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蘇丹》

阿童木

人氣 37
標籤:

【大紀元9月1日訊】[本篇文章的緣起來自一張來自維基字典的普利策獲獎照片:《飢餓的蘇丹》(英文:The Starving of Sudan)]

反觀今天的主流媒體,似乎依舊主掌著大眾的思維,它們是否起到了社會良心的作用呢?

「有句老話是:人之熙熙,皆為利來;人之攘攘,皆為利往。」是無奈,還是吶喊!

少數記者出於職業道德的考量,對備受爭議的題材進行了遲到的報導,如「Chinese Seek Answers in Organ Scandal」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7/04/21/AR2007042100524_pf.html,
然而這是在很多「非主流」媒體奔走呼號,許多源自民間的草根運動堅持不懈,人權悲劇一再重演之後,方有的結果了。

而現在政府操控的媒體依舊關心著它們希望民眾關心的話題,並且得出政府需要的結論:

仇恨犯罪,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由於媒體的煽動在不斷發生,就好像一首DIXIE CHICKS唱的歌中所訴:

Not ready to Make Nice:
「I made by bed, and I sleep like a baby,
with no regret and I don’t mind saying,
it’s a sad sad story that a mother will teach her daughter that
she ought to hate a perfect stranger」。

據悉,儘管蘇丹的種族滅絕行為如此慘烈,中共依然沒有停止過對它的經濟援助。而電影盧旺達飯店中的一個鏡頭:「種族屠殺使用的便宜的片刀,是MADE IN CHINA」的,而盧旺達屠殺的主要輿論導向就是當地的一家電台,不願意做出的聯想是:它們的資金來源也是中共的經濟援助。

無怪乎,國際社會民眾提出要通過抵制北京奧運對中共對蘇丹的經濟援助說不!

作為「非主流」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我們享受著幾代人的和平抗爭方得來的民主生活,在言論自由的土地上,在我們的生命和經濟利益獲得民主制度保護的情況之下,如果還不能說出自己的心裏話,為正義和良知發出聲音的話,真的是個人品質的問題了。

難道是:「一日為奴,終身為奴」嗎?!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我們從歷史的真實中,學到了什麼嗎?

相關網站: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5424238
An Interview with Dixie Chicks by NPR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4%E7%88%BE%E5%AF%8C%E7%88%BE
Wikipedia on Darfur

http://www.ushmm.org/conscience/?gclid=CPv4t7G1no4CFQebIwod12HBRw
Committee on Conscience

http://www.ushmm.org/googleearth/
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http://www.jacl.org/antihate/index.html

(Definitions

Hate Crime: defined by federal or state statutes. A hate crime occurs when a person commits an act such as assault, battery, criminal damage to property, criminal trespass to property or mob action because of the victim’s real or perceived race, religion, nationality, gender, sexual orientation or disability. Hate crime laws vary from state to state.)

本篇文章的緣起來自一張來自維基字典的普利策獲獎照片:

《飢餓的蘇丹》(英文:The Starving of Sudan),是一幅攝影照片作品,拍攝者為南非自由攝影記者凱文‧卡特(英文:Kevin Carter)。其後此照片版權被售至《紐約時報》,作報導蘇丹大饑荒的新聞圖片。拍攝者凱文‧卡特並因此照片,於1994年獲選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然而,他在得獎兩個月後,受不住群眾指責和良心苛責,自殺身亡[1][2][3][4]。

照片來歷

1993年,蘇丹戰亂頻繁,更發生大饑荒,兩名攝影記者凱文‧卡特和西爾瓦乘小型飛機,往蘇丹北部邊界伊阿德村拍攝蘇丹遍地餓孚和內戰情況。但他對拍攝饑民的情況感到悲哀,慾走到附近的灌木林休息,緩和緊張感[3][5][6][7]。

根據凱文‧卡特自己憶述,他在灌木林外聽到一聲微弱的哭泣,一名瘦骨嶙峋、裸著身體小女孩,奄奄一息在貧瘠蒼涼的大地上向食品發放中心爬行,出於記者的直覺,他蹲下來向女孩拍照。正當此時,一隻禿鷹落在小女孩身後,等待女孩的死亡,然後大快朵頤。

凱文‧卡特靜靜的在那兒等了20分鐘,並選好角度,儘可能不讓那只禿鷹受驚,待禿鷹展開翅膀。拍攝完畢後,凱文‧卡特趕走了禿鷹,注視著小女孩繼續蹣跚爬向目的地。接著,他放聲慟哭,嚷著想要擁抱自己的女兒[3][5][6]。

成名之後,凱文‧卡特把作品命名為《飢餓的蘇丹》,將版權售至美國《紐約時報》,於1993年3月26日刊登。接著,國際媒體爭相轉載,很快便傳遍世界,照片震憾人心的感染力,激起世界人民對蘇丹大饑荒的強烈反向,各國政府亦關注蘇丹內戰。正因如此,凱文‧卡特的《飢餓的蘇丹》獲選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

《飢餓的蘇丹》成名之後,凱文‧卡特把作品命名為《飢餓的蘇丹》,將版權售至美國《紐約時報》,於1993年3月26日刊登。接著,國際媒體爭相轉載,很快便傳遍世界,照片震憾人心的感染力,激起世界人民對蘇丹大饑荒的強烈反向,各國政府亦關注蘇丹內戰。正因如此,凱文‧卡特的《飢餓的蘇丹》獲選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

《飢餓的蘇丹》成名,更多人關注那小女孩的命運,成千上萬的人向《紐約時報》打電話,詢問她的生死安危,但是《紐約時報》編輯們和凱文‧卡特也不知道她的下落。而大眾得知凱文卡特完全沒有向小女孩施以援助,大加批評他有沒有善心,就連他的朋友們也加入批評者行列,因為他當時就該放下攝影機去幫助小女孩,他卻眼睜睜看著事情發生。凱文‧卡特如此解釋:「當我把鏡頭對準這一切時,我心裏在說:『上帝啊!』可我必須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我就不該來這裡。」

拍攝者自盡

凱文‧卡特得獎之後,面對批評者步步通迫,以及自己對小女孩的歉疚,使他身心受創。另外,他本人已經入不敷出,本接受一份出發到莫桑比克的任務,但一連串的意外令他不能完成任務。而且他的好友肯‧奧斯特布魯克在托可扎拍攝任務中被槍殺,徹底擊潰了凱文‧卡特,他向人表示,寧願自己代替肯‧奧斯特布魯克熬子彈更好。

1994年7月27日,凱文‧卡特與肯‧奧斯特布魯克的遺孀莫尼卡一陣短暫談話後,於夜晚7時,穿著沒洗的牛仔褲和T恤,駕車往布萊姆方特恩斯普洛特河邊,把一截花園用軟管固定在排氣管上,又從車窗送進車內,然後他啟動了車子,打開隨身聽,用袋子當枕頭枕在腦袋。約翰內斯堡警方稍後發現凱文‧卡特的屍體,證實他用一氧化碳自殺身亡,享年33歲。

——維基字典

(首發:bbs.cnetwork.org)(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國際特赦:蘇丹違反聯合國武器禁運命令
歐盟為接觸反對黨道歉 蘇丹重邀遭驅逐特使
德總理梅克爾將與中國討論人權問題
好萊塢影星譴責中共助達富屠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