,也就是時間。


人性弱點是致富主要障礙

除了像是遺產、贈與或保險理賠等額外獲得的財源外,財富的累積與否就取決於這三個要素。簡單的說,一個人財富的累積,端看這個人能夠存多少錢、如何放這筆錢,以及能夠放多久。M = S x R t 這個公式看起來非常的簡單,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致富,但是到老時,有的人是億萬富翁,有的人卻一貧如洗。其中的差別在哪裡呢?最主要在於個人能否克服隱藏其間的人性弱點。

舉例來說,第一個要素「儲蓄」指的是錢存越多越好,這點每個人都知道,也都知道「收入-支出=儲蓄」的道理。然而,人性的弱點是,人們總會不停的追求物質與感官的滿足與享受,所以收入越高支出反而也越高,儲蓄可能不增反減。所以,要增加儲蓄的唯一方法只有「開源節流」。然而開源不易,需要能力、機會與努力都具備才能達成;節流則沒有任何條件限制,人人都可以盡力去做,不需任何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端看自己能否控制那顆虛榮浪費的心而已。

再以第二個要素「投資報酬率」來說,要提高投資報酬率,除了選擇正確的投資工具外,掌握「逢低買進、逢高賣出」的原則最為重要。但是,貪心與恐懼這兩大人性弱點卻使得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做到,在投資上常見的現象是,因為貪心所以追高,因為恐懼所以殺低,到頭來仍可能是投資虧損,這從股市在高檔成交量總是遠高於低檔的成交量就可以證明。

另外,也可能是因為懼怕虧損而長期放在平均報酬率非常低的投資工具上,使得財富增長的速度很慢,這個「怕心」也是投資報酬率無法提高的主要障礙。

卡奴的翻身方法

近年來,台灣的卡奴之所以人數大幅增加,主因正是無法克服人性弱點,違反了儲蓄、報酬率及時間三要素所構成的財富增長原理,才會深陷財務泥沼。在M = S x R t 公式中,卡奴的S(儲蓄)因為過度消費變為負的,R(報酬率,在此是信用卡或現金卡的利率)很高,加上以債養債遲不還錢,導致t(時間)越拖越長,才致使M(財富)呈現的負數越來越大,終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深陷財務泥沼的卡奴們,與其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或等待救援,不如自己定下心來,好好掌握此三大要素,積極讓自己重生。在S方面,應立即減少消費,努力償還本金;在R方面,應積極與銀行協商,爭取降低利率,切不可反向更高利率的地下錢莊借貸;在t方面,務必一有錢就還,讓利息滾動的壓力減輕。只要有決心,絕非不可能翻身。

對於一般人來講,雖然不像卡奴有卡債的壓力,但卻時時有「人兩腳錢四腳」的難處。根據近期統計推估,各國六十五歲以上老人退休後經濟來源結構已轉變為:子女奉養金占28.5%,政府補貼占28.4%,0.8%是其他收入,因此,有42.3%的生活費要靠自己想辦法。以未來社會趨勢來看,退休生活恐怕還是得靠自己。然而物價上揚,通貨膨脹率甚至高於銀行定存利率,如果沒有好的理財方式,退休後恐怕仍無法達到財務獨立。

所以,許多人為了免於財產縮水,開始參與投資,另闢財源。積極的投資人可能會汲汲於專研各種提高報酬率的方法,並廣讀財經資訊、研究技術分析及參加各種理財說明會等。沒時間的人則可能直接洽詢金融機構聽取理財專員的建議。然而,因為一般投資人無法像專業投資人花那麼多時間研究,再加上難以克服貪心、恐懼,以及沒有耐心等缺點,要成功投資致富是相當不容易的。其實投資成功的關鍵不在專業知識與投資資訊的多寡,而是在於能否成功地克服人性的弱點。

利用定期定額投資輕鬆致富


想克服人性弱點、成功掌握致富有祕訣嗎?答案是「有的」,而且一般人對這個祕訣並不陌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的方式。

首先,定期定額這種每個月在特定日期從帳戶中扣款一定金額,投資指定基金的方式,把「收入-支出=儲蓄」這個方程式轉變成「收入-儲蓄=支出」這種量入為出的理財模式,透過自我強迫儲蓄,克服有錢就想花的人性弱點。為了讓定期定額達到更好的效果,最好把基金扣款的日期訂在薪水發放後幾天,讓自己根本來不及花錢就被強制存錢,如此,第一個要素S(儲蓄)自然就越來越大囉!

