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留住

游乾桂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有人說,大人是一種處在「忙」與「盲」之間的恐怖動物。

  忙,讓父母看起來有點像「無頭蒼蠅」,每天東奔奔、西跑跑,白天起來刷牙、漱口、吃飯、搭車上班,晚上回來東張西望、嘮叨、罵小孩。

  盲,讓爸媽看起來像極了電影中的「機械怪獸」,從來不去關心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他們在乎的只是表面、虛偽的矯飾,只要我們不犯錯,彼此就可以相安無事,可惜,在他們眼中,要我們不犯錯,真是難喲!

  你不能說他們沒有把心放有小孩身上,這是他們不可能承認的「控訴」,每一個父母都強調,自己是最愛子女的,他們說:「我辛苦賺錢,供他吃,供他玩,供他上學,供他長大,供他結婚,這還不叫愛嗎?」

  你說,我還有什麼話好說?這分明已是觀念問題了。其實我們做小孩的,要的並不多,只要父母是真心陪我們即可。
  
  難道你們沒聽過,精神生活勝於物質生活嗎?

  就以我爸媽來說,就是這種現代父母的典型族群,他們回來的第一句話,是:「吃飯了沒?」第二句話則是:「功課寫了沒?」第三句話多半是:「電視關掉,早點休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爸媽回家的「三句箴言」,我已經可以倒背如流。有時候,我真的在想,他們莫非不知道應該了解我內心深處嗎?還是找不出一個好方法?

  如果真的不懂怎麼做,那麼心理學家的一些建議,其實也很值得參考。

  像我回家之後,最希望的是,爸媽溫馨的問我:今天有什麼趣事啊!然後「裝得」很仔細、仔細的聆聽。心理學家說,這叫做「了解」。

  接下來是「尊重」。尊重的意思是,不論我說什麼歪理,有沒有意思,那應該洗耳恭聽,讓我們從中享受一下「暢所欲言」的快感。每一位小孩子,都是「大嘴巴」的代言人,如果沒有什麼意外,我們喜歡聽到啥,就說啥,這是一種難得的快樂。

  如果我的肺腑之言,得不到肯定,甚至給了我們責備、處罰,與不屑一聽的感覺,那麼我們就有可能成為「閉口族」或「拒說族」的成員。

  然後,我們期盼父母能懂得「溝通之道」。真心的把我們的意見與想法,當做「人話」來聽。
  
我們也期待得到「關懷」。關懷不該只是說說而已,我們需要行動證明,不要老以「忙」與「盲」搪塞一切應該賜給我們的「關懷」。其實,我們只要父母摸摸頭,拍拍肩膀,說說好話,或者噓寒問暖,都將喜悅在心頭。

  最後,請父母把「心」留住。別誤會,我的意思並非爸媽不帶「心肝」上班,也不是要他們掏出心肝,向我們表明忠貞愛「子」。

  我想要說的只是,請爸媽記住還有我這麼一個女兒,不必要的應酬別去,不必要的工作別接,不必要的電視別看,把多一點的時間留給我和他們自己。比方說,和我玩遊戲呀!不過,請父母放心的是,我一定會讓他們的,這叫「給他們面子」。

  總之,爸媽不該和以前一樣囉!一分錢一分貨嘛!投資的心血越多,教出來的孩子才會越好哇!

摘自:游乾桂所著《寶貝在說話》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要鄭重向大家宣布:我不想睡了!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相當難受,因為……因為凡是人類都必須要睡覺,不睡就不能成為「大人」了。但是,我還是不想睡!
  • 每次聽到「小丑」這首歌,就想及我那七歲的兒子,他啊!其實什麼都好,就是喜歡扮演「小丑」。在家裏老愛打姊姊、學蠟筆小新掀她的裙子,或做出各種「款式」的鬼臉。
  • 我是一個大而化之的人,有時候親口答應孩子的事情,只要孩子不提起,包準遺忘殆盡。但我的兒子可就不然了,他的記憶是一流,只要我開口說出的「支票」,他絕對牢記在心,並經常催我「兌現」。
  • 這一陣子我發現我兒子,常會不由自主的恐慌、焦急與悲傷,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就是不說,或是支吾其辭。
  • 教育是一門「藝術」,唯有父母願意平心靜氣的修習這門學分,才有機會成為「育兒藝術家」。一味地與子女「生氣」,只會升高衝突而已。
  • 經過我的明查暗訪,終於發現一個天大的消息,他們居然想把我送去「兒童心理診所」咧!我真的不明白自己招誰惹誰了,居然淪落到爸媽「密謀」陷害我。你有所不知啊!兒童心理診所可是挺嚇人的哩!他們雖然沒帶針筒,也沒有苦得要命的「良藥」,但卻時常口蜜腹劍的告訴家長,孩子是「好動兒」、「自閉症」、「學習障礙」、「智能不足」或「破壞狂者」。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