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宋 蘇軾:范增論

蘇軾
font print 人氣: 59
【字號】    
   標籤: tags:


漢用陳平計,間(音:見)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未至彭城,疽(音:居)發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爾!」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為霰(音:縣)。』增之去, 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 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後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音:必)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傑也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增:(西元前二七五-西元前二零四年),秦末巢(今河南省睢縣南)人,項羽的謀士,輔項羽稱霸諸侯,羽中漢反間而疑范增,遂棄羽而歸,疽發於背而卒。亦稱為「亞父」。
陳平:字孺子,武陽人,佐劉邦定天下,履出奇計,封曲逆侯,後官至承相,史記有陳平承相世家。
間:離間。
楚君臣:指項羽和范增。據史記.項羽本紀,漢軍滎陽,楚圍之,劉邦請和,項羽欲許之,范增諫止。適項羽使者至漢軍,漢備盛宴,故意對使者說:「我們以為是亞父(范增)的使者,原來事項羽的使者!」便撤去筵席,改以惡食待使者。使者歸報項羽,羽乃疑增。
有私:暗中有秘密關係。
願賜骸骨,歸卒伍:此即請求辭官之意。
彭城:今江蘇省銅山縣。
疽:一種毒瘡。多生於肩、背、臀等處。
增勸殺沛公:此指鴻門宴事。鴻門之宴,增以玉玦示羽者三,羽不聽。又使項莊舞劍,項伯與之對舞,翼蔽沛公。沛公,即漢高祖劉邦。
知幾其神乎:引見易經.繫辭。幾,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兆。
如彼雨雪,先集為霰:引見詩經.小雅.弁頍。霰,雨點遇冷空氣凝成的雪珠。
卿子冠軍:即宋義,時為楚之上將軍(為懷王所命),與項羽議不合,羽矯命殺之。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陳涉初起兵,項燕诶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乃假項燕之名,從民望也。
楚懷王孫心:楚懷王之孫,名心,其先楚懷王客死秦,楚人哀之,項梁起兵,范增勸梁立楚之後代,求得懷王之孫,心,於民間立之,後尊為義帝。
弒義帝:義帝,即楚懷王孫心。羽令九江王英布擊殺於江中。
稠人:眾人。
矯:假託。
項梁:項燕之子,項羽之叔父。
比肩:並肩。救趙時,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故曰比肩。
君臣之分:指後來項羽自立為王,范增對之稱臣。(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宋朝有個文學家,叫蘇軾字子瞻,號叫蘇東坡,他祖居在梅山。蘇東坡有個胞妹名叫蘇小妹,也是個能學會畫是女中的魁元。
  •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音:逋)糟啜醨(音:離)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於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
  •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歎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音:須)俞之聲, 歡忻(音:心)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
  •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是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 文乃作者貶官黃州時,和賓客遊歷赤壁以後所寫。當時作者誤認為所遊之赤壁即為赤壁之戰的赤壁,所以文中對周瑜、曹操興起一些感慨。蘇軾這次遊赤壁是在秋天,同年冬天又重遊一次,也寫一篇賦,為了所區別,故有前後赤壁賦之分。
  •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音:板)。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
  •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 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音:促)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音:謝)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遯(音:遁)於光黃間,曰歧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