另外,運用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使得同樣的扣款金額自動在高點買到較少的基金單位數,而在低檔買到較多基金單位數,真正做到逢低加碼、逢高減碼,使得買進單位平均成本低於市場平均成本,輕易打敗大盤(參考表1範例)。成功克服人性貪心與恐懼的弱點,第二個要素R(報酬率)自然就提高了。如果能更進一步做好投資組合與慎選投資標的,例如掌握小型公司股票型基金的長期績效優於投資大型公司的股票型基金的訣竅,對於提高報酬率也有很大幫助。

最後,採用定期定額投資方式,只要做好投資組合規劃,充份分散定期定額投資標的的區域與種類,便無須過度擔心市場波動。甚至市場越跌還買可以逢低累積部位,以時間換取報酬,只待行情反轉上揚,將會享受到驚人的獲利。養成定期定額投資這種良好習慣後,會使我們較易以平常心面對市場的波動,達到「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的境界,第三個要素t(時間)自然可以延長。致富三大要素也就手到擒來了。

■定期定額投資計畫應儘早開始


當然,有了這麼完美掌握致富三要素的方法,定期定額投資計畫最好是盡早開始。舉例來說,假設要存夠一千萬新台幣的退休金,以年報酬率12%來看,如果從距離退休前十年才開始投資,每月需要投資43,471元,對一般薪水階級來說,是很大的負擔,堅持長期投資的困難度較高。如果可以從距離退休前二十年就開始投資,每個月僅需定期定額投資10,109元,每個人幾乎都可以輕鬆達成。(詳表2)。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成為千萬富翁,重點在於,是否能堅持投資二十年那麼長的時間,而不會輕易因為市場波動而影響原有的投資計畫。

■了解與信念是定期定額計畫成功關鍵


許多人一碰到空頭市場就會考慮終止扣款,甚至提前贖回,這就好比果實尚未成熟便急於摘取,往往前功盡棄,白費功夫。其實,對於定期定額投資人而言,倘若不急需用錢,應該樂於見到股市下挫,因為這正是逢低佈局的大好時機,只有在股市下跌時,定期定額逢低買進的投資機制才能展現其奧妙之處。以二零零零年至二零零二年全球股市走了三年的空頭為例,所有的股票型基金幾乎無一倖免,大多數定期定額的投資人在那段期間都蒙受虧損,許多人因而停止扣款甚或停損出場。然而,如果能堅持迄今,所有股票型基金的定期定額報酬都可由負轉正,投資報酬率遠勝於銀行定存,投資人皆能享受甜美果實。

由此可知,決定定期定額計畫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個人對定期定額投資的瞭解與信念。因為瞭解,才能有信心,因為有信心,才能夠堅持投資,而只有堅持投資,最後才能享受獲利豐碩的果實。要深切感受到致富第三要素t(時間)所產生複利的魅力,耐性與恆心是絕對必要的。

想通了以後,不難發現投資其實很容易,致富一點都不難。只要掌握致富的三大要素,「向下流動」的重力將逆轉為「向上提升」的動能。投資理財,應該要輕鬆一點、自在一點,不應該耗費我們過多的時間與精力。與其花那麼多時間汲汲於追求財富,不如利用定期定額投資輕鬆達成理財目標,把省下來的時間用在對自己、家庭或社會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人生將因此更加豐富圓滿。

===========================================
港市現驚天巨量資金 宜避走香江
寫在香港股市單日成交之最——2,100億港元

宗揚(香港股市專業投資顧問)


