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季或再度發威 災害來臨因應之道

人氣 4

【大紀元6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節綜合編譯報導) 五級颶風卡特里娜(Katrina)前年8月重創美國大西洋沿岸的畫面仍然令人餘悸猶存。今年6月1日開始,美國大西洋海灣地區又開始進入颶風活躍期並將持續到11月。美國人口統計署(The U.S. Census Bureau)數週前發佈了有助於研擬緊急性應變計劃、防範措施以及復原工作的各種人口統計相關資料。紅十字會也與通用汽車的OnStar監視系統攜手運用科技提供便利服務以因應颶風季節的到來。除了政府及相關救援機構嚴陣以帶外,專家也呼籲個人多做一分防災準備,減少一分災害損失,切莫因去年沒有颶風侵襲致「好了蒼疤忘了痛」而掉以輕心。

今年颶風動態預估

大西洋颶風季節從每年6月1日開始,直到11月30日結束。以往的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年有9.6次風暴,5.9次颶風,2.3次強颶風。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氣候預報中心5月22日表示,在太平洋海面溫度趨向降低的同時,大西洋卻背道而馳,平均溫度持續增高,因此預估2007年大西洋的颶風活動有7成5的機會高於平常。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氣象學家格雷於5月底發佈的最新預告顯示,預期今年將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颶風季節,有17次命名的風暴和9次颶風,其中5次為強颶風。而強颶風在美國海岸登陸的可能性為74%。

颶風襲擊範圍和影響層面

根據美國人口統計署2006年7月1日特別製表(Special tabulation)的數據顯示,全美有12%的居民住在受大西洋颶風威脅的地帶,即從北卡羅來州到德州的大西洋與墨西哥灣沿岸,而在這個地帶中有三個地區躋身2006年全美前20個人口最稠密的大都會區,它們分別是排名第六的德州大休斯頓地區(Houston-Baytown-Sugar Land),排名第七的佛州大邁阿密地區(Miami-Fort Lauderdale-Miami Beach),以及排名第十九的佛州坦帕-聖彼得斯堡-清水大都會區(Tampa-St. Petersburg-Clearwater)。

颶風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從2005年8月受到颶風卡特里娜重創的新奧良市(New Orleans)可窺探得知。該市7月1日約有45萬2170位居民,一年後同時段人口則下滑50.6%,只有22萬3388人。

颶風帶來的影響層面不可小覷。低氣壓風眼通常可拔起約8米高的海浪,當整個旋轉的風暴向陸地推進時,便同時推動著巨浪向前移動,最後形成洪水。這些洪水經常導致比颶風更嚴重的災害。「世界觀察研究院」(Worldwatch Institute)本月公佈的2007年觀察報告指出,洪水是去年第一大天然災害,共有87個國家發生水災。然而由於大西洋地區沒有發生重大颶風災難,全球天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比起2005年損失的2,196億美元大幅下降許多,達445億美元。而去年死亡的人數卻比前一年增加24%。

這還僅僅純粹以經濟數字看待損失的結果。事實上,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它伴隨而來的其他問題、公共衛生後遺症和災難症候群,例如在難民營所發生的性犯罪、家庭暴力、失業、搶劫、自殺、童工、兒童走私等。因此,災後減少餘害已成為政府的嚴肅課題。

災害來臨時的因應之道

汽車網(AutoNet)數日前報導,紅十字會和通用汽車的OnStar監視系統攜手運用科技提供便利服務以因應颶風季節的到來:A) GPS定位、B) 線上緊急服務和C) 紅十字會網站。

災害發生的時候,很可能會被撤離至不熟悉的地方。OnStar用戶不需要特別撥電話,也不需要花費其他特別費用,可以使用GPS定位,透過紅十字會的線上緊急服務獲知相關資訊,包括收容所和補給站位置或其他緊急服務中心。此外,用戶還可以藉由紅十字會網站,讓親朋好友們知道自己的安全。


今年第一個颶風Andrea的氣象衛星圖。(NOAA/Handout/Getty Images)

颶風小常識

流動性的低氣壓稱為「氣旋」(cyclone)。它若在低緯度生成,則叫熱帶氣旋,其中心風速若每秒超過18公尺就稱為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熱帶風暴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名稱,如: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者地區稱為「颱風」;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北太平洋東部等地稱之「颶風」;澳大利亞名為「威烈威烈」;菲律賓土人稱呼「碧瑤」;印度洋稱其為「氣旋」。

「颶風」一詞是英文hurricane的中文意譯。神話上有關颶風的說法,瑪雅人的創世神之一雷暴與旋風之神Hurakan,它於混沌未開之時將氣息吹向水上,產生乾燥的陸地,後來它喚來一場大風暴和洪水毀滅了森林居民。輾轉演繹之後,加勒比海語言中有了惡魔Hurican的字眼,最後成為英文hurricane一詞的由來。

而颱風也有其有趣的神話傳說。它是英文typhoon的音意合譯,融合了外來詞與廣東話。希臘神話中的地母蓋婭(Gaia)有個幼子叫Tyhon,是一只長著一百個龍頭的怪物,他的孩子們是可怕的大風。這一詞語被借入阿拉伯語後又傳至印度語,最終與廣東話大風(toi fung)融合在一起,成為英文詞彙typhoon。

氣象局(the Weather Bureau)於1950年正式替颶風命名。這些名字每年從A開始,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之間交替選擇。2007年第一個颶風喚名為安德雅(Andrea),下一個將稱呼為貝利(Barry)。

颶風和颱風等級對照表:


資料來源:美國之音、中央社、汽車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颶風預報 準確性也有誤差
美科學家獨排眾議 指洋流為全球暖化罪魁禍首
卡特里娜颶風的公共衛生後遺症
專家指中國太湖生態系統二十年內難好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