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評論:香港新式政治傳媒崛起

吳達編譯

人氣 2

【大紀元1月27日訊】或許讀者已經注意到,新式傳媒對二零零八年美國總統選舉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許多總統候選人運用網絡宣傳自己,包括透過互聯網籌款、網上招募義工、設立政治博客、自製Youtube推銷自己等。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東亞政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楊區麗潔(Rikkie L.K. Yeung)博士在《香港期刊》(HK Journal)二零零七年冬季號發表〈香港新式政治傳媒崛起〉專文,探討新式傳媒在香港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影響。

香港數位政治起步

楊博士指出,香港數位政治的發展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美國,這主要是由於〈香港基本法〉的限制,以及其他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因素。香港的政治界現在逐漸瞭解數位政治的潛力,在今年三月特首競選中,候選人梁家傑及曾蔭權的博客,對在香港還沒有成為氣候的政治博客引起很大迴響,預期這項新傳媒很有可能在今年即將舉行的選舉,以及二零零八年的選舉中更為普及。


香港的網際網絡普及率均超過百分之六十九,排名世界第九名。圖為二零零五年香港3G展會期間,現場提供參觀者上網。(AFP)

然而,香港仍然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美國及香港的網際網絡普及率均超過百分之六十九,分別排名世界第八名和第九名,然而香港的家庭寬頻普及率超過百分之六十六,在全球排名高於美國。但香港政治人物運用此等技術的普及率不若美國,也因此,香港的數位政治的發展,反而是由下往上的趨勢,由大眾發揮網際網絡的影響力,發動大規模抗議活動。

二零零三年轉捩點

毫無疑問的,二零零三年是香港民眾運用網際網絡發展數位政治的轉捩點。當年春天,由於來自中國在香港爆發的SARS疫情,使得學校被迫關閉,商業活動急劇減少。多數市民只好留在家中依賴互聯網通訊。當時在SARS爆發之前,香港民眾已經在策劃抗議活動,反對特區政府在中共的施壓下有意通過基本法(即所謂的二十三條立法)草案。尤其是中產主流階層,擔心該項立法將剝奪人民應享有的自由,並且厭惡香港政府有意強渡關山通過該項惡法。

因為SARS的關係,使得被迫留在家中、對香港特區政府未能有效控制SARS疫情而有所抱怨的香港人民,透過網絡聊天室討論該法案,並且廣發電子郵件邀請親朋好友參加七月一日的抗議活動。例如,頗受歡迎的重建香港網站(rebuildhk.com),就是一名自由的網頁設計師,他對政治一無所知,只是因為 SARS被迫留在家中而多出來很多的時間,因此而架設的網站,藉以表達反對政府的意見。

當年的七月一日,多達五十萬的香港居民走上街頭,發動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互聯網即是促成這場活動的幕後英雄。七月一日的大規模抗議事件,確實對政治冷漠的香港,創造重大且和平的轉捩點。自那時起,香港民眾透過網絡新科技,自發動員每年的七月一日集會、其他的群眾抗議活動和民主運動,已成為一個慣例,而且所使用的工具除了電子郵件、聊天室及網站外,還有手機短信(SMS)。手機短信在二零零五年支持民主集會的關鍵時刻,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香港民眾透過SMS 及電子郵件,動員數萬人加入抗議行動,以確保民主派的立法議員不會投票支持曾蔭權扭曲的政治改革方案。


二零零三年七月一日,多達五十萬的香港居民走上街頭,發動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互聯網是促成這場活動的幕後英雄。(AFP)

〈香港基本法〉的限制

香港民主運動運用新型傳媒還屬早期發展階段,更深層的挑戰是,香港的政治體制削減民眾的政治參與度及政黨發展,特別是香港間接選舉制度的設計,只是為了將既得利益制度化,並沒有把人民意志放在第一位。因此,候選人沒有必要為了選區不超過數百人的選民,投入資源在新式媒體的競選活動。

這樣的政治體制很難鼓勵創新。在香港,民眾的政治冷漠及對政治人物的不信任,雖然是個問題,但大多數的政治人物從未想過開發新式媒體的必要性。然而,撇開政治體制的因素,如果能夠有效運用新式傳媒,確實可以促進民主參與,包括提高政治熱情、提供另一種發表意見的途徑等。

新式傳媒影響選舉


新式傳媒除對香港政治發展而言,提高人民的參與度,克服政治冷漠及減少政治體制中部份的偏見。(AFP)

楊博士在專文中指出,在二零零四年的立法會選舉中,有更多的候選人在網站上張貼其電子競選手冊。此外,香港的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Civic Exchange)為鼓勵投票,架設一個非黨派的網站vote04.hk,提供相關選舉的信息、民意調查、評論及論壇。新式傳媒在香港選舉中最有效地運用,當屬二零零四年選舉中支持民主運動項目之一的「走出投票(get-out-the-vote,gotv)行動」。

另一項令人鼓舞的發展是在二零零六年的選舉──兩名候選人的博客。由於文化使然,香港人習慣以語言或視覺方面的形式進行溝通,因此香港的博客多為圖片而少見文字。對政治而言,文字是較能清楚表達理念的方式。因此,香港二零零六年特首選舉候選人之一梁家傑在當年十二月突破傳統競選方式,架設選舉博客,另一名候選人曾蔭權也只好設立博客。廣大的媒體於是經常報導二人的博客,並且引起民眾的關注。在虛擬世界中,梁家傑獲得選民支持,處於領先的地位,在競選後期,他的博客的點擊率每天達數千次,甚至登上雅虎博客統計表的榜首。

促進民主參與但面臨挑戰

楊博士最後在總結中表示,隨著數位政治的發展,香港新式傳媒面臨長期資金和人力投入的問題。在美國受歡迎的網站有廣大支持者,可以提供捐款及義務服務等,以維持新式傳媒的運作。而香港的市場規模太小,支持者人數遠不及美國,另一個問題是,這些新式傳媒很容易遭到破壞,如黑客入侵以及可疑的幕後黑手的破壞。

不過,新式傳媒這幾年對香港數位政治發展的影響是積極的,香港民眾已學到了正面的經驗,也就是,即使在不完全民主的香港,也能透過新式傳媒發動政治動員,提高人民的政治參與度,克服政治冷漠及減少這個政治體制中部份的偏見。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46期【西方看中國】欄目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出口通貨膨脹?
商業周刊:碎裂中國
中國器官交易與迫害法輪功黑幕
克林頓夫婦募款醜聞與中共的關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