二零零七年十月二日香港恆生指數登上2,8000點 創歷史新高 打破多項交易紀錄。(Getty Images

二零零七年十月二日,香港十一假期過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代表整體股市表現的恆生指數,以前所未有的氣勢,一舉突破八千點,收市時指數報28,199.75 點,當天的香港股市表現,打破多項歷史紀錄,除恆生指數創新高之外,另有多項港交所的交易紀錄被打破,包括中國國有企業指數、大盤成交量、成交金額及衍生商品交易紀錄等。

當日龐大的成交量,曾一度造成匯豐及恆生兩大銀行的網絡下單系統,出現多年來罕有的當機現象,令許多網絡股民抱怨連連;同時因為前仆後繼的資金浪潮不斷湧進股市,造成股價上的巨幅震盪,有許多專業投資機構大呼瘋狂,直指港股有A股化的現象。

熟知就在隔日,二零零七年十月三日,中國人十月黃金週假期的第三天,甫被打破的港交所單日成交金額紀錄,再一次被輕易超越,而且全日高達近21,00億港元的成交金額,恆指全日高點破紀錄地來到28,871.04點,指數的震盪區間達1,626點,近2,100億港元的驚天巨量,令許多人為之咋舌。

A-H股價差距大 全球罕見


香港股市向來以其自由、開放、獨立、透明以及資本高度國際化著稱。 (Getty Images)

長期以來,香港股市以其自由、開放、獨立、透明,以及資本高度國際化著稱。當然,就目前香港與中國內地經濟密切程度來說,中國內地經濟環境、經濟政策、經濟形勢的任何變化,對香港都產生巨大的影響。但相對於充斥內幕消息,莊家、炒家橫行的中國內地股市,仍然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儘管中國滬、深兩地股市在近兩年間,平均股價瘋狂飆漲至不合理的60倍平均本益比(P/E Ratio)水平,與中國股市連動密切的香港股市,在漲勢上仍保有一定的理性,並未隨著A股漲幅亦步亦趨。

維持香港資本市場的獨立性,對香港經濟的發展與繁榮,與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香港投資者的長遠利益。長期關注香港股市的人都應該知道,在香港掛牌的中國國有企業(俗稱H股),和在中國境內掛牌的A股股價之間,長期存在的巨幅折價空間,反映出香港的投資者相對理性的一面。

「北水南調」 個人資金自由行

然而這樣的現象,已經悄悄地出現了變化。隨著滬、深兩地股市的泡沫越吹越大,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越來越高。為了紓解中國內地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中國大陸宏觀的政策上,將引導多餘的資金到海外的資本市場去。在即將開放的海外市場中,一般預期以香港地區的股市受惠最大。加上A-H股間存在套利空間的題材,中國內地已有不少的投資(機)者,以各種不同的渠道,輾轉將資金移師到香港,準備坐享「北水南調」政策正式落實之後的好處。

中國證監會於今年年初起,開放合格的銀行證券公司及國內基金管理公司,進行海外投資(即所謂的QDII); 核准的市場包括32個海外市場,其中最受關注的,自然是地理位置上有絕對優勢的香港股市。

今年八月份,中國內地又宣布即將啟動「港股直通車」試點運行的方案。消息一出,後市看好之聲喧騰一時,港股隨勢出現連續數日大漲行情。雖然後來此方案由於種種因素臨時喊停,但香港股市在憧憬滾滾北水,將透過直通車湧向香港的氣氛下,整體出現了資金提前卡位、股價非理性飆升的局面。

時序進入十一黃金週的假日空檔,大批欲炒港股的中國內地人士,趁著來港旅遊的機會,紛紛透過各種機會,在港開立銀行帳戶與港股交易帳戶,中國內地個人資金的偷步先行,在今年的十一假期間顯得特別活躍。

