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枉孩子?

陳嘉莉
【字號】    
   標籤: tags:

小武是家中的獨子,父母親將近三十多歲才生了一個孩子,小武從小受盡眾人的寵愛,尤其小武的媽媽將小武視為太上皇,逢人便說自己的兒子聰明伶俐,將來一切都要仰仗小武,父母親從小認真地栽培小武,讓小武學了多項才藝,希望小武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小武是班上最年長的大哥哥,小武聰明、理解力強,常常是班上成績的佼佼者。小武雖然成績優異,但有一點令老師頭痛,小武是大哥哥,加上身材高大,常帶頭與老師唱反調、捉弄老師。小武有一次帶頭在教室裡玩球,結果小武用力過猛,球一彈彈到電燈,電燈破了,碎片砸到其他同學的臉,幸好沒有造成重大的傷害;另外小武對老師的態度愛理不理,上課老師問問題,小武一副老理不理的模樣,其他的同學有樣學樣,當著老師的面說:「為什麼小武可以,我就不行?」

老師曾私底下和小武用說理的方式談論這些問題,小武還是依舊一副不想理人的樣子,雖然小武嘴上說明白老師不讓同學在教室裡玩球的原因,回家卻對父母親說:「老師冤枉我!沒事就愛處罰人!」父母親一聽到孩子受到冤枉,不分青紅皂白打電話到學校,一狀告上校長,說老師偏袒其他的同學,對小武太過於嚴苛,而且不問究竟就處罰小武,校長允諾會處理這件事情,才讓小武的父母親稍稍平息怒火。

校長和老師瞭解情況後,希望老師能對小武的父母親解釋清楚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父母親覺得老師小題大作,小武快要進入青春期,難免對於老師會有一點距離,而且小武怎麼可能會帶頭在教室裡玩球,應該是其他的同學慫恿小武。小武的父母親希望老師給小武多一點發展的空間,不要管小武太多,老師也要檢討自己的教學,是不是其他的同學犯錯,老師沒有查明就冤枉小武,但如果小武真的做錯事,還是要請老師教導。

小武的父母親希望老師教導孩子,卻又不願意接受老師的建議,不希望給小武太多的要求,家長不接受孩子犯錯的事實,相信自己的孩子永遠是對的,別人的孩子是錯的。小武的父母親不相信老師,又要求老師教育孩子。既然家長對老師持著懷疑的態度,孩子又怎麼能相信老師,接受老師的教導?

孩子是父母親的一面鏡子,孩子表現出的樣子其實是父母親教育的結果,老師秉持著良心教育孩子,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和協助,教育的工作便無法發揮成效,也會使得孩子無所適從,老師和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是幫助與教育孩子的推手,少了一隻手,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會受到阻礙。

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家長和老師互相配合,互相幫忙,一起為了孩子的教育、將來共同努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實習的班很特別,是四、五年級混合的天兵班,這些孩子都是被各原班老師轟出來的,一群受挫的小孩,有的是需要藥物控制的過動兒、有的有情緒障礙、有的有學習障礙、有的人有嚴重的家庭問題、有的是英文跟不上班及進度的美國新移民,需要特別的語言輔導。
  • 曾經有人說:「教育是心靈改造的工作,而教育工作者就是改造心靈的推手與執行者」。對於心靈改造的重大工程充滿的憧憬與熱情,多麼偉大的名詞,教育是多麼偉大的一件工作。學生時的我對於老師肅然起敬,尊重、景仰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成為教育工作者後,時代潮流的變遷,世俗價值觀念轉變,教育工作者已經不再有偉大的光環,教育工作者也非令人稱羨與受人敬重的工作,自己與同事常調侃教育工作者簡直是高級的服務人員。
  • 打開電視,新聞又在報導暴力、誹聞及政治人物的口水戰;不僅僅是連續劇,甚至動畫卡通片也不外乎勾心鬥角、暴力恐嚇、逞兇鬥狠的戲碼,而我們的孩子每天收看的就是如此驚心動魄的電視節目。
  • 國語科教學,除了讓孩子學會生字語詞的運用外,還可以敎些什麼?鄧美珠老師讓孩子從課文中找出學習的趣味,從中激盪出豐富的創意思考。
  • 早期的社會科教學,會讓人聯想到背誦,一堆的地理名詞、山川河流、歷史文物總是讓人理不清頭緒。大家似乎曾有這樣的經驗,一拿起課本,看沒幾下就昏然欲睡,社會彷彿是本催眠書。但是對鄧美珠來說,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親愛的!我將社會課變有趣了!」
  • 老師出了一道奇怪的作業:列出所有你討厭的人。不過,沒人知道下一步是什麼。然後,老師請學生帶蕃茄來上課,並且在蕃茄上面寫下那些討厭的人名。
  • 孩子們懼怕老師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尤其在新學期伊始。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長週末或寒假結束後返校時。家長們既要教會孩子對陌生人保持適當的警惕,還要讓孩子輕鬆地面對那些可信任的成年人,這對我們來說還真有些難度。不像稍大點兒的孩子,年幼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未達到能區分事物的程度,也無法憑直覺感知危機,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經年纍積才能達到的。
  • 以前讀書的時候,我不明白為何孔子要提倡「無訟」,而古時地方官政績良好者,為何以「民間無訟」來讚美其德政。等到年齡漸長,更尤其是當了老師,耳聞也親歷一些訴訟事件,才曉得許多投訴原本都是意氣之爭,原本都能慈悲善解。
  • (大紀元記者溫婧編譯報導)開學之際,我知道許多家長正考慮去見孩子的老師。家長去見老師可能會有多種原因。例如,自我介紹、向老師提供更多關於自己孩子的信息、關心學校如何開學等等。如果你正打算去見孩子的老師,在這裡我想與家長們分享一些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
  • 一位教授女兒,疑因遭受班上同學言語及關係霸凌,致使母親憤而向4位同學提告,導致班級掀起「集體轉學」。最後全班願意和這個孩子同班的僅剩一人,母親也只能讓孩子轉學了事。這個事件,由於家長不滿校方與教育局輔導不當,甚至上訴到監察院,經媒體報導後,立時引起輿論紛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