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花東武陵 享寧靜山野風光

楊安生 撰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只要是連續或週休的假期知名的台東關山親水單車步道,親子團總動員將關山親水步道,人車人海擠滿車道。如果您喜歡親近山林綠水,深刻地體驗後山的原始之美,那您是絕對不可錯過,離關山不遠處(關山→武陵約7公里)進入綠意盎然的武陵絕色隧道。



在花東蹤谷公路台9線的357K處附近入口可轉進武陵綠色隧道,長有4公里多,兩旁種植樟樹與木麻黃,種植有60年以上,歷史相當悠久。這雖不是著名觀光景點,兩旁樟樹、木麻黃緊密相連,活像順著綠色時光隧道,一幅悠閒人間時光寫景。幾乎完全不受人為干擾的悠然自得感受,是個值得來趟單車快意行及推薦拍攝場景,亦徹底感受到後山閒情意志。



基本上小騎平坦四公里綠色隧道還是不夠的,路過原住民意象景觀石雕叉路轉進武陵社區,經過這裡不妨停下車,駐足遠眺可享受迷人山巒及蜿蜒串起猶如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





經過美化綠化的武陵社區,圍牆上畫上排灣族圖騰與象徵性,族人將歷史、人文、神話化作圖騰。且看看村民們如何守護與創造家園,筆者巧遇正在興建武陵社區聚會所,族人以以木雕記載歷史,刻劃出老祖宗的傳奇故事,佈滿於整間會所。


鹿野大圳武陵社區宛若一 處人間仙境,由台東水利局及武陵社區共同打造出的親水公園,現與武陵監獄共同承擔起後續維護工作,並獲內政部評選為模範社區。這裡人工河道和戲水區,適合小朋友戲水,水淺流緩,希望讓小朋友們玩得更盡興(可來個小泳消暑一下下)。 順著鹿野大圳步道走,可見意象石雕休憩公園 ,沿著武陵親水步道而建,走累了!騎酸了!可以在此納涼吹吹風,再來壺烏龍香茗,人生何其幸福哩!





武陵環山產業道路再花東的山巒在碧藍天空的襯托下,抬頭仰望綠意盎然的清麗景致,產業道路上橫跨遊武陵溪的武陵吊橋,早期為布農族人每天必經之路,為了便利輸送貨物,另外在旁邊擴建現今的水泥橋。這條雖是平坦的柏油路,打通台九線後現已人跡罕至之境。





如今台九線更截彎取直,使的武陵這座純樸山區將逐漸恢復到最原始的自然風貌。跨越武陵溪眼前腳下則是巨岩峭壁,有裸露的溪流及峭壁景觀,而這條山腰車道地點高亢,景觀深遠,細細駐足,是遠眺花東蹤谷絕色景點,享受寧靜山野風光,非常值得您來探訪絕佳幽境之地。


自行開車:

國道五號: 由國道一號(中山高)至汐止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到達關山後,往武陵方向入口在台9線357K處附近。只要依循著往武陵監獄的指標,即可到達武陵綠色隧道。

搭車:搭乘鐵路每日有自強號三班次,往返台北、台東間,行車時間約六小時,莒光號則有六個班次,行車時間約七小時。台東境內內公路客運業者則有台汽、鼎東山線、鼎東海線及花蓮客運等四家,唯班次並不密集,須注意發車時間。往武陵方向,永嶺車站下車可到。

住宿:鹿野地區提供各式多樣化的農業旅遊,晚上住宿方式可以選擇各俱特色的憶柏飯店或紫熹山莊或農民經營的民宿,體驗令人難忘的鹿野農村。亦可到關山鎮後,往親水公園方向的山水軒渡假村以歐式裝飾藝術為建築設計主體,亦是不錯的選擇喔!

──轉載自 自然顏色http://www.pse100i.idv.tw/index2.html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