以往來港的中國內地遊客,以參觀景點及商場購物為主要行程。這次長假期間,規劃中國大陸旅客來港旅遊的行程中,來搞投資、開戶、看樓的行程明顯增加。分析締造十月三日股市21,00億港元成交紀錄的背後成因,與這波來勢洶洶自由行資金浪潮不無關係。

港股越來越A股化 業界憂心

隨著中國內地宏觀調控的力度越來越大,中國A股股市卻不斷攀高,炒風熾烈的形勢,一直未見有任何改善。看似受惠最大的香港股市,卻不知不覺地成為中國內地輸出股市泡沫的首選之地。

今年八月份,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消息擴散以來,原本國際股市瀰漫著一股悲觀的氣氛,擔心全球經濟受到拖累。香港股市於八月十七日一度震盪下挫至 19,000點左右;但由於受開通「港股直通車」的消息影響,香港的股市開始進入狂飆之路。恆生指數由一萬九千多點,飆升到十月三日的28,800點,在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上漲幅度超過了50%。不僅恆生指數快速上漲,而且港股的成交量也迅速擴大;由每日成交幾百億港元上升到兩千多億港元,市場劇烈的震盪逐漸成了常態。

中資湧入 外資套現


股神華倫.巴菲特旗下基金大舉減持在港掛牌的中石油股份。(法新社)

從港交所的資料可以看出,一些國際知名的投資機構,正趁著這波股市急升,積極降低持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球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掌管的投資旗艦(857.HK)的持股。根據證港交所文件及波克夏年報,波克夏是在二零零三年四月以每股1.70港元不到的價格買進這些持股,中國石油股價自巴菲特進場以來,已經大漲七倍。另外中國鋁業(2600.HK)被美國鋁業大手筆減持套現、南方航空(1055.HK)的海外大股東也不斷拋售持股。外資套現、資金避走香江的趨勢隱然成形。

然而另一個場景卻是,大量的中國內地股民與資金正火速上演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本領,前仆後繼地不斷湧入香港,並以A股化的方式在香港市場展開運作。

近兩個月來,由中國內地資金效應所帶來的香港股市榮景,的確令許多投資人嚐到了可觀的投資報酬;然而伴隨而來的風險及影響,卻是巨大而長遠的。最令人憂心的是,在造就這波香港股市短期繁榮的背後,極可能犧牲的是香港多年戮力建立的國際金融中心形象與香港長期穩步發展的基石。

==========================================
思維決定投資報酬率

周威宇(台灣投顧公司資深副總)


投資要賺錢,眼光獨到最為重要。如何在市場上漲前就提前布局卡位,是投資致勝的關鍵。然而,要在混沌不明的金融市場中明察秋毫,不是件容易的事,連專家都很難做到,更何況一般散戶投資人。不過,以下有兩個簡單的觀念,可以幫助大家雖不具備專業的金融知識,也能有效提高長期投資報酬率。

正三角形的投資方式


每個投資人都知道,股票要在低檔買進高檔賣出,才能有較高的投資報酬率。但從股市的成交量來看,市場在高檔時總是吸引較多的投資人,在低檔反而是交投清淡。照理講,股市漲越高風險越大, 應該要越買越少,甚至於開始獲利了結,而非在高檔時大幅加碼。

但是,人性似乎難逃貪婪的魔咒,總是在低檔時買得少少的,股市上漲後,可能因為賺到了錢,膽子也跟著大了起來,越漲反而越買越多,經常在股市下跌修正時,把先前賺的錢全部吐出來,甚至還賠掉老本。以投資金額來看,這種投資是呈倒三角形的投資方式,也就是市場漲越高,投資金額越多,平均成本自然越來越高,無怪乎市場一反轉就極可能遭逢虧損。

比較好的投資方式是所謂的正三角形投資方式,也就是市場漲越多,投資金額越來越少,而在下跌的時候,投資反倒越來越多。而正三角形投資方式最好的典範就是,利用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

運用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會使得同樣的扣款金額自動在高點買到較少的基金單位數,而在低檔買到較多基金單位數,真正做到逢低加碼、逢高減碼,使得買進單位平均成本低於市場平均成本,輕易打敗大盤。對於資金有限、尚無法做適當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的投資人而言,定期定額投資絕對是提高投資報酬率的第一選擇。

