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青少年性行爲下降趨緩 引發各界關注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恩婕綜合編譯報導)教養青春期的孩子對父母來說,並不是一項輕鬆的課題,尤其是性教育,更讓許多家長與學校感到苦惱。在美國,青少年的懷孕率比英國高出一倍,也比其他已開發國家都高得多。經過多方努力,近十年青少年性行為發生率維持穩定的大幅下降,一直被譽為是一項重大成功的社會與公共衛生教育。然而華盛頓郵報報導,根據最近一項全美調查資料,這個下降趨勢顯示停滯,引發各界關注。

美青少年性行為下降趨勢呈現持緩 各界擔憂

美國1960年代以來,因受性解放的革命性影響,開始實施安全性教育。美國青少年有性交行為的比率從1970到1980年代持續上升,刺激青少年懷孕率的驚人上揚。但這項趨勢約在1991年反轉,由於對透過性行為而感染傳染疾病的憂慮,特別是愛滋病,使得他們的想法改變了許多,行為上變得相對保守。此外,有更多的青少年使用保險套及其他避孕方法,促使青少年懷孕率降到了歷史低點,尤其是非裔美國人。此外,許多家長團體與教會自1980年末期大力推動貞潔教育,美國政府也意識到性病傳染和未婚懷孕問題日益惡化的嚴重性,於1996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正,使得貞潔教育成為美國官方正式的性教育政策。在這些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十多年來青少年性交比率一直穩定地大幅下降,但是根據一項大型的全國調查資料顯示,在2001年到達一個穩定水平後,就幾乎沒什麼變化。

性行為的減少一直是青少年懷孕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保護青少年不受愛滋病等經性行為傳播疾病的感染。儘管總有部分青少年是不可能經由勸阻而停止性行為,專家對停滯的下降趨勢感到憂心,猜測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包括年輕人對愛滋病日漸放鬆戒心。有些學者甚至認為,走平的性交率乃性行為增長的前兆,青少年懷孕率將再度攀升。而調查顯示保險套使用的增加率正在衰退中。

數名專家指出,下降趨勢的持緩與聯邦政府增加撥款補助婚前守貞計畫的時間正好一致。最近由「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委託獨立研究公司「麥思馬提卡政策研究」(Mathematica Policy Research)對守貞計畫四個獨立的研究發現,並無明顯證據顯示這項宣導推遲青少年對性行為好奇嘗試的起始年齡。這個每年花費約一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的計劃,因無明顯效益而飽受部分地區的批評,國會上個月曾為增加兩千八百萬補助款的適當性而辯論。

然而擁護貞潔計劃的教育人士認為,調查資料正好突顯了鼓勵青少年守貞直到結婚為止的重要性。家庭研究協會(Family Research Council)的查玫.葉絲特(Charmaine Yoest)說,今日青少年每天生活在性資訊大量轟炸的音樂電視(MTV)文化中,誤導他們認為有性行為是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必須告訴他們,青少年體驗性行為是不健康的。貞潔教育機構(National Abstinence Clearinghouse)創始人李絲莉‧安如(Leslee Unruh)說,我們需要加強貞潔教育,撥更多經費給守貞計劃,這是我們所能帶給年輕人的最健康的計畫項目。這些計畫需要更多時間及更廣泛的應用,以對抗到處充斥鼓勵性行為的資訊。

藉符合青少年需求的性教育 收「潛移默化」之效

事實上,青春期的性教育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不只是音樂電視節目散播誤導的性資訊,隨著世界資訊的網路化,青少年常從這個渠道獲得這方面的知識,這其中就有很多歪曲的資訊。針對時下四處瀰漫「似是而非」的性資訊,顯而易見地,正確的青春期性教育有其急迫的必要性。

儘管許多國家在學校都提供性教育課程,然而如何才能引導青少年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確的性知識?首先得瞭解哪些資訊是青少年真正想瞭解的,方可藉符合其需求的教育以達「潛移默化」的效果。

青少年本身想獲得哪些性教育知識?學校在兩性教育上應該涵蓋哪些主題?

澳洲西悉尼大學助理教授摩拉.卡莫迪 (Moira Carmody)說,一項有關性倫理的研究計畫顯示,年輕人想要的性教育,遠比現行僅教導保險套課程要的更多。根據心理學家艾利克.艾力森(Erik Erickson)的理論,忠誠與許諾是青少年階段學習自我認同與親密關係的重要歷程,而不可能藉由選擇是否使用保險套或避孕,學習忠誠與許諾的真正內涵。貞潔電子報(Chastity Cool)曾引述輔仁大學神學院生命倫理中心執行顧問蕭慧瑛看法,「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許諾與忠誠之上,而非只是關心情慾解放、身體探索或性解放。」

卡莫迪表示,青少年渴望瞭解可以從戀愛泥沼中解脫的方式,對兩性關係與性方面的課題想的非常深入,然而他們通常無法從學校中學到,是而常與朋友們詳細談論。在墨爾本的一個家庭暴力與學齡孩童研討會中,發現年輕人對兩性關係的性政治常感到困惑,也想要在性教育課程中學習如何掌握。

鑑於時下傳播媒體、廣告宣傳和流行情歌對兩性親密接觸舉動的大力鼓譟,使得現今年輕的一代將性愛混為一談。學者強調學校於兩性教育中,對年輕人性愛混淆的觀念應予以澄清,強調性非等同於愛。同時要教導青少年學習拒絕的藝術,懂得適時抗拒性的誘惑。

此外,對於時下年輕人分手的方式,如透過手機簡訊(SMS)告知分手訊息或對舊情人不告而別且於公開場合挽著新情人宣示舊戀情的結束,專家認為必須引導年輕人理智妥善地結束男女交往關係,懂得設身處地想一想另一個人,而不造成對任何一方的傷害或留下遺憾。

「愛與被愛的課題,是人際倫理中非常重要的親密課題,也關係著一個社會是否能健康而成熟的發展。」蕭慧瑛於貞潔電子報(Chastity Cool)評論道,「健康與負責的愛情很重要,是一條值得真正走向愛的性教育政策。」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4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蕙燕達拉斯特稿)墨西哥裔的伊娃今年三十六歲,每週會到一家華人公司打掃清潔,有時她會帶著一個兩歲多的小女孩。公司員工都以為那個小女孩是她的女兒,後來才知道那是她的外孫女。因為伊娃的女兒重蹈她的覆轍,在不滿十五歲時就未婚生子。
  • 【大紀元5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五日電)許多男性在青春期都有偷看色情影片 (A片)的經驗,性教育學者今天說,手機上網下載成為青少年瀏覽A片的最新工具,青少女則易受到色情漫畫 (A漫)的吸引。不論是A片或A漫,都會灌輸性的迷思,其中有許多嚴重偏差的性觀念。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一歲大的女兒喜歡跳舞。一聽到音樂,無論何時何地,她的臉上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然後靠在沙發、椅子或父母的腿上,開始左右晃動還有踏地板。有時,她小小的心靈完全陶醉在音樂之中,她的四肢著地來回搖晃,或者小心翼翼地抬起一條腿做出旋轉的動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