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文化內涵─從「傣族少女」舞蹈談起

孟憲騰

黑亮的髮髻盤於腦後,傣族少女們亭亭玉立(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5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日訊】當您造訪南投清境農場,在欣賞過青青草原成群的綿羊,觀賞過剪羊毛秀後,發現具有特殊風格的民宿中竟然有老人悠閒的吸著水煙筒,餐廳內提供的是傣族擺夷風味餐,牆上掛著的照片中人穿著傣族傳統服飾,附近小學有人練習著傣族舞時是否想過,在南投山區為何會出現雲南傣族擺夷人?傣族文化內涵又是什麼?

看到《新紀元週刊》報導「東方神韻驚撼紐約」中神韻藝術團「傣族少女」演出引發熱烈迴響,舞蹈中傣族少女在水邊嬉戲時呈現出傣族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景引人深思。當我獲知神韻藝術團將來台表演深感振奮,因為也許您不了解傣族文化,經由觀賞「傣族少女」表演就能讓您了解,傣族這個崇尚善良愛好和平的民族。

台灣孤懸大陸海外與大陸各少數民族相隔千里,卻在因緣際會下傣族同胞漂洋過海而來,也將傣族文化帶到台灣。1949年中國大陸淪陷後,國軍仍持續在滇、緬、泰、寮邊境對中共作戰長達11年之久,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異域孤軍」。

「傣族」世居於滇緬泰寮一帶,所以許多官兵都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因此與傣族結下不解之緣。因為當地政府向聯合國抗議中華民國部隊占居該國領土,於是政府將一部分孤軍撤退回台。

1961年行政院退輔會將這批軍眷安置在仁愛鄉山區進行開墾,這批軍眷一行二百餘人披荊斬棘、挖石填土終於成就今天南投縣觀光勝地「清境農場」,也將傣族文化帶到台灣。在這裡你可以吃到傣族擺夷菜的酸甜,體驗傣族潑水節的歡樂,更可欣賞到傣族舞蹈。

傣族人能歌善舞,舞姿美妙、婀娜多姿。每逢節日喜慶時傣族姑娘束髮於頭頂,髮際插上鮮花,穿上緊身短衫和花統裙飾以銀器,半蹲身體三段曲線均勻舞動,以特殊手勢舞出柔美、輕盈、豐富多彩的傣家舞蹈。傣家舞除了舞姿曼妙之外更深具民族內涵。


清晨的少女們分外活潑喜悅(大紀元)

以傣家最著名的「孔雀舞」為例,傣族人喜愛孔雀,在許多重要場合節慶祭典均要表演孔雀舞,因孔雀集善良、溫順、智慧、美麗於一身,更因其好聞佛法而成就今日之善果。在許久的古代孔雀並非今天的炫麗奪目五彩繽紛,也沒有開屏時美麗的圓眼花紋,但他生性善良溫和。

有一天當地舉辦小乘佛教法會,佛祖現身下凡親臨講法,眾生為聽聞佛法均爭先恐後圍繞在佛祖身邊,孔雀也想親受佛祖開示,但是人群如牆無法親近,孔雀在外圍憂心如焚、深恐失去重要機緣,在外張望徘徊。

佛祖感受到孔雀虔誠想要聽聞佛法的心,打出一道佛光落在孔雀的尾部,所以孔雀尾部加上金邊圓眼也形成今天炫麗奪目的樣子。從此以後,孔雀便向佛祖獻孔雀舞,傣族人也在重要場合表演孔雀舞。

不僅傣族舞蹈來自信仰,他的神話、節慶、生活也來自信仰。就如同漢族女媧泥土造人的傳說,傣族人深信「叭英叭創世」。「叭」在傣文中是「亮」的意思,也就是光焰無際的神創世造人,叭英叭以泥土造人,又將霧氣化為土地並種下香蕉、梨子等各種水果養活人們,分男女配成夫妻繁衍後代開始了世界。

10世紀,小乘佛教傳入成為傣族普遍信仰。在傣族佛教不僅僅是一種信仰,佛教修善的方式更深深影響傣族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人們必須要正直善良、意志堅強、能吃苦才能具有智慧和福氣。所以其生活方式,神話傳說都體現了這些民族內涵。

在西雙版納,男孩到7~8歲時就必須剃度進入寺院成為小和尚,在佛寺中修行,過著出家人的生活,受傣文教育。小和尚就算出寺上街仍然相當具有威儀,舉止平和如同修煉人一般。3~5年後還俗再過著平常人的生活,如果沒有經過這段佛教修煉生活,男孩將來就沒有社會地位,也很難得到異性的青睞。

傣族一年中有三個重要的節日,其中包括關門節、開門節與潑水節。關門節與開門節中間約有3個月就如同大乘佛教中結夏安居的日子,大家在這段時間內到寺院中聽大佛爺講道說法、精進修行。潑水節如同傣族的新年,傳統潑水節為期3天,第一天是除夕,即送舊人們會歌舞表演;第二天是空日,是新舊交替的日子既非舊年也非新年;第三天為元旦,是日子之王到來的一天,人們到寺院拜拜、聽經、祈福、並以清水浴佛後便互相潑灑清水彼此祝福。

傣族人擁有自己的文字──傣文,傣文記載許多天文、曆法、歷史、地理、文學、詩歌與神話傳說。

談到傣族文學就一定要提到「阿鑾的故事」,傣家人自稱「阿鑾的故事」多得幾部牛車也載不完。傣族文學以生動的比喻和生活瑣事顯示人物環境,以主角遭遇事件突顯主角性格,最終反映出民族內涵。