投資要有前瞻思維

若以前瞻思維來布局全球投資,應該考慮未來五到十年全球經濟的發展狀態。以全球未來經濟成長動能來看,還是以新興市場經濟成長最為迅速,尤其是新興亞洲。以國民生產毛額來看,目前新興市場占全球經濟的18%,未來將逐漸擴大。

然而,若以全球股票市場的市值來看,新興市場僅占全球股票市場的8%,可見未來的成長空間仍然非常寬敞。因此,若以前瞻思維的方式來配置資產,自然就應該持有較高比重的新興市場部位,分享新興市場的成長潛力。所以,即便是短期新興市場股票大幅回檔,在長期的戰略考量下,仍然應該長期持有高於8%以上的投資比重。

事實上,若以過去五年或十年的定期定額投資海外基金的平均績效表現來看,投資在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報酬率遠勝於全球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報酬率就可以充份得到證明(如表1)。


當然,投資比例的多寡因人而異,主要是視投資人可以持有的期間與能承受的風險而定。如果能持有五年以上,在投資組合上佈局10%到20%並不為過。只是新興市場的股票市場畢竟波動較大,並不適合持有過量的投資比重,否則,雖然享有潛在的高報酬,卻也必須承擔較高的風險。畢竟,投資不造成晚上失眠是理財的首要前提。

另一個前瞻思維的投資方式就是投資在小型公司。基本上,每一個大型公司過去都是小型公司,一九七四年鴻海剛創立的時候,還是個十五個員工、年營業額一百萬台幣的小公司,三十幾年後竟變成員工超過五萬人、去年全年營業額破兆的大公司。

同樣的,三十年前,誰會想到一個從哈佛輟學的小子比爾‧蓋茲會成為全球首富呢?如果要我們長期投資一個人二、三十年,我們會選擇投資在年輕人或中老年人呢?答案應該是很清楚的,一定是選有潛力的年輕人。同樣的,在選擇長期投資的標的物時,我們也應該選擇投資在有潛力的年輕公司,而這些大多數會是小型公司。

事實上,若以過去投資在小型公司的海外股票型基金的績效來看,雖然其波動較大,甚至近一年來績效還遜於投資在大型公司的股票型基金,但如果時間拉長到十年,其定期定額的平均績效將優於投資在大型公司的股票型基金(如表2),兩者的投資報酬率可能差距將近一倍。


運用好賺來的錢

總結來說,要擁有比一般投資人更高的投資報酬率,關鍵在於擁有比一般投資人更前瞻的投資思維。有句話說「態度,決定高度」,我也想說 「思維,決定投資報酬率」。投資人並非一定要專研各種理論,有時僅需要改變一點投資思維,配合耐心的定期定額投資,加上專業基金經理人的協助,就可以輕鬆的提高投資報酬率。


熱炒的上海股市吸引大批想致富的投資人。(Getty Images)

理財真正要思索的課題不是要如何賺錢,而是要如何運用所賺來的錢,協助自己達成人生的目標。因此,投資理財應該要輕鬆一點、自在一點,把省下來的時間用在對自己、家庭或社會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人生將因此更加豐富圓滿。

===========================================
問世間「錢」為何物?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理財已成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事務,而理財的標的,無非是「錢滾錢」。不可否認的,「錢」和當代人關係密不可分。而「見錢眼開」、「錢能使鬼推磨」、「人為財死」等,自古以來即流傳世間的諺語,無不道出世人愛錢、錢對世人重要性之一斑。

縱然有著「君子愛財(錢),取之有道」、「勿做金錢奴役」的勉語和警語,可是「搶錢」風氣仍然熾熱,甚至在衍生性金融商品愈來愈多的今日,有著燎原趨勢。在愛錢的同時,社會上卻也瀰漫著一股譴責「愛錢」、「銅臭味」,以及撻伐「功利」的詭異氣氛。

