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人之過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326
【字號】    
   標籤: tags: , ,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1)。觀過,斯知仁(2)矣。」 (《論語‧里仁第四》)

【注釋】
(1)黨:類別。
(2)觀過斯知仁:斯是連詞,作就解。知仁是知仁與不仁。

【語譯】
孔子說:「人的過失,各有不同。觀察他所犯的過失情形如何,便知道他心中有沒有仁道了。」

【研析】
孔子認爲,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所以從這一點上,沒有仁德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相似的。換句話說,從一個人所犯的過失,就可以觀察出他的善惡來。亦即說明瞭我們加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延伸思考】
顔回說「不貳過」,你是否也常常反省,犯過的錯誤不再犯?
你能從觀察同儕團體的所作所爲,而瞭解他們的心性嗎?
如何做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課後作業】
請將原文背誦熟練,方能時時溶於「善」中,身體力行。

* * *

【講故事時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寬容大度 勇於改過

徐存齋由翰林院派到浙江中部當督學的時候,還不到三十歲。有一個秀才在文章中用了「顔苦孔之卓」一句,徐存齋給他把這句圈了,並批上「杜撰」二字,判爲四等。這個秀才拿著卷子向徐存齋請教:「太宗師的見解、指教當然是正確的,但『顔苦孔之卓』這句話出在楊子《法言》一文中,實在不是我杜撰的。」徐存齋聽後,站起來說:「我這個人僥幸的很,當官太早,並沒有很好的做學問,今天承蒙你多多指教。」於是將這個秀才的文章改判爲一等。這件事一傳開,人們都稱讚徐存齋很有度量。

勇於改正自己的過失,從中就能看到一個人的器量和見識。明神宗萬曆初年,有個秀才以「怨慕章」爲題作文,文中用了「爲舜也父者,爲舜也母者」一句,被當時的考官判爲四等,並批上「不通」二字。這個秀才自己向考官陳述,這句話出自《禮記‧檀弓》篇中。考官大怒,說:「就你一人讀了《禮記‧檀弓》!」然後把這個秀才的文章降判爲五等。人的度量相差之大,從中可見一斑。

轉自: 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荀子•勸學篇》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可見「內省」的重要。以最務實的的方法,針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加以檢討反省,精益求精。透過這樣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一步一脚印地達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 子曰:“三人行(1),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林放(1)問禮之本(2)。子曰:“大哉(3)問!禮,與其奢(4)也,寧儉(5)。喪與其易(6)也,寧戚(7)。”(論語•八佾第三)
  • 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2],怨是用希[3]。」(《論語•公冶長第五》)
  • 意、必、固、我,都是私心。讓人只求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管是否傷害了他人,損德造業。私心越重造業越多,這個生命便要從高層的境界不斷的往下掉。所以,對於要達到更高層人生境界的人來說,是必須要去掉它的。
  •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論語•學而一》)
  • 子曰:「里仁爲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 (《論語•里仁第四》)
  • 曾子(1)曰:士不可以不弘毅(2),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3),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第八》)
  • 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論語‧學而第一》)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