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賞讀:《太宗手詔答魏徵》

選自《貞觀政要.論君道第一》
陸志仝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237
【字號】    
   標籤: tags: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歷史文獻,由唐代的史學家吳兢(669-749)撰編。吳兢,唐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據史書記載,吳兢為人性格爽朗,勤奮好學,精通經史。年輕時就立志從事史學研究工作,武周聖曆三年(西元698年)前後,經人推薦,開始擔任史官。吳兢一生的著述頗豐,還曾著有《梁史》十卷、《陳史》十卷、《齊史》十卷、《周史》十卷、《隋史》二十卷、《唐春秋》三十卷等。而流傳至今的只有《貞觀政要》一書。

《貞觀政要》全書十卷四十篇,共八萬餘字。主要記載了貞觀年間(西元627-649年)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們的政論和奏疏、相關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以及貞觀時期社會的狀況等。由於吳兢是史官,能直接查閱到貞觀時期唐太宗的所有文詔及大臣們的奏疏,所以《貞觀政要》一書也被歷代的史學家認為其有關貞觀政事的記載比《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通典》等更為詳盡和具體,是研究初唐歷史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獻。

貞觀十一年,特進(官名;德高望重者,朝廷賜位特進)魏徵接連兩次上書,就「知足」、「知止」、「居安思危」、「慎始敬終」等治國策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並列舉了隋煬帝滅亡的原因。那麼,作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又是怎樣對待大臣們的意見呢:

太宗手詔答曰:

省頻抗表[註1],誠極忠款,言窮切至。披覽忘倦,每達宵分[註2]。非公體國情深,啟沃義重,豈能示以良圖,匡其不及!朕聞晉武帝[註3]自平吳已後,務在驕奢,不復留心治政。何曾[註4]退朝謂其子劭曰:「吾每見主上不論經國遠圖,但說平生常語,此非貽厥子孫者,爾身猶可以免,」指諸孫曰:「此等必遇亂死。」及孫綏[註5],果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為明於先見。朕意不然,謂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曾位極台司[註6],名器崇重,當直辭正諫,論道佐時。今乃退有後言,進無廷諍[註7],以為明智,不亦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陳,朕聞過矣。當置之几案,事等韋、弦[註8]。必望收彼桑榆[註9],期之歲暮,不使康哉良哉,獨美於往日,若魚若水,遂爽於當今。遲復嘉謀,犯而無隱。朕將虛襟靜志,敬佇德音。

註釋:
[註1] 省:為閱、讀之意。頻:連續。表:指奏章。抗表:指上書。
[註2] 宵分:半夜。
[註3] 晉武帝:指司馬炎(西元236-290年),司馬昭之子。西元265年12月,他廢黜魏元帝曹奐,自立為帝。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其死後不久,全國陷入四分五裂的混戰局面。
[註4] 何曾(西元199-278年),字穎考,承襲了父親的爵位,魏明帝時改封平原侯。司馬炎襲父爵為晉王時,何曾身為丞相,在廢曹立晉的過程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晉朝一建立,他官封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爵位也由侯晉陞為公。
[註5] 綏:何綏,字伯蔚,何曾的孫子,仕至尚書。後為東海王司馬越所殺。
[註6] 台司:指位列三公的高官。
[註7] 廷諍:指在朝廷上直言規勸。
[註8] 韋、弦:韋,柔皮。弦,弓弦。此句典故出自《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己;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故佩弦以自急」。西門豹是戰國時魏國鄴令,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曾立下赫赫戰功。董安於是春秋晉國公卿趙軮家臣,古代建築家。
[註9] 收彼桑榆:桑榆本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時分。出處,《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雖然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卻取得勝利。 十康:太平。本文泛指太平頌歌。此句出自《尚書.益稷》:「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敬佇:等待。

全文大意:

唐太宗親筆寫詔書答魏徵:
閱讀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覺到你的態度非常誠懇。你的意見言無不盡,懇切備至。我常常讀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憂國情深,竭誠忠告並曉以大義,又怎能把這些治國良策寫出來,彌補我的不足之處呢。我聽說晉武帝平定東吳之後,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不再關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後對他的兒子何劭說:「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談論治理國家的宏圖大略,只談論一些日常生活的瑣事。這不是貽害子孫的事情嗎?只是你還可以免除殺身之禍」,而何曾指著他的那些孫子說:「你們將會死於非命」。到了何曾的孫子何綏為官時,果然被濫施酷刑的司馬越所殺。以前的史書稱讚何曾有先見之明。我卻不這樣認為,我說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作為一名朝廷的官員,上朝時當為國家建言獻策以盡忠義的本分,退朝時應當修身以彌補過失。國君有好的政令時要順勢助成,國君有缺失時要糾正補救,這樣才能共同治理好國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發覺君主有缺點)應該當面直說和勸誡,討論治國的正道來輔佐時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後才發表議論,上朝時卻不直言勸諫,還認為自己很明智,這不是很荒謬嗎!站立不穩時不來相扶,要這種人做什麼?

你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讓我看到了自己的過失。我將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當成柔皮和弓弦,經常提醒自己。期望在年底時收到好的效果,把國家治理的更好,不讓「康哉良哉」這樣的歌曲只在堯舜的時代才流行。也讓我們君臣之間魚水相得的關係,更明顯地出現在當今。未能早日回覆你的好諍諫,只希望你能夠犯顏直諫而無須隱瞞。我將會虛懷若谷、心平氣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

評講:
貞觀時期,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的勸諫,上自國家政策,下至宮廷及老百姓的生活瑣事。唐太宗均能虛心納諫,並提倡和鼓勵臣下的諍諫,太宗嚐言:「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亦不以為忤」。唐太宗在位23年,任賢納諫,勵精圖治,創造了輝煌的局面,《貞觀政要》記載當時社會昇平的盛況為:「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而一個政權如果連「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阻止老百姓發表批評意見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國語.周語上》這樣簡單的道理都不知道,那又會怎麼樣呢?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閉口不說話),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太宗的意思是,隋煬帝施行暴政的時候,其朝廷的官員一個個都閉口不說話,隋煬帝也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導致國家很快就滅亡了。虞世基等大臣不久也都被殺死。

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地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五牛圖畫面看似呆板,但作者通過五頭牛各自不同的姿態以及豐富的色彩變化,使畫面上的五頭牛既是單一的個體,相互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繫,構成一個諧和的統一體,極具特色。
  •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於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他自稱「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次韻子由論書》)。
  • 經歷過文革的中國人可能還記得,那時候中國大陸從幼兒園到大學都經常搞所謂的「憶苦思甜」活動,學校請一些據說是在「舊社會」受到過「地主」、「資本家」剝削壓迫過的「貧農」來給學生講述其在「萬惡的舊社會」“悲慘」的遭遇;聲淚俱下的控訴「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最後還要熬一鍋野菜湯讓大家吃。當時的青少年普遍認為,「舊社會」的「勞動人民」都是吃米糠、野菜湯甚至是草根樹皮長大的,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而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共產邪黨給的。
  • 上清仙品降凡池,深裹濁泥玷玉肌。
    真性至純心不染,娉婷出水綻芳姿。
  • 牡丹 徐凝(唐)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 北京的臥佛寺,位於西山餘脈壽安山下,是一座著名的古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公元七世紀,即唐代貞觀年間,臥佛寺始建,最初名為兜率寺。當時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但現在已不存。
  • 主佛慈悲創大唐,流芳千載見輝煌。 錦瑟音清傳子夜,玉箏聲雅弄襄陽。 霓裳綵鳳飄然轉,劍器游龍矯捷翔。 排字沖融和氣洽,旋花獻瑞聖功揚。 風吹廣袖輕回雪,拍送繁弦共繞樑。 皓齒長眉花閉月,羅衣翠釧粉留香。 千歌百舞語難訴,法度眾生天地昌。
  • 今天是星期天,妻子玉娟一早就去單位加班了。正林一個人在家帶孩子;兒子榮榮上小學二年級了,挺乖的,學習成績也很好。正林自個在家時從來不煮飯炒菜;早上帶著榮榮到街上小吃店裡吃餛飩和炒米粉;中午就在家裏蒸了幾個粽子,然後泡了兩袋方便麵,跟榮榮湊合著吃了午飯。正林喜歡下 象棋,平時沒事就跑到一樓的老宋家裏下棋。今天因為是父親節,又要督促榮榮做作業,正林擔心妻子回來後嘮叨,所以沒敢去老宋家。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