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國傾銷下的台灣傳統產–薪傳篇

傳統文化產業蕭條 正視薪傳危機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許雅靜台北二十九日電)「現在雕刻這個區塊不好經營,看不到未來,就算有人要來學,我也不敢教,這樣會害了別人!」十多年前從台北到三義闖天下的雕刻師傅林進昌,一語道盡木雕產業的蕭條。

他悲觀地認為,長此以往,這項傳統技藝終究會斷。

三義木雕遠近馳名,這幾年和其他傳統產業一樣,受到中國貨低價傾銷,生意一落千丈。「三義鴨箱寶」老闆娘李屘說,鼎盛時期,全台有一百家的木頭鴨子店,現在全台只剩她這一家。

產業沒落,木雕師傅們為了生計,有的只好兼差,等著不穩定的零星訂單;有些捨棄老本行,轉行當警衛;有人到工廠做工;還有人全台奔波幫人挖芋頭,論袋計酬。一雙雙具備本土文化技藝的巧手,埋沒在田埂和一間間四四方方的警衛室裡。

李屘曾經為找不到木雕師傅苦惱不已,透過介紹,才在南部找到沒工作的雕刻布袋戲偶師傅來做鴨子,但刻人像和刻動物還是不同,作品被退了三次後,負責轉型輔導的人員還質疑她,這真的是開了三十年的老工廠嗎?

木雕師傅大多逾知天命之年,四十歲的林進昌是少數的年輕師傅,刻神像出身的他,五年前小孩出生,迫於經濟壓力,開始兼作民宿。

他感嘆,比他年輕的師傅幾乎沒有了,現在台灣廟宇的神像都是到中國訂做、來台組裝,台灣負責組裝的工匠,地位還比雕刻師傅高。

玻璃產業的狀況和木雕大同小異,都面臨人才流失的危機,甚至還有人才外流的問題,不少廠商帶著台灣師傅到中國打天下。

剛卸任的竹塹玻璃協會理事長黃寶雪說,幸好這幾年,慢慢看到一些師傅回來了,希望這些師傅和大家一起好好奮鬥下去。

「燒玻璃得忍受攝氏一千度以上的高溫火炬,很多人受不了、收入不穩定,人才已斷層」,黃寶雪看到傳承的問題,曾請學校直接為國中生開班授課,但幾年過去了,還沒看到學生回到這產業,「我真的很遺憾。」

旅居美國二十幾年的知名陶藝家劉峰雄也疾呼,因應人才斷層的問題刻不容緩,這兩、三年一定要做。

劉峰雄打算在結束美國工作後,回台找塊地,結合工業界和藝文界支援,打造一所純粹藝術訓練的學府,從做模、捏陶、上釉、設計樣樣都學,一套完整的課程,由師傅帶領,一步步傳承下去。

文化工作者意識到產業存活和薪火相傳問題,默默地為延續香火努力,黃寶雪就是不忍見到二十幾年來的心血無人承繼,在不給小孩經濟壓力的前提下,成功遊說兒子踏入玻璃的世界。

在經濟發展掛帥的趨勢下,文化產業經常被忽略,但政府對於經濟發展不應只停留於數字競逐,也應有更深的文化考量,面對大環境不利的現實下,業者對於文化技藝的傳承,經常心有餘力不足,政府這時候總被寄予厚望。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所長林正儀說,五年來政府推動文化產業的經費約新台幣三、四億元,未來四年,預計將再投入二十億元,扶植傳統工藝產業,透過設立育成中心輔導業者,將是重點工作。

不過,在培訓人才和符合市場需求上,確實有兩難,林正儀說,訓練再多的人才,市場沒有需求,還是無法生存下來。面對傳產文化的危機,除致力於薪傳,政府還得費思量,如何輔導讓文化產業在保留原有文化的精神下,求新求變,開創更廣的道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