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盆上的樂舞紋飾,一群人手牽著手,面向一致,排列整齊,圍成一個大圓圈

「神韻」展現文化內涵――中國舞的起源

2007年12月17日 | 16:09 PM

【大紀元12月17日訊】2007年神韻藝術團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巡迴演出,遍及全球33個城市。“神韻”的演出展現了人類正統文化的精髓,“精忠報國”和“花木蘭”等家喻戶曉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觀眾無不受到強烈感染和震撼,人們用“完美卓絕”、“神奇”,“神韻藝術團就像神的使者”,“中國真正的傳統文化”,來讚美“神韻”的演出。並在全球掀起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

2008年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的盛大演出在即,神韻藝術團將再次奉獻給大家節日最好的禮物。為了更多瞭解中國古典舞及相關的民族文化,我們和大家共同欣賞中國舞這一傳統文化的瑰寶。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古稱神州,是傳說中神的故鄉。因此,這裏的文化也稱之為神傳文化。作為神傳文化一部分的歌舞,早期都是用來敬天祭神,祭祀祖先用的。甚至那時的文字也都不是用來記常人的事情,而是用來記載祭天祭神,及其占卜等事情的。

中國古典舞,也叫中國舞,現代人們便於區別中國傳統歌舞與現代舞,就稱之為中國古典舞。中國舞體系龐大,建立在深厚的傳統美學上,可以刻畫各種身份、各種性格的人物,也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思想感情、故事情節,展現做人的準則、道德理念和價值觀。
中國舞還要求舞者心靈的純淨和道德的提升,認為唯有形神合一才能達到至善至美,才能將萬物的表面與內在的神韻完美的結合並展現出來。

考古的發現

河南省舞陽縣出土的七孔骨笛,據測定有8000年的歷史。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孫穎表示:“中國河南舞陽發現,距今約8000年用鶴骨做的笛子,屬新石器時代早期,上有七個孔,是七聲音階。因為音樂文化與舞蹈文化並行,說明中國舞蹈的歷史很長很豐富。”
1973年出土於青海省大通縣的樂舞紋彩陶盆,經由碳–14測定,距今大約5000年至5800年。彩陶盆上的樂舞紋飾,一群人手牽著手,面向一致,排列整齊,圍成一個大圓圈,頭上都有小辮式的飾物,身體擺動一致相互起舞,這種“連臂踏歌”的民間歌舞形式一直流傳至今。
還有出土於甘肅酒泉縣幹骨崖出土的一隻陶罐。罐身兩面繪有對稱的跳舞形象,三人一組,共六組。她們細腰長裙,雙手叉腰而舞,頗有韻律感。

中國舞的起源

中國舞有著悠久的歷史,源於上古時代,歷經許多朝代,並經過宮廷舞蹈,戲曲、武功技巧和各個民族舞蹈的提煉和流傳,形成了獨特的身韻、身法和技巧。中國舞的舞蹈動作剛柔並濟,在表現柔美時,採用優美的舞姿和造型,細膩的感情體現在每一次呼吸裏。在表現剛勁時,採用武功中的毯子功高難度技巧,如空中翻騰等。

據記載,上古和遠古時代,歌舞是用於祭神、祭祀祖先的。《易經》說:“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漢書》說:“故樂者,聖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萬民”。
上古時代,傳說女媧造人時創作了《充樂》舞;伏羲氏時代有了《扶來》舞,又叫“鳳來”舞;而神農氏有“扶犁”樂舞。
據《世本•帝系篇》:“女媧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聖氏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樂。既成,天下幽微,無不得理。”《充樂》表現女媧煉石補天,樂舞創作成功後,“天下幽微,無不得其理”。