人類對於錢財的愛恨交織,甚至於超越對「情」的感覺,那麼,「直叫人死生相許」的形容詞也當然頗適合於錢了。不過,「問世間『錢』為何物?」恐怕更是一句貼切的問語。

對於這個也許被所謂的專家、行家們認為是經濟學幼稚園的問題,很可能永遠找不到令人滿意的標準答案。國際著名的華裔產權經濟學專家張五常教授,在一九六三年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時,旁聽艾爾秦(A.Alchian)這位怪才名家的課,學期一開始第一堂課,艾爾秦一進教室劈頭就問:「什麼是貨幣?」貨幣就是錢的同義字,就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師生們(都是一群IQ頂高的人類)搞了三個星期,還是找不到完滿的答案,而艾爾秦在多年後雖發表了題為〈什麼是貨幣?〉的論文,但仍然被認為很有待商榷。

貨幣有其「自化」秩序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已故的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海耶克(F.A﹒Hayek)身上。而這位終其一生不斷致力於對抗社會主義、極權主義,並揭穿其荼毒人類的真實面目,以增進人類福祉的大儒,對於錢或貨幣的描述,更讓我們嘆為觀止。

海耶克不客氣地說,一般人對不懂的事物,往往因為猜忌而產生厭惡心理,對於貨幣就是如此,尤其因為貨幣是高等文明秩序中最為抽象的機制,這種厭惡心理也就更為強烈。

貿易倚賴貨幣,透過貨幣的媒介傳導,個別特定的交易行為,可以在最遙遠的地方,以最間接的方式,造成種種最為一般化,而且也最不容易理解的影響。人類的合作秩序若要「延」遠源長,就必須藉助於貨幣,但,貨幣也將使引導人群合作的種種機制,覆蓋在一層難以穿透的濃霧之中。

一旦以物易物被以貨幣為媒介的間接交易所取代,原本還可以理解的事物便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而起的種種抽象的人際互動過程,即使是最有洞察力的人,也無法全盤理解。就是因為如此,海耶克才說,貨幣,或者說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金錢」,是所有事物當中最難理解的東西。

人類對於金錢流露出既愛又恨的心理,金錢是自由最有力的寶貝,同時也是最為邪惡的壓迫工具。海耶克認為貨幣的運行,就像語言或道德那樣,是一種自化的秩序,而解釋這種秩序的理論,又是最不容易求得圓滿的。因此,貨幣專家們至今仍然對一些重大的問題爭論不休。

有些這方面的專家甚至已經認命,不再追求圓滿,因為在他們看來,各種細節必然都無法被察覺,而整個秩序又是如此的複雜,以致於,如果能夠抽象地說明貨幣秩序據以自化形成的種種原則,我們就應當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抽象的原則性說明,儘管帶給我們很多重要的啟示,卻沒有辦法預測任何具體詳細的結果。

貨幣面對的道德挑戰

貨幣不僅讓專門學者感到苦惱,道德家們對於貨幣的猜忌也幾乎沒有一刻鬆懈。貨幣好比是萬能工具,誰掌有了它,誰就有力量,能夠以最不著痕跡的方式,實現或影響最多種類的目的。對於這個萬能的工具,海耶克舉出兩個讓道德家猜忌的理由。

一是雖然一般人一看就明白許多別的財富項目被用來做了些什麼事;但,我們通常無法分辨使用貨幣究竟給自己或別人帶來甚麼具體的影響。二是即使在某些情況下,貨幣所造成的影響可以分辨出來,但貨幣雖然可以用來行善,也同樣可以用來為惡。

因此,對於有錢人來說,金錢之功用在於其萬能;然而,對於道德家而言,正因為金錢萬能,所以金錢更不值得信任。而且,經由巧妙地運用貨幣,進而取得的巨大利益,看起來一如商業買賣,和體力付出無關,也看不出有甚麼其他的功德。

