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領略先人開墾記憶 坪頂古圳可望成文化景觀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二十二日電)坪頂古圳自清朝道光年間開鑿,是早期先民取水飲用、灌溉的水圳。雖然水圳灌溉農田的功能已漸式微,仍保留自然環境的多樣性,是都市中少見的生態。台北市文化局擬將坪頂古圳提報二十七日文化資產委員會審議,指定為「文化景觀」,讓都市人領略先人們開墾的歷史記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3年將四月十八日定為「國際文化資產日」,盼喚起公眾關心世界遺產的多樣性與脆弱性,並共同維護與保存。今年適逢國際文化資產日二十五週年,聯合國定主題為「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年,由各國舉辦相關活動,讓民眾認識文化景觀樣貌。文化局今天舉辦「悠遊平等古圳」導覽活動響應。

台北市士林區平等里以休閒農業聞名,先民在平等地區種植稻米、甘藷、茶葉、大菁、高冷蔬菜等。為了灌溉作物,居民開鑿水圳取水、飲用;水圳,見證居民的生活歷程。

水圳中最早的一條圳路「古圳」源自清道光十五年,至今約一百六十二年,當初由居民集資興建,總長三公里,鑿洞六百公尺,灌溉大尾地區的農田。

由於居民陸續群聚,順著溝渠落腳農耕,水源不敷使用,清道光二十九年,居民又籌資興建第二條圳路,鑿洞三百公尺,稱為「新圳」,全長四公里,距今一百五十八年;日本明治四十二年興建第三條圳路,稱為「登峰圳」,水圳蜿蜒七公里。現由七星農田水利會管理。

水圳因時代演進,開鑿工法也大不同,內面工多孔隙施工法、擬生態施工法、U型溝施工法,造就圳路各有不同風情。水圳沿線的農田沒有使用農藥,孕育多種生態,水質清澈見底,還可見魚蝦貝類。

文化局表示,坪頂水圳自清代開闢以來,除了必要的維修,圳路和山洞都維持原貌,尤其山洞用卷石堆砌,至今仍堪用如昔,說明人們以農立本的歷史背景。此外,水圳雖然因灌溉農田的功能逐漸式微,仍保留舊時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許多都市已難得一見的生態。

為免民眾破壞水圳隧道,水圳隧道口大多緊閉,隧道內偶有蝙蝠棲息其中;圳路兩旁的樹林,還可聽見樹蛙「狗、狗」的低沈叫聲。

此外,圳路的也是孕育螢火蟲的家,抬頭仰望,大冠鳩盤旋天空,燕子嚇得四處逃竄;水圳隧道口的濕地,幾朵淡紫色「通泉草」冒出頭,讓遊客有發現寶藏的驚喜。

文化局表示,文化景觀是一種「自然與人共同的合作成果」。早期的灌溉溝渠幾乎被填補、水溝化或遮蓋,也破壞環境生態,同時,也掩藏過去的發展歷史。

坪頂古圳至今仍保存豐富的生態,台北市建設局已建設步道讓民眾親近水圳的潺潺流水。文化局擬將坪頂古圳指定為「文化景觀」,將於四月二十七日提報文資委員會審議。若獲委員會通過,坪頂古圳將是台北市首件以「文化景觀」保存的文化資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