故事主角「阿鑾」是一個個性善良正直、有能力、忍耐吃苦、有福分的人。以其為主角的故事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阿鑾與民族神話傳說結合,例如遠古時期妖婆施法造成大洪水,傣家人流離失所生靈塗炭,阿鑾以鼓聲嚇退洪水解救百姓。

第二類是阿鑾與民間傳說結合,阿鑾生於困頓貧窮之家卻仍然善良正直,歷經吃苦磨難終於獲得幸福。

第三類故事有人認為,是以阿鑾表現出佛祖五百餘世的吃苦修煉過程,其中轉生過動物、人頭獸身、貧窮人家而至國王,最後終於修成正果大智大慧的故事。這些「阿鑾的故事」都反映出傣家人崇尚吃苦忍耐、善良正直的特質。

至善是人類的理想,傣族人的舞蹈神話、文學、生活方式都體現其善良之文化內涵。舞蹈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藉由舞蹈體現內涵,在觀賞完神韻藝術團純真至善的「傣族少女」表演後,相信您對傣族文化內涵必定有更深的認識,下次您到清境農場看到傣族文化活動時也必定會有一翻新的領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昔日孔子在齊國聽舜帝時代創作的大樂舞《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歎道,「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又說《韶》樂是「盡美矣,又盡善也。」而為讚揚 武王伐紂的功績而創作的《武》樂則是 「盡美矣,未盡善也。」也由此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孔子對樂舞的評判標準——盡善盡美。
  • (大紀元記者李佳多倫多報導)由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首屆「全球中國舞舞蹈大賽」即將在5月下旬美國的紐約召開。如全球「中文熱」一樣,這一活動將宣起全世界對中國古典舞蹈的關注大潮。前中國中央芭蕾舞團,專業舞蹈演員李金曼女士就中西方藝術風格、民族文化審美的不同特點,講述了她對中國舞的理解和如何欣賞中國舞蹈。
  • 筆者前往美國首都史密斯博物館群中以收藏東亞藝術文物聞名的富意爾藝廊(Freer Gallery),才剛踏進佛教藝術展覽館,看見的第一座佛像就覺的非常眼熟,仔細想了想,在首屆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的大型舞蹈《萬古天門開》中,手持琵琶的天神在天庭翩然起舞,裡面有個屈膝的動作就跟這座神像相似。
  • 追溯中國舞的起源,最早的記載的是在五帝時期,那時是中華文明初始,是半神文化的開端,也是鼎盛時期其間流傳下來的文化對人們的生活和思想都有著天翻地覆的影響,至今也是受益無窮。黃帝發明的「黃曆」記日法一直沿用至今。倉頡造字等等傳說至今為人傳頌接納。
  • 大概是中華文化的博大深邃,深厚的功底波及了世界個族裔的內心,近期的中國文化熱被很多人看好,包括中國傳統的氣功,武術,舞蹈,中文等,中文熱在席捲美加、歐亞後,目前開始向南美延燒。除了一般的中文學校和語言補習班,很多私立學校也開始在教學項目中增加中文,把學習中文的熱潮帶到最高點。吸引了很多人來學,所以在美國大都市紐約,華府,洛杉磯等,加拿大的多倫多,溫哥華,甚至在南美的巴西等地,在大街上,超市裡聽到黑皮膚,白皮膚的「老外」用中文和你答腔,你可別覺得驚奇。今年的新唐人晚會的幽默男主持林理善,就是一個講流利中文的美國小伙子。傾倒了包括筆者在內的眾多中西方觀眾。
  •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整個中國舞舞蹈史的悠悠歲月,幾乎和中華文明史齊鼓相當。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中國舞能刻劃所有人物,可以容進任何生活元素,是人類藝術文化領域中獨樹一幟的瑰寶。
  • (大紀元記者王金丁報導)新唐人亞太電視台藝術總監萬裕民今年在美國紐約最大劇場觀賞了《神韻藝術團》的表演後,二零零七年三月二十八日應台灣國立新港藝術高中的邀請,為學生們講解中國舞時,驚嘆的說:「那麼大的劇場,居然座無虛席,第一齣演的是《創世》,演員服裝華麗,舞台美的像風景,演員的肢體與音樂、天幕連成一氣,整體搭配的簡直嚴絲合縫,我還聽到旁邊的西方人落淚的聲音,當時,我覺的觀眾的精神層次都跟著提升了。難怪《神韻藝術團》創造了百老匯史上,第一次由東方藝術團體登上西方歌舞劇殿堂的記錄。」
  • 公元674年,唐高宗改年號為「上元」。也就在這一年,高宗作了《上元樂》,並配上舞蹈。在這個舞蹈中,舞蹈者一百八十人,她們身穿五色的畫有雲水圖案的衣服,以象徵元氣,所以被稱作《上元》舞。《新唐書》記載:「其樂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雲之曲,大祠享皆用之。」據說這個舞蹈含有道家色彩。
  • 古代的天竺指的就是今天的印度,唐時將從那裡傳來的樂舞稱為《天竺樂》。《天竺樂》舞大概在公元350年左右傳入中原。
  • 在唐代流行的《柘枝舞》基礎上,又出現了被後世稱為《蓮花舞》的舞蹈《屈柘枝》。唐代《樂府雜錄》曰:「健舞曲有《柘枝》,軟舞曲有《屈柘》。」《樂苑》曰:「羽調有《柘枝曲》,商調有《屈柘枝》。此舞因曲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鈴,抃轉有聲。其來也,於二蓮花中藏花坼而後見,對舞相占,實舞中雅妙者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