貨幣就是這樣讓貨幣專家們感到迷惑,同時也讓道德家們感到憤怒。

這兩種人都因為發覺整個事態的發展,已經超出了我們能力觀察照得到的範圍,以及因為我們已經不再能夠控制我們賴以生存的事態發展順序,而感到震驚。似乎一切都已經超出我們的掌控,難怪有人談起貨幣,往往措辭強烈,乃至誇張。事實上現在還有許多人,相信借錢取息和謀殺一樣壞。

貨幣制度就像道德、法律、語言,以及各種生物那樣,也是來自於自化的秩序,因此,也同樣受到變異與演化選擇過程的淬鍊。然而,貨幣制度終究是在所有自化長成的結構當中,最不令人滿意的產物。

海耶克曾舉例說,自從基本上含有自動調整機制的國際金本位制,在專家們的指導下,被由政府刻意操縱的「貨幣政策」取代之後,迄今已過了七十多年;但,很少人敢說,在這段期間中,貨幣制度的運作有任何改進。

事實上,根據人類過去的經驗,貨幣確實並不值得信任,但不是因為一般人所設想的那些理由而不值得信任,而是因為貨幣經歷過的演化選擇過程,比別種制度受到更多的干擾。由於受到政府壟斷貨幣,阻撓市場競爭進行各種試驗的影響,演化選擇機制在貨幣方面,未曾充份發揮作用。

海耶克進一步說,在政府的照顧之下,貨幣制度已經發展到非常複雜的地步了。然而,在此一發展過程中,由於政府從中作梗,幾乎沒有市場試驗,也很少讓市場自由選擇可能適合它的制度。因此,我們到今天還不太清楚甚麼是好的貨幣,也不知道貨幣可以好到甚麼程度。


位於德國法蘭克福歐洲央行廣場前的歐元標記,象徵著統合下的歐洲經濟。(法新社)

政府壟斷貨幣並不適當

其實,政府對貨幣發展的干擾與壟斷,並不是最近才開始的,幾乎在鑄幣開始被市場選作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時,政府的干擾就不斷地發生了。海耶克嚴厲地指責說,沒有貨幣,源遠的自由合作秩序,就無法運行,但,貨幣幾乎自始就遭到政府無恥的摧殘,以致它竟然變成源遠的人類合作秩序當中,干擾各種自動調適過程的主要亂源。

除了少數幾個幸運的短暫時期,整個政府管理貨幣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詐欺和朦騙的歷史。在這方面,海耶克已經證實,政府自己比任何在競爭的市場裏提供各種貨幣的私人機構,都來得更不道德。海耶克說過不少次,如果政府不再壟斷貨幣,則市場經濟的潛能也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重讀海耶克對貨幣的剴切剖析,不禁對世人當前面臨的金融風暴打顫,各國政府控制貨幣的欲望不但一如以往,或許還變本加厲。期望讓貨幣不再繼續被導入歧途,讓貨幣回歸其單純「交易媒介」的本質,否則,金融浩劫會是慣性的波濤洶湧、沒完沒了的。

平實地說,人類還是有許多睿智者,歐元的統合、歐洲中央銀行及世界中央銀行的構想等都可以窺知有心人的反省,但是,實現的可能性卻是令人懷疑的。畢竟「錢為何物?」世人根本不想了解,何況似乎已無法理解了!

如今雖進入電子錢幣時期,又是一次革命性的貨幣演變,但對於貨幣到底是什麼的疑問,不只是沒有提出更明確的答案,反而讓世人更眼花撩亂,也更為迷亂。「虛擬經濟」毋寧是傳神的比擬,此與「泡沫經濟」同義,僅就我們眼見的信用卡引發的諸項弊端,以及金錢泡沫投機遊戲一再帶來的禍害來看,讓金錢成為單純的「交易媒介」實在是太重要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營建署:都更6指標案 創造逾千億元產值
溫家寶暗示大陸人赴港投資要緩一緩
全球股匯市波動  新興市場成為投資焦點
全球企業研發排行榜 印度僅十家公司上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