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史:西周(三)

作者:雅慧
font print 人氣: 7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周朝封邦建國 城鎮興起

周朝取得天下後,封邦建國,「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呂氏春秋。觀世篇》),將領土分封給姬姓子孫、功臣及賢王後代,擁有土地的各國諸侯又將其領土分封給其下的士大夫,是為封建制度的開始。

封建制度開啟了周朝第一波的造城風潮,得到領地的諸侯廣為營建國邑,這些城市的規模大小與其中宮邸所佔比例皆依諸侯等級而定,超過這個定制便被視為不遵守禮制,而逾制非禮在當時社會裡那種講究道德禮節的環境下,是件很嚴重的事情,人們都會自覺地在約束著自己不逾矩。

周代的城市規模有多大?

《左傳》裡記載了大小四級的城市規模:「王城方九里,長540雉(長三丈、高一丈),公城方七里,長430雉,侯伯城方五里,長300雉,子男城方三里,長180雉。」雉是專門度量城牆的單位,一雉長三丈高一丈。天子之都的王城方九里,約等於今日的10.4平方公里;最小的子男城約1.5平方公里,若住滿人的話大約可以容納2萬人口。

除了各諸侯國的國都根據諸侯的等級而分大小外,在一國內所興建的城邑也依照其是否有宗廟的設置而分為都與邑。「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內城、外郭、城牆生活圈 分別身份行業

無論都或邑,城市皆大分為內城外郭二部分,內城是宮城,通常位於全城中心,由一道宮牆圍起,是領主家族居住之處與行政中心;外郭介於宮牆與城牆之間,為庶民住宅區,居於其中的人稱為「國人」;城牆外的領地稱為「野」,住在那裡的百姓是為「野人」,他們耕作著劃分成井字的田地,向領主交納十一稅並負擔徭役。

西周的城市人口多由領主的家族、僕役、衛隊、行政人員,以及支持這些人口的手工業者組成,與城外封邑內務農的百姓共同形成自給自足的生活圈。根據《國語•周語》記載,周時封建制度下的領主家族成員並非只靠稅收與百姓提供的勞務來維持生活,他們也參與農耕勞動,而其女性成員雖貴為「命婦」,卻也親自織布縫衣,從事生產工作。

依照《考工記》,西周城市的北邊為固定的市場用地,此外市場還按照對象的不同而區分出不同的交易時段。在《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大市,日昃(過午)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

早上的市場以大宗批發為主;午市最大,可以購買到各行各業所製的商品;黃昏市場則為挑擔進城的小商販或農夫販售物品而設。市場設置專門的官衙「司市」進行管理,以防止哄抬物價、查緝偽劣或禁品、校準度量衡並徵收稅賦。

西周初年由於君主遵循先代賢王的德治與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使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手工業、農業、商業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可以說是西周的黃金時代。根據史書記載,在成王康王時期,百姓富足、社會安寧、全國有40餘年不曾動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盛世。

西周維持了200餘年後盛極而衰,末期繼位的幾任君王不能延續德政,天災如地震、旱災、異常的氣象等接踵而來,三川枯竭斷流,周幽王的大臣伯陽甫從夏商時川流竭而國家亡的史實來預言周朝的將亡,因為天地的秩序被打亂,水源就會被阻塞,使土地得不到滋潤,農作物歉收。在百姓無以為生的情況下,社會必然產生動盪,國家隨時會傾覆。

周幽王不聽勸阻,任用奸佞,又為了美婦棄后廢嫡、戲點烽火臺,導致真有外敵入侵時諸侯不再前來相救,周幽王被殺於驪山下,城池被掠奪一空,關中殘破不堪。

繼位的周平王將都城東遷雒邑,西周結束,開始了神州歷史上列國群雄並起、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周代建造新城的腳步並未隨著周王室的衰微而止歇,造城這股風潮,浩浩蕩蕩的延續到春秋戰國。

(待續)@(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圓地方宇宙觀具體顯現在三皇時期的聚落建築型態上。目前出土的這個時期的聚落面積通常不大,年代較久遠的聚落多呈圓形或不規則的環狀,後來漸漸多為四方形,方形的城鎮自此成爲中土最普遍的城市形式。當時的聚落不僅已經形成城鎮的規模,其內部更具備了城市規劃與功能分區的痕跡。神農氏時期已經有市集。
  • 黃帝時代「築城邑,造五城」。天子居所有聚落之「中」,被稱為「都」,其他的聚落則稱爲「城邑」。城邑依照城主身分的尊卑來分等級,由此可知,在黃帝時代不僅已經存在著城鎮,且各城鎮間已經區分出規模等級。舜的時代,大道行聚天下成都邑。三皇五帝時代啓迪先民「天圓地方」的觀念與「擇中」的思想及道德規範和修煉回歸文化。
  • 夏朝國祚約四百七十餘年,夏朝的領土分域管理和城鎮建設發明與治水的歷史有密切的關聯。夏朝城鎮建設,比如城郭、磚瓦、排水溝渠系統等等都是領先的發明,還有中國建築座北朝南的座向方位的特色也起源於夏朝。
  • 商朝的都城以早期的亳和後期的殷為代表。亳即鄭州商城,面積達25平方公里,是歷史上第一座建有城垣的王都。殷都則沿著洹河兩岸發展、綿延十餘里,周邊並無城牆,只有一道大溝作為防禦設施,與彎曲的洹河成環狀防護都城。殷都城功能劃分相當明確,具備鄭州商城都城的構成要素如宮室、供水設備與排水系統、各式作坊、民居建築等。
  • 風水局中的天花板!每一處都精心設計。天安門是仙凡兩界通道?皇帝為什麼是「九五之尊」?
  • 明末三斬龍脈事件,誰笑到最後?為什麼袁世凱的「龍座」要後移三米?紫禁城中軸連接泰山?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中國古代民間蓋房上樑時有懸掛字條「上樑大吉」、拋元寶、安放鎮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據說在修建紫禁城時,施工人員都要在重要的建築屋頂施工結束前,在屋頂正脊中部預先留一個口子,稱之為「龍口」。之後再舉行一個較為隆重的儀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個含有「鎮物」的盒子放入龍口內,再蓋上扣脊瓦。該盒子被稱為寶匣,而放置寶匣的過程稱為「合龍」。合龍標誌著一座建築的落成。
  • 鴟尾、五脊六獸、九脊十獸各是什麼呢?中華傳統建築採用這些脊獸裝飾有什麼含意和作用呢?最頂級的中華傳統建築裝飾多少脊獸呢?
  • 關於始皇陵的歷史記載和傳說,雖然令人難以置信,但很多卻被目前的科學探測及考古發掘所證實。所以,用「眼見為實」的實證科學,現代人根本就破解不了始皇地宮的奧祕,而解開這些埋藏於地下的巨大祕密,可能會幫助我們回歸對古代中華文明的正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