史籍記載,伏羲制琴,琴者,禁也,禁淫邪而正人心也。琴長3尺6寸6分,象徵一年366日;琴寬6寸,象徵六合;琴腰寬4寸,象徵一年四個季節;龍池8寸,通八風;鳳沼4寸,達四遠;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上圓下方,象徵天圓地方;暉十三,象徵一年12個月,還有一個閏月;用27條絲繩為弦,名曰離征。又做三十五弦之瑟,瑟者,取矜莊縝密之義,以修身性之理,達天人之合。伏羲還創作了發明結網、教人捕魚的樂舞《扶來》。譙周《古史考》說:“伏羲作琴瑟”。《繹史》引緯書《孝經.鉤命決》說:“伏羲樂名《立基》,一雲《扶來》,亦曰《立本》。” 在伏羲時代,樂器當以打擊器為主,如敲瓦盆、敲獸皮、敲石器作為歌舞的節拍,以及伏羲製作的琴瑟。
據記載,神農造五弦之琴,按宮、商、角、征、羽,合五行之義;又燒土作匡,兩面蒙以皮革,敲打起來咚、咚作響,名曰「鼓」。桓譚《新論》雲:“昔神農氏繼宓犧而王天下,上以法於天,下取法於地,於是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以通神明,合天地之和焉。”《世本•作篇》記載:“神農做琴、神農做瑟。”《山海經•海內經》載:神農的後裔“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乃命邢天作《扶犁》之樂,制《豐年》之詠。”也就是說《扶犁》是反映神農氏時代發明農具、教人耕作的樂舞。

六代舞

黃帝的樂舞《雲門》、唐堯的樂舞《大咸》、虞舜的樂舞《大韶》、夏禹的樂舞《大夏》、商湯的樂舞《大濩》及周武王的樂舞《大武》,總稱為六代舞,用於祭祀。通過祭祀,以期達到“諧人神,和上下”,“調陰陽,享上帝”的目的。
相傳黃帝時期的樂舞稱為《雲門》,又稱《雲門大卷》和《承雲》。據《左傳.昭公十七年》所載,黃帝得“雲氣之端”,《雲門》是讚頌天帝的。傳說中黃帝不僅是人間的至尊,且是五方天帝的中央天帝,所以《雲門》已成為祭祀天神的象徵。咸池是天上西宮星的名稱,相傳此舞在仲春二月播種季節舉行,其表演意義與耕植生產活動有關。《雲門》,現了神人合一的思想。據《尚書》記載,“雲門大卷”,“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帝堯時的《大章》,又叫《大鹹》或《咸池》,據《周禮注疏•卷二十二》:“《大鹹》,《咸池》,堯樂也。堯能殫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據《禮記正義•卷三十八》:“黃帝所作樂名也,堯增修而用之。鹹,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周禮》曰《大鹹》。”由此《咸池》本為黃帝樂名,至堯之時被增修採用,並沿用舊名。

據記載,堯命“質”創作樂舞,“質”模仿山林溪穀的天籟音響製作了樂歌。又用麋鹿的皮蒙在土缶上作成鼓敲打起來,還重擊輕打石刀石斧,模仿天帝玉磬的聲音,用來祭享上帝的時候,百獸都跳起舞來了。
《莊子.天運》記載,有一次黃帝在洞庭之畔舉行《咸池》的演出,有位叫北門成的人看了,先是感到害怕,繼而覺得懈怠,看完後心神不寧,迷惑不已。
他問黃帝何以故。黃帝首先肯定他的感覺,並解釋這部樂舞一開始就是驚之以雷霆,表現天地萬物周而復始、無始無終、循環往復的規律,顯示宇宙無窮、生命短促,所以讓人看過之後有畏懼之感。
接著,樂舞表現的是世間萬物的規律運行,陰陽調和,剛柔相濟,所以它又讓觀者感到安心和舒暢以致懈怠。最後,樂舞表現的是或生或死、無聲無形的境界,所以又讓人感到迷惑不解。
帝舜的時的《大韶》,演奏時引得鳳凰起舞,並配合韻律長鳴。春秋時期吳季劄在魯國觀賞《韶》的演出,讚歎道:“德之至啊!偉大啊!如天之無不覆蓋,如地之無不承載,盛德達到頂點,不能再有增加了。觀賞到此為止,若有其他樂舞,我不敢再請求了。”

孔子在齊國觀賞《韶》的演出,極受感動,認為它“盡善盡美”,沉浸在對樂舞的享受中,三個月嘗不出肉的滋味,不由讚歎:“真沒想到,樂舞對人精神的陶冶和感染,竟然能夠達到這種忘卻一切的程度。”

古人認為,人類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仰賴上天的恩賜。因此,古代舞蹈有不少反映人與天的相互關係。在《葛天氏之樂》中,就有專門的段落“敬天常”、“依地德”。這些樂舞都是在祭祀儀中使用,人們皆報以恭敬虔誠的心情。

(http://www.dajiyuan.com)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